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黃豆灸!不花一毛錢,對付大毛病,非常適合冬天用
艾灸,中國最古老的醫術之一,一根艾條可治療400種疾病,不用打針吃藥,就能灸到病除!
相對來說,我們平常聽到的中醫非藥物療法中,針刺,拔罐,刮痧,按摩等比較多,灸法提得比較少,很多人甚至從沒見過。我想這主要是因為艾灸操作起來相對麻煩和專業,要購買艾條,艾絨,灸起來煙熏火烤,直接灸又太燙,很多人接受不了,所以不太普及。
但是這麼好的寶貝,我們怎能視而不見呢?咱們就來變通一下,隆重推出俺的養生灸小創意―――黃豆灸法。
做法極為簡單,就是用生黃豆,裝滿比雞蛋稍大,比橙子稍小的布口袋裡(要找厚一些的粗布,這樣比較耐用),然後壓成球形縫好,做六七個備用。不過有聰明的網友提供了更簡單的製作方法:利用剛出生的嬰兒襪子(成人的襪子也行)裝好黃豆,壓實,用布帶紮緊襪口就行了。強調一下:裝好黃豆後,要壓成圓形,不要搞成長方形,這樣能更好更專一的灸單個穴位。
用的時候只要放到微波爐里轉一分鐘左右,不燙手即可(時間不能過長,否則黃豆會變黑髮糊),然後放到穴位上灸就可以了。別看簡單,優勢可不少:
1、溫度高低可以通過微波爐轉的長短來控制;
2、灸的時間可以通過更換布口袋來控制,涼了就換;
3、避免了煙熏火烤的弊端,沒有使用明火,安全環保。而且在微波爐里轉過的黃豆,會散發出陣陣豆香,味道很不錯;
4、用黃豆的好處。為什麼不用綠豆,黑豆或者石子呢?因為黃豆大小適中,性味平和(味甘平),另外黃豆被稱為豆中之王,中醫認為有補脾益氣,和脾胃,寬中下氣,利大腸,消水腫毒等作用。而且黃豆還可能有益腎的作用。
5.可以重複使用,即使是不小心轉過頭,黃豆糊了,也可挑開口袋一角,更換新黃豆,幾乎沒有成本。
閑來無事,在家裡看書的時候,我常常放上一盤古琴曲,熱上三兩個黃豆口袋,斜靠在床,溫灸一會兒。豆香隱隱,琴聲悠遠,一卷在手,心清身暖,真乃一樂事也!
每每臨睡前,做完推腹法,我也會轉熱兩個小口袋,置於關元中脘之上,肚中溫煦如春,微微汗出舒爽,不覺沉沉睡去。常常一夜無夢,醒來已是窗外鳥鳴,東方既白矣。
對於較純粹的虛寒體質,溫灸的熱力就象寒冬里的陽光,及時而對症,灸法在這種情況下的應用比較好理解,就不展開說了,下面探討其他兩種情況:
1、上熱下寒,上實下虛
這類人很多,表現為身體上半部分血氣壅滯,燥熱不舒,火氣大,起痘上火常有,煩心不安,下半部分卻是氣血不足,虛寒,天冷了就腳底冰涼。
灸中脘(中焦),關元(下焦)等中下焦穴位,固然對緩解中下焦虛寒很有作用,但如果在心浮氣躁時溫灸,可能會引起上焦(心肺)煩熱加劇,感到不舒服。這就需要配合練習推腹法,金雞獨立法等引血下行之法,以實濟虛,泄有餘而補不足,收上焦之虛火,補下焦之虛寒。若能在溫灸時播放古琴曲等靜心安神的音樂,引血下行,溫灸熱力,靜心安神三方合力,互為補益,相互促進,自會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2、冰包火
這種體質中里常常提到,也比較普遍。表現為明明怕冷,可是吃溫熱的食物,或者著急生氣卻容易上火,舌頭起泡,口唇長瘡,臉上長包。
怕冷說明血氣不足,難以禦寒,所以風寒會從毛孔侵入,促使皮膚表層形成寒凝之物(脂肪等),這會導致毛孔壅塞,排汗不利,中醫叫做「風寒束表」,這就是冰包火之「冰」。
因為毛孔壅塞,排汗不利,身體通過汗液排毒的通道大為減少,而人體熱氣總是傾向於往上走,再加上進食熱性生髮的食物,情緒煩躁促使氣血上涌,那些本該由汗液排除的「三濁」就奪路而出,以舌頭起泡,口唇長瘡,臉上起包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冰包火之「火」。
「火大」並不表明體內能量很多,而是人體正常的排毒通道不通暢,正邪相搏,人體被迫以非正常渠道排毒的結果。這種體質用灸法,可以助力人體溫通寒凝之物,排汗除表寒,若能配合定期在膀胱經刮痧(破風寒束表之「冰」),雙管齊下,效果更佳。
而推腹法和溫灸關元,中脘等中下焦穴位一起用,可健脾胃,減少「三濁」的產生;暖腎府,使小便通利;助力腸胃蠕動,使大便順暢;溫通經絡,使「三濁」下行之路無阻,體內「三濁」會因此大為減少,體表之冰可解,內火自消。
補註一: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反饋的信息,我覺得黃豆灸包做的比雞蛋稍大,比橙子稍小就可以了,將黃豆裝滿比較好。做大了,溫灸穴位的熱力容易分散,小了保溫時間短。這個大小,可保溫20分鐘左右,對於平常養生保健足夠了,如果您覺得很舒服,灸的不夠,可以把灸包轉熱些,然後先墊著衣服灸,等溫度有所下降,再直接放在皮膚上灸。也可以重轉加再熱一次。任何事情都是過猶不及,貪多求快反而可能引來較猛烈的排病反映。另外,轉得過燙,可能會燙傷皮膚,溫度以不燙手為準。
另外,隨著黃豆內所含水分的減少,用過一段後,灸包要達到同一熱度,所需時間就會稍稍延長。比如原來需要一分鐘,用一段時間後,可能需要轉一分十秒左右才行。如果想避免這種情況,可以每次用完之後噴些水在灸包上,可延長使用時間。
補註二:容易上火的人選用溫灸法,需要暫停灸肚臍以上的穴位,並和推腹,膀胱經刮痧(半個月左右一次),以及金雞獨立等除三濁之法的配合是非常必要的,否則也許會有上火現象。如果這些除三濁的方法用過了,您還會上火,說明內火太重,當務之急還是以除三濁為主,等血氣變清些再溫灸不遲。
溫灸過程中很可能出現肚子咕咕叫,屁多,發冷發涼,拉稀等現象,這都是體內寒凝之物消融消解的徵兆,是正常的排病反映,應當堅持。如果溫灸時出汗較多,應多喝些水,以補充體液。如果灸中脘時出現了心煩意亂的現象,要檢查一下是否灸包的位置放高了,如果沒有,應暫停灸中脘。
補註三:灸前最好喝一杯溫開水,這是因為不少朋友會全身微汗或者穴位出汗,進而感到乾渴。有的朋友貪多,灸得密集,會出現咽部干癢,偶爾咳嗽,或有燥熱感等類似「上火」的現象,這時需要多練習金雞獨立和轉腳腕法等功法,過幾天癥狀就會消退。咽部干癢的,那是身體需要補充水分的信號,很可能是灸法加速了濁水外排導致的,這時多喝些水就可以了。如果幾天後,情況仍未改變,反而有加重的趨勢,說明內火過重,應暫停溫灸,可試試刮痧除三濁。
每天
送上誠摯的健康小建議
給您提個醒
為我點個贊


TAG:黃帝內經養身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