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看看春秋時期的三個臭皮匠,能否頂過一個諸葛亮

看看春秋時期的三個臭皮匠,能否頂過一個諸葛亮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至前453年三家分晉的春秋時期共300餘年,期間王室衰微,各諸侯國競建常備軍。為爭奪勞力、土地、兵源及對別國的控制權,戰爭漸趨頻繁,較大的戰鬥約400餘次,主要是諸侯兼并、大國爭霸的戰爭,也是中國古代戰爭迅速發展的時期,軍隊沿襲西周,仍為車步合編,以乘為基本建制單位,每乘戰鬥人員由25人增至75人,大國兵力由1000乘增至4000乘,進入繁盛的車戰時代。春秋前期大多數戰役由君主親自指揮,而且將相經常不分,純粹意義上的名將較少。此時期的名將還有:司馬穰苴、伍員、趙鞅等。堪稱軍事家的君王則有:鄭莊公姬寤生、楚莊王熊侶、越王勾踐等。

孫武

生卒年不詳。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人。前516年被伍員推薦給吳王闔閭。為闔閭制定了稱霸的戰略。孫武與伍子胥共同輔佐闔閭經國治軍,制定了以破楚為首務,繼而南服越國,爾後進圖中原的爭霸方略;並實施分師擾楚、疲楚的作戰方針,使吳取得與楚爭雄的主動權。512年,吳軍攻克了楚的屬國鍾吾國、舒國,吳王準備攻楚,孫武認為「民勞,未可。」請再等待。伍員則提出疲楚的戰略,建議把部隊分為三軍,每次用一軍去襲擊楚國的邊境,「彼出則歸,彼歸則出」,用這種「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誤之」的戰法來疲憊楚軍,消耗楚的實力。闔閭採納了這個意見,反覆襲擾楚國達六年之久,使楚軍疲於奔命,為大舉攻楚創造了條件。孫武和伍員還根據楚與唐、蔡交惡,楚國令尹子常生性貪婪,因索賄得不到滿足而拘留蔡、唐國君,蔡、唐兩國對楚極其怨恨的情況,獻聯合唐、蔡以襲楚之計。蔡、唐雖是小國,但居於楚的側背,這就為吳軍避開楚軍正面,從其側背作深遠戰略迂迴提供了有利條件。506年,吳國攻楚的條件已經成熟,孫武與伍員佐闔閭大舉攻楚,直搗郢都。吳軍要由今天的蘇州進到江陵附近,進行千餘里深遠的戰略奔襲。孫武等人協助闔閭制定了一條出乎楚國意料的進軍路線,即是從淮河逆流西上,然後在淮油舍舟登陸,再乘楚軍北部邊境守備薄弱的空隙,從著名的義陽三關,即武陽關、九里關、平靖關,直插漢水。吳軍按照這一進軍路線,順利地達到漢水,進抵楚國腹地。楚軍沿漢水組織防禦,同吳軍隔水對陣。由於楚軍主帥令尹子常擅自改變預定的夾擊吳軍的作戰計劃,為了爭功,單獨率軍渡過漢水進攻吳軍,結果在柏舉戰敗。吳軍乘勝追擊,5戰5勝,佔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乎滅亡楚國。在吳王北上與齊晉爭霸的鬥爭中,孫武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此後,孫武隱居,不知所終。著有《孫子兵法》。

孫武可謂世界級名將,可是可考的戰績卻不多,基本上在史冊上見不到他領兵作戰的記載,也許他擔任的是軍師的角色吧。《孫子兵法》古今大部分將領都看,可是能「百戰不殆」的名將也就那麼多個人,關於兵書的重要性,北宋的何去非在他的《何博士備論》中有很好的論述,特此摘錄如下:

蓋法之無得而傳者,其妙也。法有定論,而兵無常形。一日之內,一陣之間,離合取捨,其變無窮,一移踵、瞬目,而兵形易矣。守一定之書,而應無窮之敵,則勝負之數戾矣。是以古之善為兵者,不以法為守,而以法為用。常能緣法而生法,與夫離法而會法。順求之於古,而逆施之於今;仰取之於人,而俯變之於己。人以之死,而我以之生;人以之敗,而我以之勝。視之若拙,而卒為工;察之若愚,而適為智。運奇合變,既勝而不以語人,則人亦莫知其所以然者。此去病之不求深學,而自顧方略之如何也。夫「歸師勿追」,曹公所以敗張綉也,皇甫嵩犯之而破王國。「窮寇勿迫」,趙充國所以緩先零也,唐太宗犯之而降薛仁杲。「百里而爭利者蹶上將」,孫臏所以殺龐涓也,趙奢犯之而破秦軍,賈詡犯之而破叛羌。「強而避之」,周亞夫所以不擊吳軍之銳也,光武犯之而破尋、邑,石勒犯之而敗箕澹。「兵少而勢分者敗」,黥布所以覆楚軍也,曹公用之,拒袁紹而斬顏良。「臨敵而易將者危」,騎劫所以喪燕師也,秦君用之,將白起而破趙括。薛公策黥布以三計,知其必棄上、中而用其下。賈詡策張綉以精兵追退軍而敗,以敗軍擊勝卒而勝。宋武先料譙縱我之出其不意,然後攻彼之所不意。李光弼暫出野次,忽焉而歸,即降思明之二將。凡此者,皆非法之所得膠而書之所能教也。然而,善者用之,其巧如是。此果不在乎祖其緒餘而專守也。趙括之能讀父書詳矣,而藺相如謂徒能讀之而不知合變也。故其於論兵,雖父奢無以難之,然奢不以為能,而逆知其必敗趙軍者,以書之無益於括。而妙之在我者,不特非書之所不能傳,而亦非吾心之能逆定於未戰之日也。

昔之以兵為書者,無若孫武。武之所可以教人者備矣,其所不可者,雖武亦無得而預言之,而為人之所自求也。故其言曰:「兵家之勝,不可先傳。」又曰:「奇正之變,不可勝窮。」又曰:「人皆知我所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善學武者,因諸此而自求之,乃所謂方略也。去病之不求深學者,亦在乎此而已。嗟乎!執孫、吳之遺言,以程人之空言,求合乎其所以教,而不求其所不可教,乃因謂之善者,亦已妄矣。

先軫

曾追隨晉文公姬重耳流浪多年,在重耳歸國即位後受到重用。前633年,楚國攻宋國,宋向晉求救,先軫認為當前唯有楚能與晉爭霸,只有打敗楚國,才能建立霸業,力主出兵。得到重耳贊同。楚軍統帥子玉為尋找借口同晉軍決戰,派宛春向姬重耳提出了一個「晉許曹、衛復國,楚解宋國之圍」的休戰條件。狐偃認為子玉太無禮,他只解宋圍,卻要晉放棄曹、衛兩國(所謂「君取一,臣取二」),主張抓住這個理由,向楚軍進攻。先軫卻認為,子玉的提議,「一言而定三國」,如果晉國不答應,就把三國都得罪了。晉國出兵是來救宋的,如果宋國滅亡,各國諸侯會責難晉國。楚國變成三國的恩人,而晉卻與三國結怨。因此,他提出對策:「不如私許曹、衛以攜之(離間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後圖之。」於是晉文公扣留宛春,私下允許曹、衛兩國復國。曹、衛兩國遂都與楚絕交。這樣一來,子玉果然被激怒,不顧楚王「無從晉師」的告誡,揮軍向曹都陶丘前進。晉文公見楚軍逼進,下令「退避三舍」(就是九十里。這是因為重耳流亡在楚時,曾受過楚王的恩惠,並有「退避三舍」的諾言)。在城濮紮下營寨。這既是信守諾言,又可佔據有利地形,縱敵驕橫,誘而殲之。子玉果然率兵追來。雙方展開了歷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戰。

前632年四月二日,晉軍與齊、秦、宋各國的軍隊到達城濮,四日在城濮以南的有莘與楚軍對陣。決戰開始,晉左翼下軍佐將胥臣把駕車的馬蒙上虎皮以助軍威,首先向對面的楚右軍的陳、蔡兩軍發起攻擊,陳、蔡軍戰鬥力很差,遭這一突然攻擊,驚慌失措,退卻潰敗。晉右翼上軍主將狐毛,豎起兩面大旗偽裝主將後退,引誘楚左軍出擊。下軍主將欒枝也在陣後用車拖曳樹枝,揚起塵土,佯示後面軍隊也在撤退,以誘楚右軍,子玉不察實情,下令全軍實施追擊。子玉率左軍迅速推進,以致—孤軍突出,側翼暴露。晉軍主帥先軫見楚左軍被誘出擊,便指揮由晉國貴族子弟組成的精銳部隊橫擊楚左軍暴露的右翼。這時,偽裝退的晉軍也停止後退,配合中軍夾擊楚左軍,楚左軍遭到夾擊,大部被殲。子玉看到左右兩軍都已失敗,急急鳴金收軍,退出戰場,城濮之戰至此結束。城濮決戰當中,晉軍針對楚軍部署及其主帥驕躁輕敵的特點,採取避強擊弱,佯退誘敵,各個擊破的戰法,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前628年姬重耳逝世,秦軍偷越晉境襲鄭國歸來,先軫認為秦不為晉國的喪事悲傷,反而趁機攻打晉國的同姓國家,力主襲擊秦軍,得到剛即位的晉襄公姬歡同意,於是他在崤設伏,全殲秦軍並俘虜了秦將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沉重地打擊了秦東進中原爭霸的企圖。前627年,擊敗狄人的進犯,由於之前對晉襄公姬歡的母親無禮,在戰鬥採取自殺式衝鋒,以戰死來贖罪。

先軫指揮的城濮之戰和崤之戰奠定了晉國的霸主地位。但崤之戰屬於不宣而戰的偷襲,秦軍死了還不知是被誰殺的,襲擊的目標還是對晉有大恩的秦,破壞了晉秦聯盟,招來了此後秦軍連續的軍事報復,在戰略上可謂得不償失。

趙毋恤

趙鞅(趙簡子)之子,因母是從妾,又是翟人之女,所以,他在諸子中名分最低,處於庶子的地位。在他小時候,甚至連趙鞅也看不上他。但是,毋恤從小就敏而好學,膽識過人,不似諸兄紈絝,久而久之,引起趙氏家臣姑布子卿的注意。子卿素以善相取信於趙鞅。一天,趙鞅召諸子前來,請子卿看相,子卿乘機舉薦了毋恤。趙鞅注重對兒子們的教育和培養。他曾將訓誡之辭,書於若干竹板上,分授諸子,要求他們認真習讀,領悟其要旨。並告訴他們三年之後要逐一考查。然而,在他考查時,他的兒子們,甚至連太子伯魯,也背誦不出,以至連竹板也不知遺失何處。只有毋恤對竹板上的訓誡背誦如流,而且始終將竹板攜藏於身,經常檢點自己。於是,趙鞅始信子卿所薦,認為毋恤為賢。及至諸子長大成人,趙鞅又對他們進行更深的考察。一天,他召見兒子們說:「我將一寶符藏於常山之上,你們去尋找吧,先得者有賞。」於是,諸子乘騎前往,尋寶符於常山。然而,他們誰也沒有找到寶符,只得空手而歸。只有毋恤說:「我得到了寶符。」

趙鞅聞聽便讓他將情況奏來。毋恤說:「憑常山之險攻代,代國即可歸趙所有。」

趙鞅聽罷高興異常,頓覺只有毋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趙氏大業難得的繼承人。遂廢掉太子伯魯,破例立毋恤為太子。478年,趙鞅去世,他接任其位擔任晉國的六卿之一,然後馬上準備進攻代地。趙毋恤邀請代王赴會,於席間派刺客用銅勺擊斃代王,隨後起兵平定代地,獲得了地理上的優勢和當地特產的駿馬(重要戰略資源)。其姐為代王的夫人,聞訊自殺。454年,與智瑤發生衝突,被圍困在晉陽近一年,由部下張孟談奇蹟般在一夜之間說服了智瑤的韓、魏盟軍,突然向智瑤反攻,擊斬智瑤。從此奠定三家分晉的基礎。智瑤門客豫讓欲為主報仇,意圖刺殺趙毋恤被發現,趙毋恤放過了他。豫讓又以漆塗身、吞炭為啞,乘趙毋恤過橋時欲刺殺他,趙毋恤馬驚,豫讓又被發現。趙毋恤問:「你以前也曾效力范氏、中行氏,智瑤攻滅他們,你為什麼不為他們效死,偏偏為智瑤效力,現在又要為他刺殺我?」豫讓說:「范、中行氏以眾人遇我,我以眾人報之;智瑤以國士遇我,我就以國士報之。」趙毋恤很感動,但仍命士兵包圍豫讓,豫讓請求趙毋恤把衣服給他刺殺,以致報仇之意。趙毋恤更加感動,將衣服送給他,他三次跳起刺之,隨後自殺。趙國人聽說此事,無不為豫讓落淚。趙毋恤善於用人,與其父被後人並稱為「簡襄之烈」。

趙毋恤共有五個兒子,他晚年不立自己的兒子為世子,卻欲傳位於其兄伯魯的後代。因伯魯和其子趙周都去世較早,遂立伯魯之孫趙浣為世子,可謂無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春秋戰國之戰國的經濟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