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飲食 > 鄭魁山教授針灸治療痹症臨床心識

鄭魁山教授針灸治療痹症臨床心識

鄭魁山教授針灸治療痹症臨床心識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了解更多」,體驗【神黃名醫館】,體驗在線問診、智慧自診、中醫百科、在線購葯

[摘 要]鄭魁山教授從事針灸教育和臨床60餘載,治學嚴謹,醫術精湛,善用「溫通針法」治療風

寒濕邪所致的痹症。臨證遣方選穴重視辨證,強調配伍;取穴精當,注重手法;不僅能夠明顯緩解

癥狀,而且可以改善機能狀態,真正達到標本兼治。本文從理、法、方、穴、術五方面介紹鄭魁山教

授針灸治療痹症的臨床經驗,深入分析鄭教授的針灸臨床治療思路與方法。

鄭魁山教授針灸治療痹症臨床心識

鄭魁山教授(1918—2010),男,河北安國人,出生於針灸世家,自幼跟隨父親鄭毓琳先生學習針灸醫術,學成後一直從事針灸臨床與教學工作。鄭教授在60餘載的針灸臨床與教學中,勤求古訓、博採眾長,繼承歷經四代傳承的寶貴診療經驗,並且在不斷的實踐中,汲取精髓、勇於創新,不斷總結和完善家傳手法,使其逐漸系統化和理論化,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術體系與針刺手法,可謂學驗俱豐。在針灸臨證時,鄭老善以「溫通針法」作為治療法則治療疑難雜症,並且「燒山火」「熱補法」與「溫通針法」等具體操作手法因人、因病而異。筆者以中醫痹症為例,從理、法、方、穴、術五方面深入研究分析鄭老的針灸臨床治療思路與方法。學生愚拙,幸得先生嫡傳弟子鄭俊江、郭永明等教誨,仔細研讀鄭老相關論著,杏林採擷,醫門拾貝,點滴成文,以饗讀者。

重視機制,審證求因

痹者,閉塞不通也。痹症是指感受風寒濕等邪氣,導致臟腑經絡氣血閉阻不通,引起以肢體關節疼痛酸楚、麻木沉重以及臟腑功能障礙、氣機升降出入不暢為特點的一類臨床常見病證[1]。古今醫家對於痹症的認識大體一致,風寒濕邪侵襲所致,正如《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鄭老強調痹症多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多因中老年人肝腎虧損、氣血不足導致關節筋骨無以濡

養,進而出現活動不利、關節疼痛等癥狀,與此同時,又受風寒濕邪侵襲,乘虛而入,引發疾病,正如《內經》所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由此可見,正虛衛外不固是痹症發生的內在基礎,感受外邪侵襲為引發疾病的外在條件,因此強調臨證時應重視機制,內外兼治。

鄭魁山教授針灸治療痹症臨床心識

標本兼顧,法主溫通

鄭老臨床擅長用溫通針法治療痹症。「溫」為熱之漸,「通」有疏通之意。「溫通針法」突出「溫」和「通」,「溫」以振奮陽氣,化痰濁,祛陰邪;「通」以疏通經絡,運行氣血,溫通相合,以「通」為主,最終達到溫通、宣散的目的。溫通針法是鄭魁山教授積數十年科研、教學及臨床經驗,在傳統燒山火和熱補針法基礎上化裁而成,能激發經氣並通過推努守氣,推動氣血運行,使氣至病所,從而起到溫經通絡化痰濁、祛風散寒、行氣活血的作用,最終達到「疾無所居,惡無由生」的治療目的。鄭老在不斷的臨床實踐中,總結髮現臨床中醫痹症尤以肝腎虧損、寒凝血瘀所致的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較為多見。根據《素問·調經論》:「血氣者,喜溫而畏寒,寒則澀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以及唐容川的「此血在身不能加於好血而反阻新血生化之機,故凡血證總以祛瘀為要」的原則,立固本清源、溫通之大法,除了補益、調整臟腑功能以治其本以外,還要解郁豁痰祛瘀以治其標,在治療上創用「溫通針法」結合配穴治療各種疑難雜症[4]。鄭老運用溫通針法潛心醫治後往往效如桴鼓、立起沉痾。另有《金匱要略》指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此處雖講藥物溫化痰飲之法,但與針法乃殊途同歸,皆以強調溫可激發陽氣,化痰祛邪;通以疏通經絡,破瘀祛邪。欲溫先通,以通促溫,溫通相合,使痰化瘀消,標本兼顧,精湛之手法配以精當之選穴,臨證治療各種疑難病症力專而效宏5。

方隨法立,強調配伍

針灸是通過經絡腧穴從外治內的治病方法,其治病原則和內服藥物一樣,補虛瀉實,急則治標,緩

則治本,主次分明,最後達到調和臟腑、平衡陰陽的目的。鄭老認為,人體氣血、陰陽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故針灸治療中應注意調補氣血、平衡陰陽,重視腧穴配伍。鄭老繼承家傳,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出治療臨床常見痹症的幾個針灸處方。

①祛風化濕方:梁丘、犢鼻、陽陵泉、足三里。此方主要以局部取穴為主,諸穴配合使用,以祛風化濕、散寒止痛、通利關節,其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膝關節腫痛等。

②祛風活絡方:風池、地倉、水溝、下關、四白、合谷。此方臨床一般用於按期辨證治療面癱,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選穴與側重亦有所不同,主要功效為祛風散寒、疏經活絡,臨床主要用於治療面癱、口眼斜等症。

③溫通經絡方:肩髃、曲池、外關、合谷、環跳、陽陵泉、足三里、懸鐘。此方作為治療上、下肢痹症的基礎方,使用時依不同病位和病機靈活變化,主要功效為溫經活絡、通調氣血,臨床主要用於治療癱瘓、半身不遂等症。

鄭魁山教授針灸治療痹症臨床心識

取穴精當,靈活多變

《針灸精義》云:「不知穴之配合,猶如癲馬亂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機變生他種危險之狀態。」由此可見腧穴配伍之重要性。針灸治病,若只是盲目羅列腧穴,不但不能增加療效,反而可能會降低主要腧穴的功效。正如《針灸大成》所云:「故不得其要,雖取穴之多,亦無以濟人,尚得其要,則雖會通之簡,亦足以成功。」因此針灸治療應取穴精當、精穴疏針,以避免產生不良反應。鄭老認為,痹症治療更應注重精當配穴,因痹症患者多患病日久,病情複雜,活動受限,長期煎熬,心力憔悴,若再亂槍打鳥、盲目選穴勢必會加重患者疾苦,因此恰當配穴尤為重要。

局部取穴為主、隨症加減治療膝痛

膝痛屬中醫「痹症」範疇,多由風、寒、濕等引起,臨床主要以肢體關節及肌肉酸痛、麻木、重著、屈身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要癥狀。針灸常用基本治法即通痹止痛。取穴以病痛局部穴為主,結合循經及辨證選穴。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腎俞、關元;著痹者,加陰陵泉、足三里;熱痹者,加大椎、曲池。此病多因風寒濕邪侵犯人體,留著於經絡、筋骨之間,可出現肢體筋骨酸楚疼痛、關節屈伸不利,故鄭老臨床治療由風寒濕邪所致的膝關節疾患時,常以祛風化濕方作為基礎方,且隨證加減。此方中梁丘、犢鼻、陽陵泉、足三里皆為局部取穴,遵「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之義。鄭老認為,梁丘具有主治膝關節腫痛和下肢不遂的作用;犢鼻能通利關節,主治膝關節腫痛、麻木、屈伸不利,為治療膝關節疾患的主穴;陽陵泉系膽經之合穴,也是八會穴中之筋會,有舒肝利膽、清熱除濕、舒筋利節的作用;足三里系胃經之合穴,有健脾化濕、疏通經絡、鎮靜止痛的作用。臨證除基礎方外還需隨證加減配穴,如風邪偏盛可選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遵「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義;濕邪偏盛可選取陰陵泉、地機以健脾除濕;寒邪偏盛可選取腎俞、腰陽關及命門以益火之源、振奮陽氣而祛寒邪;中老年患者因肝腎虧損嚴重,可選肝俞、腎俞等穴補益肝腎。

按期辨證取穴治療面癱

面癱一般認為是由於脈絡空虛,風寒之邪客於面部經絡,以致經氣阻滯,經筋失養,面部肌肉弛緩不收而發病,故多以風寒外襲論證,屬外感實證。臨床治療以祛風通絡、疏調經筋為主,主要選取攢竹、陽白、四白、顴髎、頰車、地倉、合谷等穴;風寒證加風池,風熱證加曲池,恢復期加足三里,人中溝歪斜加水溝,鼻唇溝淺加迎香,乳突部疼痛加翳風,舌麻、味覺減退加廉泉,目合困難加魚腰、申脈或崑崙。鄭老認為面癱雖同為正氣不足,風邪外襲所致,但患者就診時,病情變化各異,臨床一般按期辨證治療面癱。急性期即面癱起病初4~5天內,辨證屬風邪外襲、壅阻經絡,針刺取穴以健側為主,先取雙側風池,施溫通針法以疏通經絡、發汗祛風;健側地倉透頰車;迎香、下關、合谷用瀉法,刺激宜輕。緩解期辨證屬風邪阻絡,氣血運行不暢,此時宜患側本經取穴為主,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取雙側風池,手法同上;頭維透領厭,攢竹透魚腰,陽白透絲竹空,四白透睛明,地倉透頰車,太陽、下關用平補平瀉法。恢復期主要以扶正祛邪為主,經過以上兩個階段的治療後,大多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只有部分患者尚有局部不適感。鄭老強調此時應採用遠近配穴,以補氣養血祛風為主,而不宜多穴位強刺激,導致痙攣,留下後遺症,故仍以雙側風池為主,手法同上,再配合遠端穴位,取對側合谷、足三里及太沖等穴以補中益氣、養血祛風。

鄭魁山教授針灸治療痹症臨床心識

標本兼治取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

腰椎間盤突出症屬傳統中醫學的「痹症」」痿證」和「腰痛」範疇,病因病機關鍵在於腎經虛損、筋骨失養、氣血瘀滯或感受寒濕之邪為其誘因,導致經脈困阻,氣血運行不暢而發病。其臨床表現多見腰臀部以及下肢的疼痛麻木,故治療應標本兼治,取腎俞、志室、關元俞、秩邊、飛揚、巨髎、委中、崑崙、阿是穴。方中腎俞益腎固精,志室補腎培元,關元俞溫腎壯陽,以上諸穴相配共奏補腎固本之效;秩邊舒筋活絡、強壯腰膝,飛揚舒筋活絡,巨髎清利濕熱、舒筋利節,委中和崑崙系足太陽膀胱經穴,可疏經活絡、舒筋利節。綜上諸穴合用,共奏補腎固本、疏經通絡之效,最終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針術精湛,注重手法

鄭老認為,針刺手法是取得臨床療效的關鍵因素,而有關針刺治療痹症的記載,針灸古籍里也早已有之。如《金針賦》說:「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後深,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說:「燒山火,能除寒,三進一退熱涌涌……」指出按本法操作,可以祛風除寒、溫經通絡,臨床常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痹症。「燒山火」手法雖好,但操作難度很大,很多人研習終生亦未見其效,致使這一手法的流傳受到限制,因此為了便於實際操作和針界同仁學習,鄭老在不失「燒山火」精髓及療效的基礎上將「燒山火」刪繁後成「熱補法」。「熱補法」是在針刺得氣後,左手加重壓力,右手拇指向前捻轉3~5次,提插3~5次,再反覆1次後,針尖頂著有感覺的部位用捻按、推努守氣1min,使針下沉緊,產生熱感。熱補手法簡易明了,便於掌握和運用,且同樣能產生「燒山火」針法的效果。溫通針法又是在燒山火和熱補法的基礎上結合臨證經驗化裁而來。「溫通針法」與「熱補針法」,雖在「溫」與「熱」有程度上的差異,「溫通針法」的最終目的是疏通,而「熱補針法」的最終目的是補益,但是對於痹症治療而言,皆可酌情使用。

鄭魁山教授針灸治療痹症臨床心識

小結

鄭魁山教授總結髮現臨床痹症尤以肝腎虧損、寒凝血瘀所致的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較為多見,因此,在治療痹症時強調標本兼治,治療始終貫穿「溫通」思想;治則為補益肝腎、祛風除寒、通絡止痛;臨床遣方選穴重視辨證,強調配伍,主次分明;取穴上注重局部與整體相配合,取穴精當,靈活多變;方法上多用「溫通針法」振奮陽氣、祛風除寒、溫通經絡,扶正以驅邪,臨床療效頗佳。鄭老臨證多年,經驗頗豐,學生愚庸智淺,未能深解精髓之意。著此拙文,寄望從本文中管窺一斑,願求同道指正。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了解更多」,體驗【神黃名醫館】,體驗在線問診、智慧自診、中醫百科、在線購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黃中醫說 的精彩文章:

腳氣早期癥狀的預防及護理

TAG:神黃中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