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堯師伊蒲子隱居地——山西蒲縣/列國志

堯師伊蒲子隱居地——山西蒲縣/列國志

原標題:堯師伊蒲子隱居地——山西蒲縣/列國志


蒲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蒲縣境內有蒲子山,「相傳堯師伊蒲子隱處,漢以此山名縣」。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嶽廟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薛關舊石器文化遺址。


五鹿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2006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世界珍禽褐馬雞和我國特有樹種白皮松。遼東櫟林是五鹿山自然保護區闊葉林的優勢種,也是本區的地帶性、標誌性植物。



區內共有動物409種,瀕危動物種有:金錢豹、黑鸛、游隼、灰背隼等。分布於五鹿山的國家級保護動物有黑鸛、金雕、大天鵝、獵隼、褐馬雞、原麝等30餘種。在植被類型中有5大植被類型組,8種主要植被型、41個群系,是山西省野生動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梅洞山自然風景區



梅洞山亦稱石頭山,俗稱老虎圪洞,主峰海拔1740米,峻岭橫峙於南,方圓百里,天然人工林相間,針葉闊葉樹混交,喬木、灌木、草類、藻類疊生,多種野生動植物繁衍生息,被譽為「高山生物園」。這裡松柏翠碧,林木茂密,山青峰秀,風光迷人。



梅洞山主峰有國務院所立吉縣、大寧、蒲縣三縣分界石碑,界碑處一步跨三縣,意趣盎然。主峰處有真武廟遺址。

真武祠


位於蒲縣城內昕水河南岩翠屏山山腰,始建於明永樂年間。該祠堂建築工地為磚雕仿林結構,座南向北,依山勢而建。正殿面闊一間,進深9.45米,單檐歇山頂,檐下施磚雕斗拱,五鋪作,轉角斗拱一攢,後部緊靠黃土山,故大部埋在土中。殿前斗拱下有蓮花垂柱四根,普拍枋下為磚雕蓮花欄額,垂柱之間磚雕雀替相連。



外觀整體建築工地渾厚精巧,莊嚴宏偉,正殿採用無梁殿結構圖,平面圖為八角形制,上部為八卦攢角頂,志士牆體高約4米,每角補間鋪作一攢,二層無角拱,施補間鋪作現攢,三層角拱下有蓮花垂柱,補間鋪作一攢,一至三層斗拱五鋪作,四層至五層均施角拱,四鋪作,頂部為八卦藻井。


整個建築結構設計院獨具匠心,別有特色。正殿兩邊各有不同一小窯洞相連,深不足兩米,看似應為配殿,下面觀看與正殿呈「山」字形,襯托的正殿愈加壯麗、威嚴。


蒲縣柏山東嶽廟


位於蒲縣城東二公里的柏山之巔。這裡環山十多里皆為松柏叢林,鳥語柏香,峰巒聳翠,景色宜人。來到東嶽廟所在地,首先映入人們眼帘的是影壁上的「蒲縣勝景」四個大字。東嶽廟創建年代不詳,金泰和五年(1325)已有,歷代修葺。由此北上,沿長虹磴道,經土地祠、將軍祠、「御馬廳」、「蓮雲廳」,便可遠遠望見山門。穿山門往上望,可見登仙橋,它是凌霄殿通往天堂樓的唯一通道。


凌霄殿的神龕塑像是黃滾夫婦,即黃飛虎的父母雙親。在樂樓背後的通道口有一幅醒目的對聯,它是蒲縣的一個知縣寫的,上聯是「伐吾山林吾勿語」,下聯是「傷汝性命汝難逃」。大概是因為有這幅對聯的原因,柏山的樹木保護得很好。從樂樓下到看亭里,南望是正面樂樓,再看東、西兩側還各有一樂樓。顯然這裡過去可以同時演出三台戲,其熱鬧景象可想而知。正面樂樓橫楣有精緻的木雕,其內容為人物故事,左為「漁樵」,右為「耕讀」,中間是「八仙慶壽」,並有花卉穿插陪襯。工藝細緻精巧,深受遊人讚賞。


薛關遺址


位於蒲縣薛關鎮西約1公里的昕水河左岸。1964年發現,1980年正式發掘,獲得石製品4777件及一部分哺乳動物化石。C14測定為距今13550±150年,屬於舊石器時代遺址。屬於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薛關遺址的石製品包括細石器和粗大石器兩類,以細石器為主。原料有燧石、石英岩、角頁岩等。細石器的類型達30餘種,有楔狀、船底形、半錐狀、似錐狀、漏斗狀等各種類型的典型細石核達30餘種,有細石葉和各種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琢背小刀、錐鑽等。刮削器占石器的83%。尖狀器是薛關遺址的代表性器物。



薛關石製品以小型者居多,打片技術兼用直接法和間接法。石製品中的一些大型石器,如似石斧、半月形刮削器和石錘等,與整個石器的加工方法、風格一致,是薛關文化遺存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薛關遺址是一處以楔狀石核為特徵的典型細石器技術傳統的文化遺址。


腰東漢墓群



位於蒲縣西坪垣鄉腰東村村北,墓區東西約500米,南北約1000米,總面積0.5平方公里。五、六十年代曾先後發現過幾十座墓葬。發掘過墓葬一座,清理出石棺1副,石棺為紅砂石,經過打磨拼砌而成,做工較粗糙。墓內隨葬品主要有陶罐、陶鼎、銅鏡等。根據採集的陶鼎、陶器殘片紋飾、陶質、器形分析,該墓當屬漢代。


四醮朝山


傳說農曆三月二十八日為「東嶽大帝」誕辰之日,每到此日,蒲縣都要全民動員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歷代沿裘,形成傳統古廟會。據明正德八年(1513)《重修東嶽廟記》載:「每歲三月二十八日一會,合晉地遐邇之人,相誠祈報者,肩之摩,踵之接,有如雲集而霧翕;途之填,道之塞,有如蟻聚而蜂擁。」有全縣鄉民的狂歡節之稱。2014年蒲縣朝山會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蒲縣朝山會東嶽大帝祭祀活動,自農曆三月二十日之後,拉開祭祀慶典活動序幕,到三月二十九日結束,歷時十天。以三月二十八日的「四醮朝山」為活動高潮。「四醮朝山」是蒲縣東嶽廟行宮獨有的民間朝山祭祀活動。全縣按東南西北分建四醮,各醮都供奉有鎮醮神,三月二十八日這天,各醮要將自己所供之神送還行宮,讓其歸位,以享大祭。東嶽行宮「四醮朝山」起自何時尚無記載可考。現有資料記載,「四醮朝山」在清順治十四年(1567)已是「四方香客雲集」。



準備朝醮獻神供品十分講究,人員挑選近乎苛刻。如磨獻面,不準使用牲口,只能人工推磨,嚴禁女人蔘於操作。推磨、羅面者均由醮會糾首承擔。參加磨面人員一律赤腳,挽褲腿,用黃紙封口,嚴禁磨面時講話;磨道打掃乾淨,清水灑地,黃土墊道。三月二十日清早請神,請神時需鑼鼓33面,焚香五株,將神迎至村廟正殿。凡參加朝醮人員三餐禁忌腥葷,禁忌污穢行為;禁忌褻瀆語言。三月二十七為「迎菜」日,這天,12節鑼鼓(每節40——70人不等)在前開道,後隨神樓,三桌獻菜,每桌12碗,敲鑼打鼓在村中轉游,路過家戶,其全家老少都要在門前燒香磕頭,迎接神駕。迎菜事畢,將神樓送歸村廟,獻菜奉獻神前。



朝醮之始,先在廟前組成序列,長管喇叭在前開道,三眼炮仗示聲威。一人高捧令箭引導著嗩吶班、八音班組成的樂隊和五彩旌旗、金瓜、鋮、斧、羅傘、扇、華蓋等組成的儀仗隊,抬著「神樓」進入山門,直上正殿朝拜,三拜九叩之後,便挽駕殿側。相隨的威風鑼鼓隊(少者八班,多者幾十班,每班十幾人),則在東偏門入院,敲打著本醮的鑼鼓點,金鼓喧天,震耳欲聾。接著進行各種表演,舞獅子、耍龍燈、打竹馬,跑旱船、踩高蹺、扛撓擱……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幸福、全縣平安。



蒲縣東嶽四醮朝山,世代承襲,形成傳統規約,一直延續到民國27年(1938)日本入侵蒲縣後停止。抗戰勝利後,四醮朝山重新起醮。民國27年(1948),蒲縣解放後,四醮朝山活動停止。2011再度恢復。至今東嶽廟中仍保存有當年朝山用過的「神樓」「傘蓋」「朝山令箭」等祭祀文物。保留了中華民族揚善懲惡的價值觀、傳承了敬畏自然(神山、神樹)的觀念,有利於增強民眾呵護自然、珍愛樹木、天人合一的意識,是不可多得的歷史學、民俗學的活化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行 的精彩文章:

TAG:西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