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許明玲:金庸武俠小說在日本的譯介和傳播

許明玲:金庸武俠小說在日本的譯介和傳播

武俠文化在中國有著獨特的文化氛圍,武俠人物受到大家的崇拜。進入20世紀,武俠小說作為中國傳統小說的一個類型就更是異軍突起,成為中國文壇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其中金庸的武俠小說因其厚重的歷史文化蘊含和獨特的藝術張力,倍受傳媒關注,成為一個奇特的文化景觀。他的讀者不限職業、年齡,超越政治分歧,在世界華語圈廣泛流行。不僅如此,英譯本現已傳播到了北美、歐洲、大洋洲,日本、韓國、越南等國也競相翻譯[1]9-12。而日本則是這些國家中引進、譯介、傳播中國武俠最系統最成功的國家,這與中日兩國之間的政治、文化、經濟、貿易等各方面的長久交流密不可分,日本的成功譯介傳播經驗也值得翻譯界研究借鑒。

一、金庸武俠小說在日本的傳播

目前,金庸武俠文化在日本的傳播主要有以下途徑:書籍和由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的引進等。

進入21世紀,隨著新媒介的不斷發展,金庸小說開始以圖像化的方式湧入了日本。「金庸熱」突破文字元號傳播的單一渠道,廣泛地介入大眾傳播諸領域,通過影視作品改編、網路遊戲等多種形式構建出玄幻多彩的江湖世界,形成了一種「跨文類的流行現象」[2]48。

上世紀80年代,以《血疑》《排球女將》為代表的日劇在中國大受歡迎。十幾年後,隨著日本NHK電視台播放《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改編劇,中國電視劇開始在日本紮根。日本NECO收費電視台在2000年左右就開始播出中國武俠劇,當時是以每周兩集的速度播出了張紀中版《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和《笑傲江湖》,並發行DVD正版影碟。2005年月1月,日本NECO電視台開播新版《神鵰俠侶》,由於播放以來收視率高升,電視台決定從當年5月起再用4個月時間回放《神鵰》。NECO屬於日本MAXAM有線影視頻道,在日本有極高收視率,擁有45萬在日華人觀眾,以及更多的日本本土觀眾。日本播放電視劇分為主力檔和白天檔,按照《神鵰》一周播放兩集以及時間安排在夜間,無疑被日本電視台列為主力檔電視劇。

金庸武俠劇在日本的收視反響如此驚人,短時間內在日本迅速引起了「武俠熱」,一大批中國武俠迷就這樣應運而生。大量日本觀眾在網上發表博客和留言等積極討論《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劇情和人物。隨著影響的力越來越大,讀者關注的加強,電視台及網路大量的介紹,武俠粉絲對小說日文版的細讀鑽研,讀者逐漸開始認識、接受了金庸及武俠文化。甚至在日本有旅行社設置了「桃花島游」,而且得到大批日本武俠迷的歡迎。金庸武俠最終確立了在日本群眾心目中的地位。著名影視購買及製作人柳川由加里完成了對《射鵰英雄伝》電視劇的引進,小說的收錄和日譯,她在日譯本《射鵰英雄伝》第五卷小說後記中說:「一看到《射鵰英雄伝》的開頭部分,我就被這部作品所震撼了,為這部作品精美的畫面、獨特的傳統武俠文化所折服。於是有了想了解這部同名小說的願望。所幸的是這部小說在日本已經出版,拿到手之後,我就像海綿一樣,盡情地吸收了武俠文化的知識,盡情地享受武俠小說的魅力。」[3]357正如嚴家炎先生所言,金庸小說的受眾群體已經超越了國家界限、文化層次和政治分野,成為真正大眾傳播的文化產品。

柳川由加里說到的金庸小說日文版則是由日本最具規模的德間出版社出版。從1996年第一部金庸小說日譯本《書劍恩仇錄》的出版,金庸「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14部長篇和1部短篇小說《越女劍》現已出版完成了11部之多[4]493。其中很受中國讀者喜愛的《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等在日本也是一版再版。

二、金庸武俠小說在日本備受歡迎的原因

讀者對金庸小說的接受,由於各國的地理位置、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差異而有著巨大的不同,但對於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讀者來說,是比較容易的。他們很容易在作品中找到同樣的價值觀,在短時間內引起共鳴。武俠文化在日本能引起熱烈的反響,和以下五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一)歷史、文化背景相似等客觀條件,特別是漢字的魅力

中國與日本同屬東方文化,是一衣帶水的近鄰,從很早開始就有友好的往來。在兩國文化中,價值觀念、家族觀念、生活方式等都很接近,這使得中國文化更易於被日本讀者接受和吸收。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之所以如此受歡迎,和他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融入到武俠小說創作中是分不開的。

現代日語使用的漢字就有二千多個之多,這有助於日本讀者理解武俠小說中對西方讀者來說陌生的武術、文化術語等內容。比對其它國家的讀者會很難以理解的奪命追魂劍、沖靈劍法、九陰白骨爪、一陽指、易筋經、吸星大法、輕功水上漂、九陰真經、葵花寶典等武功招式,這些武功招式在其它語言的譯本中,譯者可能會費盡心思找出適合受眾讀者閱讀習慣,能讓受眾讀者接受的語言來翻譯,在日譯本的翻譯過程中,譯者乾脆就使用金庸小說的原用漢字,讓日本讀者和中國讀者一樣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想像,盡情欣賞武俠小說的魅力。

(二)日本「武俠」小說(在日本被稱為時代小說)有助於日本讀者對金庸小說的理解

日本本土的「武俠」文學有助於中國武俠的傳播與接受。在日本第一次讓「武俠」之詞引人注目的,是1902年,押川春浪的小說《英雄小說武俠之日本》。作者著力描寫了日本民族性格中的武俠精神。到1907年,他寫成了一個系列共六部小說,包括《海底軍艦》《武俠之日本》《新造軍艦》《武俠艦隊》《新日本島》《東洋武俠團》,總名之為「武俠六部作」。到1914年押春川浪去世,他在14年間共創作「武俠小說」18部。雖然押川春浪的作品在日本被視為科幻小說,但和西方科幻小說基於科學精神不同,押川春浪的思想文化基礎是日本固有的武士道精神和從中國借鑒而來的遊俠精神二者的結合,因此他將其作品命名為武俠,即武士+遊俠的簡稱。他作品的主人公都是體育運動的全才,勇猛果敢,還富有正義感與愛國精神,這才是他所理解的「武俠」精神。《武俠之日本》中主人公柳川說:「武俠」是為維護自由、獨立和人權而徹底對抗壓制的精神,也是除掉橫霸之徒而保護弱者的精神。從內容來看,押川春浪的小說可以說是跟中國武俠小說最相似的類型。

在日本,以江戶時代為主要背景的小說,包括劍客小說,日語總稱為「時代小說」。「時代」就是舊朝代的意思。「時代小說」以過去的時代為歷史背景而寫的小說[5]。但日本的「時代小說」包括不寫武術的人情世態小說與注重武打的英雄好漢小說兩大種類。特別是後者,像中國武俠小說一樣,從上世紀初形成以來創出許多膾炙人口、個性鮮明的英雄人物,例如宮本武藏(劍客)、鼠小僧(俠盜)、清水次郎長(俠客)等,這些作品一直到現在還不斷改編為電視劇與漫畫,在日本近現代通俗小說發展史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金庸曾經說過:「我寫武俠小說是想寫人性,就像大多數小說一樣。這部小說通過書中一些人物,企圖刻畫中國三千多年來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現象……只有刻畫人性,才有較長期的價值。」[6]63-65「時代小說」和金庸武俠小說一樣,也非常講究人物摹寫,力求創造給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日本讀者一看中國武俠小說里的武打場面,很容易聯想到山田風太郎的忍者小說。山田風太郎忍者小說中,忍者施展隱身法,飛檐走壁,放毒飛鏢,走在水上如履平地,凝視對方的雙目或者一打對方的要害就令人昏倒,以便潛入敵方窺探情況,暗殺重要人物忍者的武功跟中國武俠小說的輕功、暗器、毒藥、攝魂法、點穴幾乎一致。這讓熟悉忍者小說和「時代小說」的日本讀者在看金庸小說時容易產生共鳴。

(三)日本傳媒的重視

日本傳媒在對中國武俠影視作品的引進和播放做了大量工作。2000年左右,在考查市場,並且進行短期宣傳後,決定先引進電視劇《射鵰英雄傳》。在放映之後,又引進了《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神鵰俠侶》等。而金庸小說日譯本是1996年4月金庸先生親自到日本簽合約。德間出版社當即決定斥巨資出版,由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著名漢學家岡崎由美帶領一批漢學家進行翻譯。第一部《書劍恩仇錄》日文文庫版是於1996年出版的,其後陸續出版了金庸小說的日文版全集,並且已多次再版了。

(四)日本藝術界名人的推動

日本藝術界名人對金庸小說的認同和推薦,為武俠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和接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田中芳樹和今川泰宏。有人曾將田中芳樹和金庸並稱為「亞洲文壇的東方雙璧」,田中芳樹精通中國古代歷史,創作了許多中國讀者很熟悉的小說如《銀河英雄傳說》《創龍傳》《風翔萬里》《長江落日賦》等[7]。讀完了所有金庸小說後,他把對金庸小說的理解和看法發表在雜誌上,為促進武俠文化在日本的傳播付出了許多的心血。比如,他認為《鹿鼎記》是在歷史的大框框中遊刃有餘地進行虛構,是既沒有累贅感又不違背歷史大事件真實的優秀小說。今川泰宏是日本著名動畫片導演,他為日文版《連城訣》撰寫了注釋性質的專文,收錄在德間書店的《連城訣》後半卷。

(五)金庸小說學術研討會的推動

1997年杭州召開金庸學術研討會、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舉行的「金庸小說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國際會議則將金庸小說研究推向高潮,到2008年9月第三屆中國舟山桃花島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為止,金庸小說學術研討會共舉行了八屆[8]。參加研討會的除了中國以及台灣地區、香港這些華人地區的研究者外,有不少其它國家的金庸小說研究者,特別是日本的學者,他們幾乎參加了每屆研討會,並且在2001年11月,日本橫濱神奈川大學還召開了一屆金庸小說研討會。在2008年9月1在金庸的家鄉浙江海寧市舉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金庸武俠小說日譯本主譯岡崎由美還發表了論文《翻譯金庸小說,翻譯武俠文化》,介紹了金庸小說在日本的接受情形及日文版的翻譯想法和翻譯特點,還從中日翻譯的觀點略談了金庸小說的敘事技巧,得到了中國同行的一致認同[9]。可以說他們對金庸小說的研究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金庸小說學術研討會為金庸小說在日本的接受、文化傳播及思想交流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雖然文化、語言和狹義小說發展相近為中國武俠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這是在其他國家傳播所無法擁有的,但媒體、藝界名人、學術界的重視和推動也會對武俠的傳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武俠文化在其他國家的翻譯和傳播能借鑒日本的經驗,不斷地促進中國文學、文化在世界的傳播和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嚴家炎.金庸小說論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宋偉傑.從娛樂行為到烏托邦衝動——金庸小說再解讀

[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3]射鵰英雄伝五[M].金海南,譯.東京:德間書店,1999.

[4]神鵰劍俠一[M].岡崎由美·松田京子,譯.東京:德間書店,2000.

[5]南風窗.李長聲閑話日本[J].南風窗,2009(14).

[6]楊春時.俠的現代闡釋與武俠小說的終結[M]//王敬三.名人名家談金庸.上海:上海書店,2000.

[7]林渝南,蘇晟潔.現代成人神話——田中芳樹研究[J].安徽文學,2006(11).

[8]肖強.中國武俠小說英譯及其研究現狀[J].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011(3).

[9]王立,張亮.2008年浙江海寧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嘉興學院學報,2009(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流云:名人藏書印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