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凱普康華文講堂287】文字"天文」解說

【凱普康華文講堂287】文字"天文」解說

原標題:【凱普康華文講堂287】文字"天文」解說



治(zhì)


管理,處理:治理。治家。治標。治本。治國安邦。自治。統治。


整理:治河。治水。

懲辦:治罪。處治。


醫療:治病。治療。醫治。


消滅農作物的病蟲害:治蝗。治蚜蟲。


從事研究:治學。治史。


安定:治世。治安(社會的秩序)。天下大治。


舊稱地方政府所在地:府治。治所。


【動】(形聲。從水,台聲。①(chí)本義:水名。②引申義:治水;整治;修治)


昔禹治洪水。——酈道元《水經注》


民治渠。——褚少孫《西門豹治鄴》


其後治裝行,東入海求其師雲。——《史記·孝武本紀》

治理;管理;統治。


治國無法則亂。——《呂氏春秋·察今》


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孟子·滕文公上》


伯樂善治馬。——《莊子·馬蹄》


辦理;處理。


後頻歷武威二郡太守,隨俗化導,各得治宜。——《後漢書·廉范傳》


皆尚威嚴,有治辦名。——《漢書·酷吏傳·尹賞》


經營。


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治;治療。

如人有疾,不治則寢以深。——《鹽鐵論·世務》


懲處;懲辦。


治古無肉刑,而有象刑。——《荀子·正論》


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諸葛亮《出師表》


審理。如:治獄(審理案件);治驗(審問證實)。


修築。


又治秦中。——《漢書·高帝紀》。註:「謂都之也。」


治居第於封丘門內。——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整頓,訓練。


治其大禮。——《周禮·大宗伯》。註:「猶簡習也。」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資治通鑒》


研究。


此真治異國語言文字者之至樂也。——嚴復《譯天演論序》


【名】


一個較大地區政府的所在地。如:省治;縣治。


政治。


冢宰掌邦治,統百官,均四海。——《書·周官·太宰》


【形】


社會安定、太平(跟「亂」相對)


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天也。——《荀子·天論》

是以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韓非子·五蠹》


君子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亂。——《易·繫辭下》


治平至百餘年。——清·洪亮吉《治平篇》



兵(bīng)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


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見(指武裝衝突)。


與軍事或戰爭有關事物的統稱:兵法。兵書。兵諫(進諫時以武力要挾,迫使必從)。兵荒馬亂。兵貴神速。


【名】(會意。從廾,從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類;下面是「廾」(gǒng,雙手),象雙手持斤。本義:兵器,武器)


兵,械也。——《說文》

掌五兵。——《周禮·司兵》。司農註:「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陳五兵。——《穀梁傳·庄公二十五年》。註:「矛、戟、鉞、楯、弓矢也。」


謂五方之兵,東矛、南弩、西戈、北鎩、中央劍也。」——《匡謬正俗》


離為戈兵。——《易·說卦》


修爾車馬,弓矢戎兵。——《詩·大雅·抑》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議兵》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兵者,國之爪也。——《墨子·七患》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史記·項羽本紀》


士兵的群體,即整個軍隊。

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敗哉?——《列子·虛實》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趙策四》


趙亦盛設兵待秦,秦不敢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士卒。


瑜得精兵五萬。——《資治通鑒》


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兵。——《資治通鑒》


軍事;武力;戰爭。


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計篇》


夫兵,猶火也。——《左傳·隱公四年》


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禮運》

用兵策略,戰略。


故士兵伐謀,其次伐交。——《孫子·謀攻》


故兵無常勢。——《孫子·虛實》


牌戲名。


國際象棋16個棋子中價值最小的棋子。


中國象棋中紅方的價值最小的五個棋子之一——藍方相應的為「卒」


【動】


用兵器攻擊,刺殺。


左右欲兵之。——《史記·伯夷列傳》


傷害。

反以自兵。——《呂氏春秋·侈樂》




《治兵之道》


作者:卜延軍(國防大學教授)


內容簡介:何謂治兵之道?治者,治理也;治理者,統治、管理也,兵者,軍事,戰爭以及兵器、裝備、軍人、軍隊、士兵也。道者,道路、方向、方法、道理、技藝也。可見,治兵之道,就是統治。管理那些與軍事或戰爭有關的軍隊、武器裝備、官兵等方法和方略。


治兵,自古有之;治兵之道,亦自古有之。古老的中華名族,從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來,戰爭頻仍、戰事不斷——氏族間的衝突和爭鬥、新舊王朝的更迭對決、諸侯列國的攻伐兼并、敵對階級之間的殊死搏鬥……,這些戰爭或軍事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中華軍事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同時也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產生了大量的兵書、兵言。這些優秀的軍事著作和軍事理論在隨後的戰爭烈火和軍事實踐中得以錘鍊和升華,並通過各種載體得以流傳、發展和固化下來。


然而,不無遺憾的是,伴隨著戰火的焚毀和綿綿史河的沖刷,有許多兵書、兵言已遺佚或殘缺。儘管如此。作為炎黃子嗣的我們,還是有幸繼承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歷代軍事文化遺產,還是有幸擁有了一座浩如煙海的兵學典籍寶庫。還是有幸把握了中華兵學的精髓或主脈。毫無疑問,在這些兵書和兵言中存有大量的治兵方法或方略。古代兵學先哲們的聰明睿智,使得我們今天在閱讀這些治兵方法或方略時,仍能深深地感到,歷史的塵埃和煙靄並不能遮擋其理性的光輝。他們的歷史話語,竟是那樣的深刻,竟是那樣的真切,竟是那樣的清楚明白,使我們不禁油然而生出無限的敬意。


《治兵之道》一書分為十個單元。各單元再細分成若干個小部分,按原文,注釋和譯文的次序依次列出。同時對兵書、兵言,按照時間的先後進行排列。凡今人研究認為屬他人委託之書,則在被委託者人名之後予以註明。


編輯:段思蓉


審核:林燕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AIPCOM凱普康之家 的精彩文章:

TAG:CAIPCOM凱普康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