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諸葛亮北伐為何屢屢失敗?

諸葛亮北伐為何屢屢失敗?

最近在看《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看了司馬懿和諸葛亮之間的「相愛相殺」。他們兩個既是知己又是對手。相互不斷地用計謀,暗算對方。你來我往,甚是熱鬧。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人們往往會有一種思維定勢。對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評價也是如此。因為《三國演義》流傳甚廣,以至於其中的故事婦孺皆知。對書中人物的評價也深受該書的影響。

一提起曹操,就是奸詐多疑的亂臣賊子;一提起劉備,就是仁義愛民的漢室正統;諸葛亮則是足智多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蜀漢賢相;司馬懿則是有智謀無膽識、謹小慎微的魏國統帥。

當我們換個角度去分析當時的形勢:魏國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分土地。地域廣袤、人口眾多、物產豐富。曹氏基因強大、智商蠻高。而兵多將廣、能人謀士也很多。無論從地利還是人和上,都是三國中的佼佼者。

吳國偏安江南一帶,雖有長江天險,然則過了長江後,則是丘陵與平原相間,無險要的地勢可守。物產雖為豐富,但礦產不多,人口也不是很多。而且江南一帶人民,性格溫柔靦腆,耕種桑麻是好手,騎馬打仗並不擅長。在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上,和北方彪悍的騎兵、勇猛的步兵對抗,吳地子弟兵劣勢明顯。而吳國戰鬥力最強的水軍,一過長江以北,就再也無用武之地了。

蜀漢則蝸居在成都平原地區,地勢是險要的,可惜所轄範圍太小,只佔天下九分之一而已。就算是天府之國,出產的物產也只能自給自足,無法為進一步擴張而提供充足的物資補給。蜀地的地域特徵,也局限了騎兵的發展。而在冷兵器時代,擁有最優質的騎兵才是戰場上致勝的關鍵。

三國時期,天下的形勢就是這樣了。想要讓魏國滅亡,除非是魏國內部作亂,自上而下的宮斗或政變。而蜀漢和吳國想要進攻魏國,從而一舉殲滅是非常困難的。而事實上,歷史也是如此發展的。

但,我們的諸葛丞相不這樣想。他為了想在他的有生之年,儘快地為後主劉禪擺平一切。他還想逐鹿中原,成為大一統,真正地恢復漢室的名號。於是一次次的北伐魏國,一次次的不信命。從建興六年首次北伐開始,到建興十二年,出師未捷身先死,六年期間,先後北伐五次,出祁山兩次(三國演義中說的六出祁山,實際上真正出祁山只有兩次)。

雖然,後人對諸葛亮的評價很高,但實際上,在當時的蜀國上下,特別是益州派士族卻是褒貶不一的:諸葛亮自己高風亮節、清正廉明,但他一次次起兵伐魏,耗費太多的物資,也使蜀國太多的青壯男子死於戰事。以至於這六年期間,國庫空虛,青壯人口難以為繼。

當諸葛亮去世後,後主劉禪一改國政,不再伐魏,休養生息。平穩執政二十九年後,才因魏國入侵,舉國投降。

歷史上,皇帝的名分和人民福祉相比,經常被所謂的正統、所謂的道義給裹挾。多少人的鮮血、多少的財富去完成家天下,改朝換代。倒是後主劉禪不惜背負罵名,真正的實踐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句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竹齋居士 的精彩文章:

TAG:竹齋居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