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素書》:如何優化我們的品行和言辭

《素書》:如何優化我們的品行和言辭

人,離不開蘊藏於內的品行和流露於外的言辭,該怎樣提升自己的言辭和品行,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素書》告訴我們其中的秘訣,不僅能優化言行,還能取得修身養性的作用。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高行,品行要高尚、高明;言辭要謹慎、精妙,按照這個標準實行的話,能讓我們取得更好的效果,能涵養德行、修養身心。

應該說,這個標準非常高,很難達到,但是我們能以此為目標,不斷追求的話,會給我們自己的修養和人際關係帶來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品行,首先動機要正確,不能幹損人利己或者損人不利己的事,否則早晚會下場凄慘;其次方法要正確,不能毫無方法或者方法錯誤地亂干一氣,否則只能事倍功半或者好心辦壞事。所以需要我們行動前先檢視自己的動機,優化自己的方法。

說話,首先決定說什麼,不說空話、大話、假話、廢話、讒言、惡語等,這些話於事於物無益無補,於人於己有損有害;其次決定怎麼說,好事說不好也不能取得好效果甚至有壞效果。

高行微言要解決好行動與說話的關係問題。《論語》中有不少這方面的論述。例如:「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意思是,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對於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再如,「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意思是,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意思是,隨便開口又不覺得慚愧,那麼做起來也是困難的。這教導我們不要隨便開口說沒把握的事情,同時不要相信大言不慚的人,因為其往往實現不了承諾。這些論述說明了要言行一致,而且行勝於言。

言行一致。要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說到做到。「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準備去趕集,由於孩子哭鬧不已,曾妻許諾孩子回來後殺豬給他吃。曾妻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便捉豬來殺,曾妻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的。」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說著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於是曾子把豬殺了。曾子深知,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若失信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了陰影。

行勝於言。行勝於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實,以行證言,是「重視實幹」的體現。這也是清華大學日晷上刻的四個字。

春秋時期,齊國晏子辭世17年了。有一天,齊景公宴請各位大臣。酒席上,君臣舉杯助興,高談闊論。酒後,餘興未盡,大家提出一起射箭比武。輪到齊景公,他舉起弓箭,可是一支箭也沒射中靶子,然而大臣們卻大聲喝彩道:「好箭!好箭!」

景公聽了,很不高興,他沉下臉來,把手中的弓箭重重摔在地上,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正巧,弦章從外面回來,見此情景,連忙走到景公身旁。景公傷感地對弦章說:「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啊。晏子死了已經17年了,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人願意當面指出我的過失。剛才我射箭,明明沒有射中,可他們卻異口同聲一個勁地喝彩,真讓我難過呀!」

弦章聽了,深有感觸。他回答景公說:「這就是大臣們的不賢啊。論智慧,他們不能發現您的過失;談勇氣,他們不敢向您提意見,唯恐冒犯了您。不過呢,話又說回來了,我聽說過這麼一句話,就是『上行下效』。不是嗎?國君喜歡穿什麼衣服,臣子就學著穿什麼衣服;國君喜歡吃什麼東西,臣子也學著吃什麼東西。有一種叫尺蠖的小蟲子,吃了黃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變成黃色;吃了藍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又變成藍色。剛才您說,17年來沒有人再指出過您的過失,這是否是因為晏子去世後,您就不再喜歡聽人家批評您,而只喜歡聽奉承話所造成的呢?」

一席話說得齊景公心裡亮堂了,他不好意思地點點頭說:「太好了,今天這一番話,教我豁然開朗。這是你做了先生,我做了學生了。」

只有自身確實表現出,願意接受各種意見、建議,才會聽到別人的意見、建議,如果得不到的話,那恐怕原因在自己身上。身教勝於言傳。《莊子》:「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言傳也。」意思是言語重在它的意義,而意義又有它的附屬。意義的附屬,是不能用言語來傳達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菜根譚》:不輕諾 不生嗔 不多事 不倦怠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