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陽明全集》摘錄(一)

《王陽明全集》摘錄(一)

王陽明全集

王陽明全集

《王陽明全集》是研究王陽明心學思想及王陽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最具個性、最具爭議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一部現代人成功修身、強大個人內心的勵志作品。

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

自古以來,記錄事情的書稱為史,教人道理的書稱為經。

善可為訓者,特存其跡以示法。惡可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

好事可以詳盡記錄,深入細節學習,壞事則需要立規矩,至於事情的細節處倒不能記錄的太過詳盡,以免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

是知聖人遇此時,方有此事,只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

陽明先生提倡的是對於心體,也就是對天理的追求,學習也好做事也罷都是除去心體上的蒙蔽的手段。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做事而做事,這樣就本末倒置了。心體修鍊好了,遇事隨心而作,便能恰到好處。

徒如靜養,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心學追求的不是靜,而是定,僅追求表面上的靜,最後會淪為枯樹朽木一般。而且追求定也不能光靠冥想,還需要在「事上磨」,這樣無論人是靜還是動,都能做到定。同時,這句話也反映了心學中「知行合一」這一核心思想。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我們不應該把知和行當做兩件事來看,就像這句話說的,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成效。也就是說,沒有知的前提,行也無從開始,沒有行的驗證,知也不是真知。用唯物主義的話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才是真理。無論唯物也好唯心也好,都是在想方設法地認識世界,理解世界,這個世界是唯一的,它們大概終將殊途同歸。

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有事時通過時時檢查自己的行為思想來達到存心養性,無事時通過靜心養性來反省自身的思想行為,二者都是在為追求心體上的本真下功夫。

「有人怕鬼,奈何?」「只是平日不能『集義』,而必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於神明,何怕之有?」

心裡不能做到坦坦蕩蕩的時候就會有所恐懼,如若心底光明,自然無所畏懼,正如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所說那樣。

定者,心之本體,天理也。動靜,所遇之時。

心即天理,本體是定的,而所謂的動靜只是所遇到不同情況的表現而已。

「從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學習的道路很是漫長,做到志到熟處實為不易,且行且勉之。

精神、道德、言動、大率收斂為主,發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做人不可太張揚,以低調謙遜為主,當然,凡事沒有絕對,不鳴則已,一鳴必驚人。

流行為氣,凝聚為精,妙用為神。

大概是精氣神的又一解讀角度,讀書還是要越讀越活的,得懂得觸類旁通,得懂得適時收斂,得懂得隨機應變。讀死書,死讀書還不如不讀書。

道無粗精,人之所見有粗精。

人的差異導致了對事物在認識上的差異,事物是客觀存在的,不因人的認識而發生變化,但是如果沒有人,事物的存在又有何意義?這大概就是唯物與唯心說不清的地方。

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

陽明先生是否在告訴我們:只有先認識自己,才能認識整個世界。

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見,認定以為道止如此,所以不同。若解向里尋求,見得自己心體,即無時無處不是此道。

外面的世界是千變萬化的,在那裡尋找天道真理自然不得其要。如果從自己的內心去尋求,大概返璞歸真之後所見的就是天道真理。

若諸君要實見此道,須從自己心上體認,不假外求始得。

外物紛雜實為枝葉,其根在心上,存心養性方得見此道。

——蓬蒿小丑摘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走,我帶你去看櫻花吧!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