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學泰:中國古代皇帝都是怎樣做檢討的?

王學泰:中國古代皇帝都是怎樣做檢討的?

原標題:王學泰:中國古代皇帝都是怎樣做檢討的?



驚聞著名文史學者王學泰先生1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歲,不勝悲痛。先生退休前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以中國遊民與流民文化問題的研究為學界所推重。

學術研究之外的王先生,還是一名愛書的讀書人,終其一生都在買書、讀書。小編第一次結識先生,便是在北京的一家書店,先生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謙和與健談,可以說是有問必答,對我這個後學,也是沒有一點架子。


為了表達對先生去世的哀思,本站特刊發其一篇介紹中國古代皇帝「罪己詔」的文章。摘自《寫在歷史的邊上》(東方出版社2017-01)一書,系先生生前讀史筆記的合集。


「罪己詔」是中國傳統中極富特色、獨家專有的政治現象。


「罪己詔」是皇帝在國家出現了嚴重問題或者施政犯了重大錯誤時向皇天,也是向老百姓做的書面檢討。它源自君王對於自己責任和失責的確認,這件事兒在上古是不成問題的。那時國家小,社會風氣淳樸,君民相隔尚不太遠,君主的職責相對較為明確,出了問題,人們都在看著,想賴也賴不掉。推諉責任則被視為重大的政治問題,最高統治者做了壞事賴賬,上天示警也視而不見,這在民眾之中就喪失合法性,是很容易倒台的。《左傳》中說「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把賴不賴賬、認不認錯視作政治優劣的指標,這逐漸成為一種機制,作為君主專權的補充。

蕭瀚根據「二十五史」進行的統計顯示,共有79位皇帝下過罪己詔:漢朝15位、三國3位(曹魏1位、孫吳2位)、晉朝7位、南朝14位、北朝1位、隋朝1位、唐朝8位、五代6位、宋代7位、遼代1位、金代1位、元朝4位、明朝3位、清朝8位。遺留下詔書全文的大約有二三百篇。袁世凱洪憲帝制失敗後,退回來又想繼續當中華民國終身大總統,為此還下了一份《罪己詔》,這是歷史上最後一份。它以喜劇方式為《罪己詔》划上了句號。


過去史評認為第一位下罪己詔的是漢文帝,後元元年(公元前163)因「水旱疾疫之災」連年歉收,文帝下詔自責(間者數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這被認為是傳世的第一篇罪己詔。其實,史籍中並沒有說這是罪己詔,《全漢文》稱此文為《求言詔》。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他頒下詔書有二三十篇,多有自責之意,包括他的遺詔,風格大類相似。如果不是循名求實的話,春秋時期秦穆公的《秦誓》才是第一篇完整的《罪己詔》。


感情深摯的檢討文字——《秦誓》


史書說「禹、湯罪己」,但沒有具體文字傳世,而《秦誓》收在《尚書》之中,而且是「今文本」中,沒有造偽的嫌疑,事情的前因後果在《左傳》中也有很翔實的記載。


秦國本來是西方邊陲小國,被視為野蠻,不得參與中原諸侯朝聘。經秦襄公、文公、武公、德公等數百年的經營,秦國日益強大。為了改變秦的身份地位,秦穆公繼位後特別重視與相鄰的晉國交好。

春秋中葉,晉是諸侯中的老大,秦穆公娶晉獻公之女為妻,目的在於擠入「世界文明體系」。然而晉獻公身後,晉國內亂,秦積極插手,可惜里外不討好,兩國甚至發生戰爭。魯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7)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去世,他是在秦穆公支持下返晉為諸侯的,後晉文稱霸,秦晉關係貌合神離。秦想乘晉有喪事之機偷襲鄭國,挑戰晉霸主地位。


秦國元老蹇叔反對,秦穆公不聽。當部隊出發時,蹇叔到軍前哭送其子,斷定他們必敗死於殽山。穆公大怒,痛罵蹇叔。結果蹇叔預料成真,晉在殽大敗秦軍,孟明、西乞、白乙三帥被俘。後晉襄公聽文公遺孀文嬴(秦女)勸告,釋放了三帥。秦穆公親自到城郊迎接這些殘軍敗將,但並未責備他們,而是深刻自責,表示認錯、懺悔。這便是《秦誓》的背景。


公曰:「嗟,我士,聽,無嘩。予誓告汝群言之首。古人有言曰:『民訖自若是多盤』,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雲來。惟古之謀人,則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謀人,姑將以為親。雖則云然,尚猶詢茲黃髮,則罔所愆。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勇夫,射御不違,我尚不欲。惟截截善諞言,俾君子易辭,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亦職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達,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邦之杌隉,曰由一人。邦之崇懷,亦尚一人之慶。」


《秦誓》行文自然平實,讀者感到這是一篇真心實意的檢討。文章開門見山,痛陳決策的錯誤。他從人性說起,「責備別人不是難事,難的是,像流水那樣順暢地接受別人的批評」。此時秦穆公已經執政三十餘年,年齡約近花甲,他的打入中原的理想還未實現,又犯如此嚴重的錯誤,「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雲來」(我的憂慮很多,光陰白白流逝,再也不會回來)。


秦穆公的「罪己」不單純因為損兵折將,更重要的是他意識到自己失去了初即位時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蹇叔就是百里奚推薦、從宋國請來的)。「我垂詢老成的謀士,他們不肯遷就,我不高興;而一些順著我的想法提供意見的謀士,我便覺得親近」。他進一步檢討說「對於那些巧言如簧,善於讒毀,使正人君子陷入困境的,我卻能與他們相處。」都知道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但從感情上人還是愛聽奉迎話。然而有作為的政治人物就不能這樣。

秦穆公說,我經過深思,體察各種不同的臣下。有這樣一個臣子,他精誠專一、沒有其他技能,但卻胸懷寬廣而能容人;別人的能力,他視為己有;喜愛優良之士,這種喜愛發自內心,超越了他的口頭稱道。用這樣的人主政,才能保護我的子孫和黎民,為他們造福。與此相反,嫉妒、厭惡有能力的人,心胸狹窄、阻撓哲人賢士,使其不能為君王所用。用這種人主政,不能保護子孫、黎民,還會帶來無窮禍患。最後秦穆公總結出來:國家的危險不安,因為用了這個壞人;國家的繁榮安定,是由於善人之賜!


秦穆公的「罪己」有兩點,一是聽取不同意見問題,二是用人問題。專制制度是人治,在「人治」之下,這兩點是永恆的問題,也是永遠解決不了的問題。因為「人」是有弱點的,詩云「具曰予聖」,其實沒有全知全懂、永不犯錯的聖人。把治理寄托在明君賢臣上現在看來是十分可笑的,但中國人就這樣幻想了兩三千年。


秦穆公的「罪己」與禹湯等古人有很大區別。禹、湯罪己,是因為職責有虧,首領必須承擔罪責,而秦穆公檢討的是錯誤耽誤了自己的大計。


漢武帝政策轉向的標誌——《輪台罪己詔》

歷史上最有名的罪己詔有兩個,一是漢武帝的《輪台罪己詔》,一是唐德宗的《興元罪己詔》。


隨著電視歷史劇的熱播,漢武帝成為熒屏名人,《輪台罪己詔》也廣為人知。微博上有些小青年還認真地討論,並提問:你若是漢武帝會下此詔嗎?大多回答「不會」。


漢武帝青年繼位,力圖超越乃祖乃父的「文景之治」。他在位五十餘年,擴大了朝廷的影響力,使「漢」成了「大漢」。對外,漢武帝攻打匈奴、開通西域,窮兵黷武,連年征戰。在內,出遊封禪,祀神求仙,造宮殿、苑囿,揮霍無度,糜費無算。為此加重了對百姓的盤剝,大大削弱了國力。


為了加強皇權專制,漢武帝肆行暴政,濫殺朝臣名將。文帝廢除了「誹謗妖言罪」,漢武帝又重新撿起,甚至發展到了「腹誹罪」。大農令顏異因對幣制有異議,未敢言,只是嘴唇嚅動,就被指為「腹誹」(內心不滿),處死。漢武為人多疑,誅殺無度,動輒誅滅三族、九族,血流成河,最終釀成「巫蠱之禍」,逼死了太子和衛皇后,株連者有數萬人。漢武晚年,下有百姓造反,內有擺不平矛盾,再加上李廣利遠征失敗,十六萬大軍全軍覆沒,舉國憤怒到極點。老謀深算的漢武帝悲哀、悔恨、恐懼交加,感到不給老百姓一個交代是不行了,於是有了這篇《輪台罪己詔》。


這篇「罪己詔」也不像後世寫作規範的詔書,大體上是個皇帝口頭檢討的筆錄:


(征和四年)三月,上耕於鉅定。還,幸泰山,修封。庚寅,祀於明堂。癸巳,禪石閭,見群臣,上乃言曰:「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田千秋曰:「方士言神仙者甚眾,而無顯功,臣請皆罷斥遣之!」上曰:「大鴻臚言是也。」於是悉罷諸方士候神人者。是後上每對群臣自嘆:「向時愚惑,為方士所欺。天下豈有仙人,盡妖妄耳!節食服藥,差可少病而已。」


皇帝高高在上對群臣講,既像在作檢討,又像發出最高指示。表示以後要改變政策,改弦更張。以前給老百姓造成的苦難「不可追悔」,意思是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以後不再傷害百姓也就是了。除了這段以外,《漢書》所載詔書的主要內容都是就事論事。如第一部分講,有司請求派人遠戍輪台(烏魯木齊西南600公里),為此全國每人加稅30錢,漢武帝不同意,因為當年打車師的軍隊給養跟不上,死了許多人,何況輪台還在車師以西千餘里。第二部分講李廣利北征匈奴的決策過程與失敗原因。其中既有無可奈何的悲哀,也不乏自我辯護之詞。最後是公布政策「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清除橫徵暴斂,鼓勵百姓努力務農,搞好民間養馬替代賦稅徭役,以解決馬匹短缺(意為不必再到西域弄馬了)。


《輪台罪己詔》的出籠意味著漢武帝武力擴張和暴力施政方針的轉變,原來的方針推行不下去了,祖宗積累下的錢花光了,老百姓被搜颳得活不下去,也起來造反了,因此只有改變政策,國家才不會出大亂子。對此,英雄過、風光過的漢武帝也只能喚奈何!《輪台罪己詔》的基調就是無可奈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思想潮 的精彩文章:

TAG:思想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