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是一片「要命的森林」

這是一片「要命的森林」

美國當紅視頻博主洛根·保羅在日本一座森林裡拍下自殺者遺體的畫面,並帶著戲謔傳到了視頻網站上。新年伊始,他爆出的「猛料」便招來口誅筆伐。公眾指責保羅對死者不敬,對他的大量粉絲造成了惡劣影響。視頻平台YouTube網站也受到牽連,被指監管鬆懈。

視頻引起熱議的同時,日本「自殺勝地」青木原樹海又一次走進公眾視線,引發對該國高自殺率這一社會頑疾的擔憂。

「網紅」博主曬視頻「無下限」

美國「Buzzfeed」新聞網稱,在視頻網站「YouTube」上,「網紅」博主洛根·保羅擁有1600萬粉絲,部分視頻點擊量近億。在近日一段引起爭議的15分鐘視頻里,保羅和同伴走進位於日本富士山腳下的青木原樹海,不久後,他們看到了一具懸在樹上的屍體。

一行人沒有流露出對死者的同情或是對死亡的恐懼。他們朝屍體大喊大叫、爆粗口,並對細節評頭論足。當同伴表示「感到不舒服」時,保羅大笑:「這只是個笑話,這麼嚴肅幹什麼?」

保羅把這段視頻命名為「我們在日本自殺森林裡發現了一具死屍」,並於2017年12月31日上傳到YouTube。「這絕對是YouTube的歷史性時刻,我敢打包票,沒人見過這樣的東西。」他洋洋得意地配了一段介紹,「你們將看到空前絕後的視頻!」

如他所願,視頻引起了轟動,卻是以他意料之外的方式——僅僅一天內,點擊就超過了630萬次,「冷血」、「人渣」等指責聲洶湧而至。討論他的推文在24小時內達到了20萬條,迅速成為推特網上的熱點。

美國演員阿倫·保羅激烈抨擊稱:「難以相信你竟然有那麼多粉絲,希望這段視頻能讓他們清醒。自殺不是笑話,你真是無腦至極!」作家凱特琳·道蒂痛心地寫道:「對於那位死去的年輕人,他們完全無動於衷。」

日本輿論也反應強烈。東京自殺預防中心的負責人伊藤次郎告訴《日本時報》,保羅的行為「與預防自殺的努力背道而馳」,而且違反了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媒體報道死亡案例的準則——報道自殺事件應保持克制。「把走投無路的人作為調侃和嘲弄的對象,這完全不可接受。」

見勢不妙,不到一天保羅就刪除了視頻,並發推文解釋自己是為了「喚起人們對自殺的重視,挽救生命」。然而視頻已在網上傳播開來,這條不痛不癢的聲明於事無補,兩天內他的粉絲量銳減了100多萬。

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1月2日保羅發布了致歉視頻,雙目含淚、神情哀傷地「向網路道歉,向看過那段視頻的人道歉,向患有心理疾病或抑鬱症的人道歉,向視頻里那個不幸的死者和其家人道歉」。

這次,輿論分成了兩派。有人認為他確實表現出了真誠的歉意,也有人指責不良影響已經形成,還有人把矛頭轉向了視頻發布平台。美國福克斯新聞網質疑,這段涉及不良內容的視頻如何通過了YouTube的審查。

YouTube的母公司谷歌不得不站出來表明立場。公司發言人向《日本時報》承認,視頻違反了平台政策。「我們的心與自殺者及其家人同在。YouTube禁止以嘩眾取寵或玩世不恭的態度發布暴力或恐怖內容。」谷歌在聲明中稱。

目前,事件還在繼續發酵,在網上簽名要求YouTube封殺保羅、將其視頻作品全部下架的人已達到36萬。

釘在樹上的遺書稱,這名輕生者並不想被人找到。

「如果陷得太深,你也會抑鬱」

在視頻被推到輿論風口浪尖的同時,視頻拍攝地青木原樹海也進入了公眾視線。這片位於富士山腳下的原始森林有個令人不寒而慄的別名:自殺森林。美國《紐約時報》稱,在日本,決意尋死之人往往青睞此處,每年在這裡尋短見的人數僅次於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

植根於黝黑的火山灰土壤中,這裡的樹木大多有著上百年樹齡,枝葉遮天蔽日,隔絕了一切喧囂。走進森林就像進入另一個時空,靜謐而陰鬱的氛圍難免讓人們將之與死亡聯繫在一起。《紐約時報》稱,GPS在這裡時而失去信號,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導遊,要走出森林也絕非易事,「想永遠消失在這無盡的綠色中真是太容易了」。

自殺森林之名由來已久。1960年,日本作家松本清張出版了推理小說《黑色樹海》,描述一對戀人將樹海作為人生終點。小說暢銷的同時,警方在林中發現的屍體數量開始大大增加。1993年,作家鶴見濟以《完全自殺手冊》詳細討論了各種自殺手法,並稱樹海為「最理想的自殺地點」,甚至分析了林中哪些地方人跡罕至,屍體難以被發現。該書問世後,「自殺森林」的地位得以確立,自殺者再度劇增,導致很多國家把此書列為「禁書」。

心理學家朱莉·塞西爾告訴美國「Mashable」新聞網,披露自殺細節會刺激那些徘徊在輕生邊緣的人,把他們推上絕路,因此保羅的行為極不負責任。

為了避免鼓勵效應,日本政府拒絕公布樹海中發現的自殺者人數。警方記錄表明,每年一度的官方大搜尋中,次次都能找到上百具屍體,自殺方式多為上吊或服用安眠藥。為了阻止自殺,勸誡木牌在林中隨處可見:「生命寶貴,受之父母。想想你的雙親和孩子,他們該有多傷心。把你的困難說出來,不要悶在心裡。」下方還印有日本自殺預防協會的電話。

年近七旬的地質學家早野梓30多年來一直擔任樹海的守護者,他告訴北美文化平台「VICE」網站,自己發現過100多具屍體,跟300多名試圖輕生者談過話,至今也「不明白這些人為什麼要輕生,不覺得自殺有多勇敢」,他希望挽救這些生命。

他說,通過林中遺留的物品,他能看到輕生者最後的生命軌跡和心路歷程——臨時搭建的帳篷意味著此人心懷猶豫;頭朝下被釘在樹榦上的布偶是一種詛咒,說明「對社會懷有很深的怨念」;停車場廢棄已久的汽車表明,「它們的主人再也不會回來了」。

早野梓並非孤軍奮戰。從2009年起,政府開始僱人在森林裡巡邏,一旦發現疑似輕生者立刻制止。當地警方稱,已挽救了140條生命。不過,巡邏隊員川彥告訴《日本時報》,制止自殺是艱巨的任務,「如果陷得太深,你也會得抑鬱症」。

美國「網紅」博主洛根·保羅對遺體叫喊「你還跟我們同在嗎」的視頻引來口誅筆伐。

「日本人並不把自殺當成壞事」

日本政府2017年的白皮書指出,2016年該國有2.1萬人自殺,降至22年來最低,但仍在發達國家中位居前列。自從上世紀90年代經濟危機以來,該國自殺數字曾連續14年保持在每年3萬人以上,平均每15分鐘就有一人自殺,「雄踞」全球之首。

在樹海中獲救的中年男性太郎(化名)向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講述了自己的經歷。他在一家鋼鐵製造廠工作多年,最近公司開除了他,並勒令他搬出員工宿舍。「如果你要戀愛,就得花錢;如果你要結婚,就得養家。任何時候,有錢才能活下去。」他在債務泥淖中越陷越深,最終決定「不再反抗」,就買了一張到青木原的單程車票。

割開手腕後,他躺在林中靜待死亡來臨。但傷口不深,無法立即致命,被饑渴和寒冷折磨得奄奄一息時,登山者發現了他。出院後,他住進收容所,重新開始找工作。即使如此,他仍「感到羞恥」,自殺的念頭不時在腦海里出現。

在樹海的死亡名單中,像太郎這樣的人有很多。英國《衛報》指出,日本居高不下的自殺率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包括經濟、心理、文化等。東京自殺預防中心主任加藤說:「在日本,由貧窮或工作壓力引起的抑鬱症是最常見的自殺原因。」

《衛報》分析稱,對極為看重自尊的日本人來說,失業不只是斷了經濟來源那麼簡單。在男權意識根深蒂固的日本社會中,男性背負著來自家庭和社會的極大期待。但隨著社會變革,鐵飯碗越來越少,工作不穩定讓他們倍感壓力,失業更是恥辱,極易引發心理問題。這解釋了為什麼日本70%以上的自殺者是男性,而且幾乎都跟失業有關。

心理學家宮本正告訴《衛報》,和信奉基督教的西方國家不同,在日本,自殺並非罪過,人們視之為「對自己負責」的行為,以及洗脫恥辱的途徑。「日本人並不把自殺當成壞事,相反,人們認為自殺是光榮的,甚至是凄美的。」據日本NHK電視台報道,2007年5月,農業大臣松岡利勝因貪腐醜聞在家中自殺,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評價他為「真正的武士」,「以自殺保全了榮譽」。

推動自殺高發的還有「沉默文化」。《日本時報》指出,每5個日本人中至少有一人經歷過抑鬱,但社會的潛規則是「別說出來」,「彷彿只要不吭聲,一切問題就會自己消失一樣」。美國心理學家莎倫·帕克在《大眾文化中的心理疾病》一書中寫道:「儘管自殺率高得嚇人,日本醫院卻很少設置精神科病房。心理諮詢治療機構也很少,而且大多位置偏僻,沒有招牌。」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一個月內,該國自殺人數比上一年同期增長了20%。政府白皮書指出,地震、海嘯使很多人痛失親人、生活巨變,心理創傷難以癒合。《紐約時報》認為,那些為此走進樹海尋死的人或許「從來沒有對誰傾訴過」。

本文刊載於《青年參考》報1月10日A0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年參考 的精彩文章:

多國「年度漢字」描繪世態百相

TAG:青年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