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湯禎兆:看信息不回復,在日本是種社交大忌

湯禎兆:看信息不回復,在日本是種社交大忌

到今天,智能手機大抵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依附工具。當然,仍然會有人堅持不用智能手機的,只不過人數日寡是肯定的事實。2017年7月啟播的日劇《電話男》(腦中埋藏了智能手機 脳にスマホが埋められた!),講述的正是一名在服裝公司總務課工作的男子,他已離婚又帶著孩子,同時又被上司列入裁員的候補名單上,而手上用的正是傳統手機.有一天他的腦袋忽然像開了竅似的,竟然像裝了一台智能手機在內,在眼前不斷出現大量訊息,而那些都是他人的訊息,令他的生活因此大變,同時也因此而獲女性的青睞。

顯而易見的設定是,傳統手機與智能手機,成為敗者與王者兩端的分水嶺象徵,前者相連的離婚/總務課/被裁名單等等,都是敗者的條件,而一旦有了智能手機在腦中,一切便會截然不同。

智能手機的美名

回頭說來,智能手機在日本的發展史上,的而且確曾經一度被冠上美名,其中一個說明例子就是LINE。是的,在日本大部人的主要SNS工具其實是LINE,這一點不同國家地域確有截然不同的區分,大陸用微信,香港用WHATSAPP,台灣以LINE為主,彼此各有偏重的傾向。而日本LINE之所以得以鎖定天下,與2011年311的東日本大地震有直接關連。當然因為地震所帶來的海嘯等牽連,令東北至關東大幅員的地方均廣受影響,很多人有家歸不得,而電話也未能接通,令到為了確認親友是否安全的人心急如焚。

當時,LINE株式會社前身的NHN JAPAN株式會社面對此情況,正好急謀對策,而正在開發途中,有社員提出如果有功能可讓大家於危難關頭,知悉親友的安危,將會大派用場,於是便出現了「既讀」的功能登場。就是當電話未能接通時,但仍可用互聯網連繫的情況下,彈出「既讀」的訊息來。即對方即使在緊急關頭未能回復訊息,至少可知道對方「既讀」自己已送出的訊息。

「既讀」,即標記「對方已讀過此信息」的系統提示,相當於「已閱」

也即是說,LINE同時具備危急關頭的熱線HOTLINE通訊功能。LINE的「既讀」功能,是在2011年6月23日登場,也即是311事件的三個月後,自此廣受好評,令到LINE一舉鎖定日本市場的天下.到2016年為止日本國內的登錄使用者已高達六千八百萬人。單以2014年而言,全球透過LINE的TALK功能所發出的訊息,每天已高達一百億條,大抵由此可推算出LINE的影響力來。

事實上,隨著智能手機的大行其道,不少程序的出現都廣受人歡迎及肯定。在此僅舉神奈川縣橫須賀市及千葉縣柏市等自治體所推出的「母子健康手機程序」作參考,一舉取代了運作多件的「母子健康手帳」的作用。簡言之,就是由懷孕到生產,乃至育兒至成長,以及疫苗的預防及接種紀綠,均統一以手機程序來加以管理。例如由胎兒期的超聲波素描乃至生產時的影像紀錄,全都以電子相簿形式為用家保存,成為一家人重要的珍貴回憶;至於孩子不同階段的成長紀錄如身高及體重等,當然也會完整紀錄。其他育兒上各種有用的信息,以及各式的健康及複診提醒,全都一應俱全。至於育兒上面對各式問題的查詢,更加引入了人工智慧的回應,神奈川縣的川崎市及靜岡縣的掛川市在試用成功後,正打算全面推行。以後如母親遇上嬰孩在晚上哭泣不絕,不知如何是好的困惑,也可透過程序利用人工智慧作出實時的響應,以便令焦躁不已的母親不至求助無門。

是的,這正是智能手機提升大家生活質素的一面。

智能手機的污名

可是,大家都知道凡事必有利弊,「智能手機廢人」(スマホ廃人)正是日本媒體作家石川結貴所提出的嚴正現象。事實上,從個人經驗出發,八十年代末在日本的日子,無論在任何公共交通工具上,的而且確隨處可見拿起書捧讀入神的人群。可是時至今天,公共空間內的閱讀人口已銳減,日本都市與其他亞洲各國的大城市已無大差別,閱讀人口早已「下流化」,到處可見的也是「低頭族」,成為千篇一律的風景。

根據2017年3月的第十回「未成年的手提智能電話使用實態調查報告」,在日本,10至18歲的智能手機擁有率為80.3%,而高中生則去到98.5%之高。而從使用時間來分析,一天之內的平均使用時間為3.2小時,高校生會更嚴重,男生的平均使用時間為4.8小時,而女生為6.1小時;若以一天超過15小時而論,則有3.9%,也即是說25人之中就有一人如是。靜下來想一想,就可知事態的嚴重性去到甚麼地步。

智能手機當然可以與犯罪有多種的聯繫可能,由沉迷賭博到作為援交,甚至是集體欺凌的工具等等,固然可以層出不窮。但我想指出的是,先撇除一些「獵奇化」的眼光,把焦點放回正正常常使用智能手機的普通人身上,就以剛才提及的日本高中生為例子,究竟又會面對甚麼困擾呢?

《周刊文春》曾進行了一些追蹤研究,發現不少高中生最困擾的正是「既讀無視」的社交問題。

簡言之,就以一個普通正常的高中生而言,在LINE上登錄的不同組別,平均而言都有五十個左右,除了高中的同學外,現在的班別、過去的班別、課外活動的學會、初中以及小學的同學、學校以外的朋友,以及網路上因應不同興趣而認識相交的朋友等等,加上來隨便原來已達上述數目。好了,而每個組別內往往由數名至數十名成員不等,此所以一旦把手機閑置在桌面不理會的話,數小時拿起來檢視,未回復的訊息隨時已有上百甚至二百條。

假如不儘快作出回復,便會犯了「既讀無視」的社交大忌。

作為信息發送方,在遇到「既讀無視」的情況時,難免要「推敲」一下究竟因何不作回復,然後便胡思亂想,之後所產生的後患,往往會用上數倍力氣以及心思去解決。簡言之,倒不如儘快回復。如是者便陷入惡性循環,剛才提及每天便用上數小時去處理以上的問題。與此同時,回復愈多及愈快,又會製造更多的訊息來,於是大家會墮入訊息地獄的苦海中,難以自拔。

是的,我想強調的是,即使不用把智能手機妖魔化,只以平常心而論,在今時今日的社會文化下,要逃避不成為「智能手機廢人」,其實絕對不是一件易事。

本文原標題:《日本人眼中的「智能手機廢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 的精彩文章:

袁凌:找媽媽的奶奶

TAG: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