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文物介紹——唐八重寶函

文物介紹——唐八重寶函

原標題:文物介紹——唐八重寶函


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迎奉佛骨盛典,是在唐高宗(659年)顯慶四年,唐高宗為使佛教更符合中國的傳統習俗及臻於中國化,為舍利鑄造金棺銀槨(即寶函),並按中國儒家的最高禮儀埋葬於黃土之下(即地宮)。李氏皇朝迎奉佛骨,隊儀莊嚴浩大,沿途頂禮膜拜者由長安(今西安)延至鳳翔(今寶雞)三百餘里,成為一時盛況。


八重寶函,唐懿宗(李漼)賜贈金銀器,是供奉佛祖釋加牟尼真身佛指舍利的一套盒函。李漼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唐懿宗是唐朝倒數第四個皇帝,其即位後,雖然「器度沈厚,形貌瑰偉」「洞曉音律,猶如天縱」,但游宴無度、沉湎酒色,以致政治腐敗,唐朝政局更加風雨飄搖,亦導致大中之治的成果消失。他是唐朝最後一個以長子即位且是最後一個在長安平安度過帝王生涯的皇帝。


唐武宗滅佛以後,佛教勢力受到沉重打擊。宣宗即位後,又陸續恢復了寺院。到懿宗時期,佛教勢力又迅速發展起來。他本人沉溺其中,廣建佛寺,大造佛像,布施錢財無數。在懿宗的倡導下,大規模的法會道場空前興盛,長安佛寺中的經聲佛號又開始響徹捧真身菩薩起來。佛經的大量需求刺激了印刷術的發達,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之一就是咸通九年(868年)刻印的《金剛經》卷子,今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現存國內最早的印刷品,也是佛家的「陀羅尼經咒」。從法門寺地宮發現的「捧真身菩薩」和「銀金花雙輪十二環錫仗」等,也是敕造於咸通年間的精美文物。懿宗崇佞佛教的高潮是繼憲宗之後又一次舉行了大規模的崇佛活動——法門寺迎奉佛骨。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一卷印刷精美的《金剛經》,經卷最後題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樣。唐咸通九年,就是868年。這件由7個印張粘接而成、長約16尺的《金剛經》卷子,圖文風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純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這本《金剛經》卷子也被英國圖書館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書籍。此經原藏敦煌第17窟藏經洞中,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騙取,曾藏於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現藏大英圖書館。


咸通十四年(873)三月,懿宗安排迎奉佛骨的詔書一下,立即招致群臣的勸諫。大臣們一致的理由是此舉勞民傷財,而且有唐憲宗迎奉佛骨之後暴死的前車之鑒,均認為此舉不祥。懿宗對此充耳不聞,他對大臣們講:「朕能活著見到佛骨,就是死了也沒有什麼可以遺憾了!」這次迎奉佛骨的規模,比起憲宗時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從京師到法門寺沿途之上,禁軍和兵仗綿延數十里,場面之壯觀,遠遠超出皇帝主持的祭天大典。四月八日,佛骨舍利迎入京城,在宮中供奉三天後,懿宗允許送到京城的寺院讓百姓瞻仰。虔誠的信眾不惜點燃自己的手臂或者在頭頂上燃香奉禮,富豪之家則舉行法會,不惜花費巨資,他們甚至以水銀為池,以金玉為樹,招集高僧大德,又請來戲班子載歌載舞。宰相以下朝廷百官也競相施捨金帛,數量相當可觀。這次迎奉佛骨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直到僖宗即位後才把佛骨送歸法門寺。



懿宗如此堅決地迎奉佛骨真身舍利,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為百姓祈福」,實際上他是為給自己帶來福氣,是為了「聖壽萬春」,也就是為自己祈求平安。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佛骨真身舍利並沒有給這個倒行逆施的皇帝帶來福蔭。佛骨迎入京師後的當年六月,懿宗又一次病重。七月十六日,懿宗就已經「疾大漸」,到了無力回天的地步。難怪舊時史家有人評價說:「佛骨才入於應門,龍已泣於蒼野。」意思是說懿宗迎奉的佛骨剛剛進門,載著他靈柩的喪車就已伴著眾人的哭泣到了墓地。


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1978年5月5日發現於寶雞法門寺地宮,收藏於寶雞法門寺博物館。函內盛放著一枚供奉舍利,最外層是一個檀香木函,裡面套裝著三個銀寶函、兩個金寶函、一個玉石寶函和一座單檐四門純金塔,但因最外層為檀香木銀棱盝lù頂寶函出土時已殘朽,故只見七重。



 第一重:寶珠頂單檐四門純金塔  


第一重是佛指舍利所藏立之所——寶珠頂單檐四門純金塔。金塔高105毫米,塔頂為金質蓮花朵捧托金珠頂,四面檐角翹起,閣額及檐下均飾菱紋,塔身四壁刻滿紋飾,並有四扇小金門,門周布魚子紋,門下部有象徵性飛梯至塔座,小巧玲瓏,金碧輝煌,盤為細頸鼓腰狀,喇叭口徑處雕12朵如意雲頭,鼓腰上二平行線連為四組三鈷紋桿狀十字團花,襯以珍珠紋,腰底為蓮瓣形,銀柱托底也呈八瓣蓮花狀。間以三鈷紋,柱底還有一墨書小字——「南」,塔座為純金方台,中立一小銀柱,用以套置佛指舍利,僅11毫米高。


第二重:金筐寶鈿珍珠裝武夫石寶函


第二重以珍珠裝武夫石磨製而成,周身以雕花金帶為邊,鑲嵌珠寶花鳥,通體以珍珠、寶石嵌飾,並雕上花瓣圖案,極其華麗精美。



  第三重:金筐寶鈿(diàn)珍珠裝純金寶函

第三重純金雕鑄,函身鑲滿紅寶鈿、綠寶鈿、翡翠、瑪瑙、綠松石等各色寶石,並鑲嵌寶石花朵,函蓋頂面和側面紅、綠二色寶石鑲嵌成大大小小的蓮花,通體以珍珠、寶石嵌飾,並雕上花瓣圖案,精美絕倫。



第四重:六臂觀音純金盝lù頂寶函


第四重重1512克。函蓋雕有雙鳳及蓮蓬,蓋側有瑞鳥四隻繞著中心追逐,正面為六臂如意輪觀音圖,左側為藥師如來圖,右側為阿彌陀佛圖,背面為大日如來圖,外壁鑿有如來及觀音畫像,或飾以雙鳳翔,配以蔓草紋,或刻上金剛沙彌合什禮佛的圖景,造型逼真而細膩。



第五重:鎏金如來說法盝頂銀寶函


第五重鈑(bǎn)金成形,紋飾鎏金。函件正面有如來,四周有兩菩薩,四弟子,二金剛力士,二供奉童子,外壁鑿有如來及觀音畫像,或飾以雙鳳翔,配以蔓草紋,或刻上金剛沙彌合什禮佛的圖景,造型逼真而細膩,場景豐富生動,人物眾多,工藝精湛。



  第六重:素麵盝頂銀寶函


第六重通體光素無紋,素凈,不加絲毫雕刻繪描而渾然生輝,出土時有絳黃色綾帶封系。蓋與函體在背後以鉸鏈相接,是八個寶函中最特別的一個。



  第七重: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


第七重函體以平雕刀法刻畫「護世四大天王」像,正面有一金鎖扣和金匙,「盝頂」是中國傳統建築形式之一,呈四面坡,中為四條平脊相圍的平頂。以銀鑄成,四壁以平雕刀法刻有「護世四大天王」像,頂面有行龍兩條,為流雲所圍。四天王形相栩栩如生,持弓執箭,各有神將、夜叉多人侍立,極其威嚴,使人肅然而敬。凝目而視,彷佛誘人追隨函壁的畫像馳騁三界,遨遊九重天。用一條約50毫米寬的絳黃色的綢帶十字交叉緊緊捆紮。頂面鏨兩條行龍,首尾相對,四周襯以流雲紋;每側斜面均鏨雙龍戲珠,底飾卷草。



第八重:銀棱盝頂檀香木寶函


第八重銀棱檀香木函內是一個略小的鎏金盝頂四天王寶函,用一條約50毫米寬的絳黃色的綢帶十字交叉緊緊捆紮。頂面鏨兩條行龍,首尾相對,四周襯以流雲紋;每側斜面均鏨雙龍戲珠,底飾卷草;四側立沿各鏨兩隻迦陵頻伽鳥,身側飾以海石榴花和蔓草。函的四側面分別刻著四大天王圖像。正面是北方大聖毗沙門天王,左面是東方提頭賴吒天王,右面是西方毗盧勒叉天王,後邊是南方毗婁博叉天王。最外層是一個長、寬、高各30厘米的銀棱盝頂黑漆寶函。所謂盝頂,就是函蓋上棱成斜面的函。它是用極珍貴的檀香木製成,用雕花銀條棱邊。發掘時已嚴重朽壞。



此寶函做工精細、造型優美,世所罕見。不僅在平雕刀法、寶鈿珍珠裝及盝頂這些古代工藝,還在於刻鑿在四周壁面上的文殊、如來造型,正是佛教密宗內蘊的深刻表現,是密宗文化藝術史的一幅剪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故事的翁老頭 的精彩文章:

歷史故事——夏桀亡國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