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公共基礎知識:從古詩詞中把握地理常識

公共基礎知識:從古詩詞中把握地理常識

【導讀】

山西中公事業單位為大家帶來公共基礎知識《從古詩詞中把握地理常識》,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考生順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

一、背景分析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古詩詞卻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顆非常耀眼的明珠。文化創作來源於生活,古詩句也不例外。中華古詩詞不僅能夠表達出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同時也會包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與現象。所以,在如今的各類考試中以古詩句來考查地理的試題也備受出題者的青睞。

例如:下列敘述與詩篇中所蘊含的地理知識對應正確的是:

A.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是說黃河的發源地在我國西部

B.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是說四川一帶交通不便,同外界很難有聯繫

C.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說明了地勢越高,越適合種植桃花

D.莫問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數家新住處,昔日大江流:說明人們可據需要自由搬遷

【答案】B。解析:A項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只是在說明黃河的發源地地勢十分高,A項錯誤;

B項中「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是在說明四川一帶交通不便,同外界很難有聯繫,B項正確;

C項中「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是說明了氣溫隨著海拔的增加而逐漸降低這一氣溫分布的規律,C項錯誤;

D項中「莫問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數家新住處,昔日大江流」體現了河流的凸岸堆積、凹岸侵蝕現象,即昔日的大江所流經之地,現在已經成為了「數家新住處」,D項錯誤。

故本題答案為B。

二、知識展現

(一)描述我國河流發源及景象的詩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旨在說明黃河的發源地地勢十分高。

「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毛澤東《沁園春·長沙》)——描寫了湘江的流向是由南向北的。

「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李白《橫江詞六首》)——「浙江」即指現在的錢塘江,八月是錢塘潮最壯觀的時節。

「莫問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數家新住處,昔日大江流。」(胡玢《廬山桑落洲》)——體現了河流凸岸堆積、凹岸侵蝕的現象,即河流的侵蝕與堆積作用。

「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李白《清溪行》)——是說當時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極小。

(二)描述我國天氣、氣候的詩句

1.描寫天氣的詩句

(1)地形、地勢對天氣的影響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李商隱《夜雨寄北》) ——是說四川巴蜀地區因受地形的影響,盆地夜間氣流上升,易成雲致雨,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氣。

「南枝向暖北枝寒, 一樣春風有兩般。」(劉元載《早梅》)——我國位於北半球,山地的南坡為陽坡,北坡為陰坡。山地陽坡的氣溫比同一高度的陰坡高。

「人間四月菲芳盡,山寺桃花如盛開。」(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說明了地勢越高氣溫越低這一氣溫分布的規律。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說明地勢對氣溫的變化,地勢越高氣溫越低。

「城市尚餘三伏熱,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陸遊)——城市熱島效應對城市及鄉村的影響不同。

(2)鋒面對天氣的影響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有約》) ——在每年6月至7月間,江淮地區因受准靜止鋒的影響,形成梅雨天氣。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我國冬半年,北方地區受冷鋒的影響,形成短時間內的降溫、降雪的天氣現象。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毛澤東《登廬山》)——此詩句說明夏季來自太平洋的熱帶海洋氣團給我國帶來豐沛的降水,即暖鋒對天氣的影響。

2.描寫氣候的詩句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孟雲卿《寒食》)——是說我國南方和北方氣候差異大,二月時,江南已經鮮花滿枝,而其它地方卻十分寒冷,說明了緯度的差異對氣候的影響。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是說玉門關位於我國的非季風區,溫暖濕潤的夏季風很難到達這裡,說明了海陸位置對氣候的影響。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描寫了溫帶大陸性氣候影響下所形成的景象。

(三)描述地理因素對植物影響的詩句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王維《相思》)——是說紅豆這種植物只生長在南方,北方沒有。從而說明了熱量對植物分布的影響。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菊花》) ——說明了季節性對植物的影響。

「向陽石榴紅似火,背陰李子酸透心」(《古諺語》) ——說明了光照對植物的影響。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說明了垂直地帶性--即溫度對植物的影響。

(四)描述生物界循環的詩句

「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漢樂府《長歌行》) ——描寫了大自然中的水循環。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描寫了大自然中的水循環,前半句描寫降水過程,後半句描寫地表徑流。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通過水循環,使水資源不斷得以更新。

「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描寫了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所以,在步入新時代的今天,傳頌中國傳統文化依然重要,古詩詞在我們生活中地位不應減弱。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認真研讀古詩,不僅能學到文學知識,也可以學到不少的地理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 的精彩文章:

還在為孩子背誦古詩發愁?學會這幾招,讓孩子輕鬆變成小詩人

TAG: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