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薦書:《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薦書:《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酣暢淋漓的看完村上春樹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聽說村上春樹的小說是文青標配。雖然他的大名如雷貫耳,我卻從來沒有讀過村上春樹的任何作品。與這本書結緣,還是歸恩於去年突發萌發跑步念頭,從決定要跑步的那天,我就買了很多跑步有關的書,《戀愛跑步法》、《跑步聖經》,還有村上春樹的這本《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購書本意是鼓勵自己,學習跑步技巧,深入了解怎樣把跑步堅持下去。很認真讀了吳棟的《戀愛跑步法》,每學到什麼技巧,讀到的是一個三十幾歲的男人突然覺得生無可戀,再無所求的時候,想做一件驚天動地的事。而能夠通過自己努力實現的最牛掰的事就是跑一個全馬,然後,就這樣開始跑了,居然成就了一個專業跑者。後來翻閱了幾頁《跑步聖經》,覺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跑步哪有那麼複雜,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出去跑就是了,其他都是多餘的。後來我確實開始跑步了,也沒有再翻閱這類書籍。《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就被擱在書架里超過一年的時間。誰知道今天早上無意在書架前徘徊,一眼看到它,很強烈的感受要讀它,結果一讀就一發不可收拾。

這本書是村上春樹的自我回顧和自我剖析,也許可以上升到自傳類書籍。到本書出版為止,他一共參加26次全馬,6次鐵人三項比賽。結合自己職業經歷,詳述跑步的經歷及感受。如果說成為一名專職小說家是來自於某種命運的呼喚,那麼開始跑步卻是他一次理性選擇,為了加強身體鍛煉,培養小說家必備的專註力和耐力,結合自己的性格特點、生理優勢,他選擇了長跑。跑步讓他遊歷世界,讓他認識了很多人,讓他沉思,讓他覺察,讓他感悟,讓他在跑步中學習寫小說。讓他因此立下自己的墓志銘:村上春樹,作家(兼跑者),他至少是跑到了最後。

這本書讓我比較震撼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感觸是村上春樹在30歲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要做什麼。他自己描述是:那一刻,有什麼東西靜靜的從天空飄然落下,我明白無誤的接住了它。就是我也可以寫一部小說試試。雖然那一刻他也沒有想到這會成為他一輩子的職業,成為一名專職小說家。結合自己的經歷,他思考成為一名小說家必要的條件:首先才華是最基本的,沒有一定的文學功底,就不可能成為作家,但真正有才華的天才在人類歷史都是屈指可數,少之又少,可遇不可求。而且很多天才都如天上的流星一樣,嗖的一聲就驀然早逝。比如26歲就寫出千古名篇《滕王閣序》的王勃,重溫《滕王閣序》,那種無盡天邊的開闊,一氣呵成的抒發,極其精美的語言,嚴密的邏輯結構,都是讓人嘆為觀止。村上春樹自認非天才式人物,所以他需要付出更多的勤勉和努力才能勉強接近天才輕易完成的作品。在此自知的前提下,他提出作家的第二個要求是專註力,第三是耐力,而專註力和耐力都是可以通過訓練達成的。他認為長距離跑步能夠同時培養這兩種能力。通過日復一日的年復一年長距離跑步,他可以享受跑步過程的孤獨寂寞,在一定的時間內專註於自己的身體,在專註的過程中學習耐心。於他,跑步成就了他成為專職小說家的前提。

第二點讓我比較感觸較深的是,他在跑步的過程對自己有很多的探索,覺察和認識。他得出結論:人不論到了什麼年齡,只要人還活著,對自己就會有新的發現,能夠看到自己以前沒有看到的地方,這是通過實實在在的實踐中得來的。其實,自己的人生過程也是一種反思。我們觀察自己跟某類人打交道,通過看某一類的書籍,通過自己喜歡從事什麼活動,通過參加某類群體活動。通過觀察這些,可以漸漸深入的看到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具備什麼樣的特點?為什麼會被吸引進入某個群體?都是像鏡子一般照見。比如說我們參加不出局群體,我曾經閉上眼睛,慢慢深深呼吸後,問自己: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我走進這個群體?當時內心升起的答案就是:倒逼輸出,南極夢想之地,延伸並拓展自我。後來看到很多隊友的標籤都是:終生學習者。是的,這就是鏡子的作用,我就是一個終生學習擁護者。人都是好逸惡勞的,擁有夢想、終生學習的背後有勇敢,有堅持,還有一份深深的愛,對生命,對存在深深的愛,這份愛支撐這個群體的人放棄暫時的安逸,去挑戰自我、面對困難和克服困難。

第三個感觸較深的就是他對年齡的思考,想起近期被網路廣為渲染的「油膩中年男」的描述。最初是由馮唐提出來,後來似乎是引起全民共鳴一樣的,各種「油膩中年女人」、「油膩中年婚姻」等等的文章資訊鋪天蓋地的襲來。馮唐也是一個專職作家,也是全馬選手,也是同樣的面臨生命漸老的困惑和焦慮。村上春樹在本書的思考似乎可以回應馮唐的困惑。村上春樹參加了26次全馬,剛開始成績還行,後來年紀漸大,過了瓶頸期,不管怎樣努力訓練,成績都逐漸下滑。村上春樹在書裡面用了比較多的筆墨調侃自己,年紀大了,肌肉結構改變了。對於衰老,他更多的是接納和理解。就好像理解生命中的某些不可逆轉的東西,比如生命中的生老病死,其實都是人力不可控。但他認為「起碼曾經努力過的事實會存留下來,不管有無效能,是否好看,對我們至關重要的東西幾乎都是肉眼無法看見,然而用心靈可以感受到。而且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往往通過效率極低的營生方才獲得。」他對自己有大量的批判,就認為自己是孤僻的、缺乏彈性的、頑固的、任性妄為後又懷疑自己的人,他覺得這樣的性格伴隨著他的一生,他說拎這個古老的旅行包走過漫長的旅程,不是因為喜歡它才拎這它走,而是因為沒有東西拎,無奈才拎著它,然而,內心對它懷有某種依依不捨的情感。

第四個感受比較深的就是,他講述自己唯一一次跑超級馬拉松100公里的感受,在此之前只是跑全馬--42.195公里。這是終點,每每一過這個公里數,就是一種心靈的解放和釋然。然而,這一次,當過了42.195公里,他覺得此處就是直布羅陀海峽,越過此處,就要衝到未知的外海了。前面等待他的是什麼,在哪裡棲息著何種陌生的生物,他一無所知,這種未知的體驗讓他無比恐懼,在恐懼的支配下,55公里到75公里的這一段距離,他是身心極度痛苦之中度過的,有憤怒,有沮喪,有自責,種種複雜的負面情緒貫穿全程。他的手痛,腳痛,背痛,腰痛……全身的結構及器官都在集體抗議,但無論如何,他唯有忍耐著默默跑完全程。他在「我不是人,我是機器,我只是往前跑」的自我暗示和跟身體各個部位的協調之下,熬過了75公里,然而在熬過75公里的瞬間,所有的疲勞全部消失了,所有的疼痛也不見了,所有的痛苦蕩然無存。他頓悟到「無所謂結束,不過是暫時告一段落,並無太大的意義,就同活著一樣,並非有了結束,過程才有意義」。這種頓悟不是通過理論去學習,不是別人告訴你,而是在實踐之中學習和領悟。這個對我也是比較大的啟發,為什麼我們懂得了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人生?就是就是因為道理都是別人的道理,人生卻是自己的人生。只有踐行,只有踏踏實實的一步一個腳印,通過自己的身體感受和思緒才能學習並學以致用。這樣學到的東西才能夠真正掌握,而學習到東西之後,要多點去運用,在實踐中來檢驗學習成效。所以,村上春樹說他寫小說的很多方法都是在跑步中學習的。

總之,這是一本值得用心的品味的書,它算不上是一本知識性專業書,但從本書,不同的人可以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東西,都能夠引起一定程度的共鳴,人力資源專業的人可以看到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學者可以看到如何教與學,婚姻專家可以看到兩性互動及支持…..所謂「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這恰恰是一本優秀書籍帶給讀者的珍貴禮物,而讀者的快樂更是淋漓盡致的體現在這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跑步 的精彩文章:

TAG:跑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