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宗教與文明的衝突和融合

宗教與文明的衝突和融合

【作者簡介】王志勇,美國改革宗長老會弗吉尼亞主恩基督教會主任牧師,倫敦三一聖經公會編輯。學歷為中國政法大學學士,北京大學法學碩士,牛津大學訪問學者,美國加爾文神學院神學碩士。研究領域為基督教哲學、神學與法學。1997年在北京從律師業蒙召全職參加宣教與牧會侍奉,2000年在北京家庭教會中按立為牧師。

宗教與文明的衝突和融合

王志勇

湯因比在觀察世界歷史發展的時候指出:當前世界和西方的碰撞從技術層面轉向精神層面(注1)。亨廷頓更是直接指出,當今世界真正的衝突就是文明的衝突。

二十一世紀在宗教與文明上必然出現大量的衝突與融合。在這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世紀,我們既要堅持我們自己在真理和信仰上的良心持守,同時也要盡量地以開放、寬容和雙贏的心態來對待其他宗教和文明。基督徒應當自覺地抵制各種形式的偏狹、狂熱和迷信。

首先是基督教內部的團結。團結就是力量,基督教各大宗派之間應當消除成見,求同存異。主後1054年,西方拉丁教會與希臘東正教會分裂,前者更多強調法理神學,就是上帝所啟示的律法乃是判斷人間善惡的絕對標準,所有人都當降服在上帝的律法之下,因此逐漸建立了西方的法治文明;後者更多強調生命神學,就是個人與上帝相遇的神秘經歷,在律法方面沒有展開,因此對於社會制度也沒有產生比較大的積極影響。1563年天特會議之後,西方拉丁教會分化為天主教和抗羅宗兩大支流,前者繼續強調教皇和傳統的權威性,後者則明確否定教皇聲稱的在教義上無謬的權威性,並把教會傳統置於從屬性與解釋性的地位,因其抗議以羅馬教皇為首的當時教會在教義、治理、敬拜和生活上的敗壞,所以被稱為「抗羅宗」(Protestantism),或「更正教」,通稱「基督教」。基督教中最早成型的就是路德宗、長老宗和安立甘宗,後來又出現了浸禮宗、公理宗和循道宗,這六大宗派被稱為基督教六大宗派。十九世紀,在歐美基督教內部最大的分化就是基要派與自由派的分離。自由派否定聖經的無謬性,否定耶穌基督的神人二性,否定傳統教義的宇宙觀和形而上學體系,甚至否定神跡的存在。他們片面相信理性的權威和能力,主張基督教信仰與現代科學和哲學的發展相適應。基要派繼續持守聖經無謬、耶穌基督童貞女誕生、神跡奇事的真實性、魔鬼及其黑暗權勢的存在、耶穌基督的二次再來等傳統基督教基要教義。基要派與自由派的分離的核心標記就是以梅欽為首的一批改革宗神學家和牧者離開美國長老會(PCUSA)和普林斯頓神學院,創辦威斯敏斯德神學院、美國正信長老會(OPC)以及美國改革宗長老會(PCA)。基督教基要派普遍注重傳福音,後來又從敵視、淡化社會公共事務轉向積極關懷、參與,逐漸被稱為「福音派」。

改革宗神學是基督教福音派神學的主流,本身就是跨宗派性的神學。在教會歷史上,長老宗完全以改革宗神學為神學體系,在教會治理上則是長老制治會。聖公會的神學體系也是改革宗,當今教會比較著名的福音派神學家斯托得和巴刻在宗派歸屬上都是聖公會人士,不過聖公會在教會治理上採用的是主教制。在浸信會中,佈道王子司布真在神學體系上則是明確的改革宗,教會治理則採納會眾制的形式。在公理會中,則有著名的清教徒神學三大王子之一約拿單·愛德華茲(另外兩人是約翰·歐文和巴克斯特)。在循道宗中,懷特菲爾德明確主張改革宗神學。在華人教會中,聚會所比較崇尚的注重內在生命操練的慕安德烈也是荷蘭裔的南非改革宗神學家,因此聚會所在神學和靈修源流上也與改革宗神學具有深相契合之處。正如王怡牧師所總結的那樣:「改革宗神學並不是一種宗派神學,改革宗神學就是新教神學,它本身是跨宗派的,在清教徒時代已經跨宗派了。它不僅影響長老會,他在各宗派裡面都有影響,包括聖公會和從英國分離出來的各種宗派。實際上,在新教各主流宗派中,唯有改革宗神學構成了一種普世性的神學,並對世界的文明格局造成了數百年不止息的影響。」(注2)

總之,改革宗並不是局限於長老宗的宗派神學,而是影響到基督教眾多宗派的神學,可以說是基督教或福音派教會的主流神學。因此,筆者希望堅持改革宗信仰的基督徒要有真正的聖而公的情懷,能夠與基督教各大宗派建立互補共融、彼此成全的關係。其實,即使對於猶太教、東正教和天主教,我們也應當加強了解和尊重,在堅持從早期教會共同認可的《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迦克敦信經》和《亞他那修信經》四大信經的前提下,展開廣泛的合作,避免互相之間的謾罵和攻擊。當然,我們應當旗幟鮮明地堅持認信的真道,特別是在因信稱義這關乎救恩的基本要道上更當如此。基督教不同宗派之間的合作和對話絕不意味著犧牲真理和良心。

其次就是不同宗教之間的對話和融合。我們都共同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人類都是上帝的兒女,都在享受上帝的普遍性的恩典。所以耶穌基督強調:「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嗎?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嗎?所以你們要完全,象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5:43-48)。人類在精神上的目標應當是三大和諧,就是我們與上帝的和諧,與他人的和諧,與自然的和諧,不必因為在宗教教義上細枝末節的事情就大動干戈,甚至發動宗教戰爭!最重要的還是我們自身的成長和成熟,因為上帝的旨意就是容讓稗子和麥子「這兩樣一齊長,等著收割。當收割的時候,我要對收割的人說,先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留著燒。惟有麥子,要收在倉里」(太12:30)。歷世歷代、各種各樣的宗教狂熱分子就是非要馬上把稗子全部薅出來不可,但上帝的旨意非常明確:「不必,恐怕薅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太13:29)。

第三就是堅決打擊各種宗教恐怖主義勢力。所謂宗教恐怖主義勢力就是藉著宗教之名,強迫其他宗教或宗派信徒皈依自己的宗教或宗派,甚至直接動用各種暴力手段進行殺戮的主張和做法。不同宗教或宗派之間,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傳講或說明自己的信仰,但不可對他人加以任何形式的威脅或強迫。基督徒深信救贖完全出自聖父上帝的揀選、聖子上帝的救贖和聖靈上帝的落實,我們不過是傳遞上帝的信息和愛心的器皿而已,「一切都是出於上帝,他借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這就是上帝在基督里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所以我們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上帝借我們勸你們一般。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上帝和好。上帝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上帝的義」(林後5:18-21)。

最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在美德和善行上要有美好的見證,並且竭力尋求和睦,通過這樣美好的文明見證就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歸向上帝:「你們所當行的是這樣,各人與鄰舍說話誠實,在城門口按至理判斷,使人和睦。誰都不可心裡謀害鄰舍,也不可喜愛起假誓。因為這些事都為我所恨惡。……所以你們要喜愛誠實與和平。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將來必有列國的人,和多城的居民來到。這城的居民必到那城,說,我們要快去懇求耶和華的恩,尋求萬軍之耶和華。我也要去。必有列邦的人,和強國的民,來到耶路撒冷,尋求萬軍之耶和華。懇求耶和華的恩。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在那些日子,必有十個人從列國諸族中出來,拉住一個猶大人的衣襟,說,我們要與你們同去,因為我們聽見上帝與你們同在了」(撒8:16-23)。 同時,我們強大的文明力量也足以吸收、轉化和安置大量歸信的人。筆者把這種通過強大的仁愛文明來吸引人歸主的宣教方式稱之為「文明傳道法」(evangelization through civilization),並且深信這是合乎整個聖經的教訓,特別是耶穌基督的強調的。耶穌基督所恨惡的就是那些在宗教上假冒為善的狂熱分子:「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走遍洋海陸地,勾引一個人入教。既入了教,卻使他作地獄之子,比你們還加倍」(太23:25)。我們必須發揮地上的鹽、世上的光、山上的城和燈台上的燈的功用,這樣就能夠吸引人歸主:「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6)。

[1]劉遠航,《湯因比歷史哲學》,頁258。

[2]王怡,《靈魂深處鬧自由》(台北:基文社,2012年),頁 295。

10.我們時代所缺少的企業家精神與企業家社會

版權聲明

圖片來自網路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

轉載請聯繫小編並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企牧 的精彩文章:

TAG:企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