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一個沒有收穫的秋天—評裴士鋒《天國之秋》

一個沒有收穫的秋天—評裴士鋒《天國之秋》

原標題:一個沒有收穫的秋天—評裴士鋒《天國之秋》



與太平天國相關的書,堪稱汗牛充棟,多一本少一本,似乎已不再重要,在這個熟題材上想寫出新意來,幾乎不可能。


但,裴士鋒告訴我們,其實還有完全不同的新視角,那就是從國際政治來看太平天國:太平天國與美國南北戰爭有什麼關係?洪仁玕為什麼要寫不大可能執行的《資政新篇》?如果沒有英國干預,陳玉成會功敗垂成嗎?英國為什麼要幫助清政府?


這一切,《天國之秋》給出了完美的解答。毫無疑問,這是今年大陸出版的最優秀的一本歷史書,對於還沒公布年終最佳的媒體來說,趕快把它填成第一,絕對是個不錯的選擇。

天上掉下個洪仁玕


1959年4月22日,在幾次不成功的嘗試後,洪仁玕終於到達了天京。


他來的太是時候了,剛剛經歷了一番血腥的內部衝突,洪秀全身邊亟需一位信得過的大總管。太平天國靠一連串軍事勝利立國,由此形成將權過重的格局,已到了非鐵腕不能掌控的地步。


洪仁玕的威信來自兩方面:一是血緣,他是天王的族弟,「上帝會」最早的成員之一,二是他在香港入教並生活頗久,與西洋人往來甚多,他的知識與見解足以震服那些本質上還是農民的起義軍將領們。


不少外國傳教士對洪仁玕抱有期望,這個「圓臉的小個子」溫和、虔誠、智慧,要改變中國,洪仁玕顯然是個快捷鍵,他們策劃並資助了洪仁玕的冒險,雖然理雅各多次建議,要洪仁玕離太平天國遠一點。但當他得知洪仁玕真的到了天京,他對時局的興趣亦陡增。


洪仁玕很快被封為干王,總理朝政,成為太平天國第二號人物。


清政府把英國逼向了太平天國


對清廷與太平天國的戰爭,英國政府一直態度飄忽,一方面,他們視後者為叛軍,擔心自己在上海的經濟利益受損,另一方面,他們又對清政府的封閉、守舊和低效率感到不滿,但通過1858年簽訂的《天津條約》,英國得到了巨大利益,這使其不忍放棄。


1859年6月,英法艦隊北上換約,為炫耀武力、彰顯對等,刻意不走清政府指定的換約路線,結果落入僧格林沁的埋伏中,3艦被擊沉,另有3艦被重創,448名士兵殞命。


這一慘敗,讓太平天國與英國前所未有地靠近了。

洪仁玕沒有浪費機會,他宣布天京歡迎所有的外國人,稱他們是「洋兄弟」,嚴令太平軍對洋人笑臉相迎,一旦發生不友好行為,必將嚴懲不貸。洪仁玕不斷釋放信號,稱太平天國與西方人信仰相同、觀念接近,而《資政新篇》的刊行,更是引起轟動,作為政令,它無法在現實中落地,但作為公關宣傳,卻效果非凡。


西方在華傳教士紛紛表態,向清政府爭取了多年平等傳教權,始終沒能落實,而太平天國一上來就承諾了這一權利,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屈辱地去求清政府呢?


在這一想法的鼓舞下,不少傳教士試圖進入天京,他們看到了沿途戰爭後的慘狀,也知道雙方對此都有責任,但受到洪仁玕良好的接待後,他們都不自覺地充當起宣傳員,開始在國外媒體上替太平天國辯護。



《天國之秋》[美]裴士鋒著/ 黃中憲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1月


師傅給徒弟下了跪


在宣傳員中,最富戲劇性的是羅孝全,他是美國傳教士,當年洪秀全、洪秀仁曾跟隨他學道,前後3個月,洪秀全多次提出想入教,但羅孝全對其入教動機沒把握,因而拒絕了他。1853年,他收到太平天國的邀請,想到能成為一個新王朝的國師,羅孝全心潮澎湃,1860年,他終於到達天京。


洪仁玕熱情地招待了他,但當羅孝全提出要見洪秀全時,卻被拒絕了,因為必須行下跪禮。師傅給弟子下跪,這讓羅孝全難以接受,經反覆協商,最終洪秀全同意免去跪拜禮。


見面是在朝堂上進行的,莊嚴儀式後,官員們紛紛向洪秀全行跪拜禮,當羅孝全戰戰兢兢走向洪秀全時,洪仁玕突然厲聲喝道:「羅孝全,跪!」羅孝全嚇得魂飛魄散,不由自主地跪在了洪秀全的面前……


讓羅孝全失望的是,洪秀全並沒和他攀談,也不準備繼續接受他的宗教教育,他被安排在洪仁玕的樓下住,從此成為他的筆杆子,讓羅孝全吃驚的是,此時洪仁玕已納了妾,公開違背了天主教一夫一妻的教規。

雖然如此,羅孝全還是留了下來,寫了很多「匕首與投槍」式的文章,它們被太平天國唯一的新式印刷機印成各種傳單、文件,而這台印刷機完全由洪仁玕掌握。


「洋兄弟」偏不跟你稱兄道弟


英政府雖然看到了太平天國投來的秋波,但駐華公使卜魯思是一個教條主義者,他始終帶著偏見來看中國問題,不相信一群反叛分子也能成大勢,僅僅因為上海防守空虛,擔心激怒了太平天國,才不得不採取中立態度。


為獲得洋人友誼,太平軍付出巨大犧牲,李秀成的軍隊接近上海時,遭到租界軍隊炮火襲擊,損失3千人,卻不得不回信表示絕不會傷害「洋兄弟」。李秀成完全有機會拿下上海,但為了下好「很大的一盤棋」,只有退讓。


洪仁玕的如意算盤是:用共同的價值觀賺取洋人支持,獲得兵艦,再溯長江而上,將南北分開,太平天國獨霸南方,他認為,沒有江南糧食的支持,隨著時間推移,北方將不戰自敗。


洪仁玕具有國際視野,懂得誰先爭取到國際資源,誰就有可能獲勝,但他只有目標,沒有步驟,他以為政治就是唱唱高調,拼湊一下價值觀的共同點,做幾個空洞的承諾即可,卻不知沒有帶足現金的人就算勉強坐上牌桌,也會很快被轟下去。


洪仁玕不懂國際政治究竟是怎麼運行的,他和他的宣傳員們彼此唱和、自娛自樂,以為真能騙住所有人,卻不知英國領事巴夏禮根據一線調查已經得知,農民們反饋的結果是:雙方都是搶劫者,沒什麼區別。


巴夏禮黑了陳玉成


1860年9月,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火燒圓明園,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條約開放了更多口岸,並以關稅作為擔保,支付巨額戰爭賠償,這意外地將英國與清政府綁定在一起。


要想拿到賠償金,就要保證關稅,英國更加擔心太平軍攻擊上海,此外,清政府承諾新開放的那些口岸,也被英國人劃入利益範圍。

此時,太平天國名將陳玉成、李秀成正迅速向武漢出擊,洪仁玕認為,佔領武漢將一勞永逸地解除天京困局,多年戰爭已令江淮殘破,雙方均已進入乏糧的窘境,長江水道成為後勤保障的黃金線。


陳玉成軍行動神速,而武漢兵力匱乏,一戰可下,恰在此時,「洋兄弟」巴夏禮出現了,他指出武漢是清政府承諾新開的口岸之一,如被太平軍攻佔,將極大影響英國利益。陳玉成試探道:清政府承諾開放的是漢口,太平軍能不能佔領武昌和漢陽?巴夏禮立刻否定了這個建議,說三鎮距離太近,打任何一個,都是在傷害英國。


陳玉成猶豫了,最終選擇了退兵。而當李秀成夾擊部隊比計劃晚2個月趕到武漢時,前來增援的清軍已嚴陣以待。


巴夏禮不喜歡清朝,作為談判代表,他被僧格林沁扣押,並遭虐待,短短几天,26人中便死了15個,他在赴天京談判時,恰好洪仁玕不在,洪秀全拒絕接見巴夏禮,因為知道他不會行跪拜禮。在數小時等待後,雙方只有互傳紙條交談,雖然洪秀全答應了對方全部要求,卻讓巴夏禮明白了:天國和清廷沒什麼兩樣。


最要命的是,在巴夏禮等待的房間中,有一張「世界地圖」,圖上中國面積驚人之大,而英國、法國被擠在角落裡,只是兩座小島……


洪仁玕被迫說了實話


經巴夏禮攪局,陳玉成、李秀成形勢堪危,洪仁玕被迫帶兵出征,他的潛在洋宣傳員之一、神父慕維廉見到他時,洪仁軒只匆匆地說了一句:「為我祈禱。」


洪仁玕沒能挽回敗局,天京門戶安慶最終被湘軍所攻佔。安慶原本是安全的,洋船不斷載來大米賣給守軍,而湘軍卻不得不在飢餓中戰鬥,在恭親王的干預下,英國再度妥協,最後一班洋船離去後不久,安慶開始鬧饑荒,陳玉成的營救最終失敗,不久,他本人也落入了包圍圈,天國支柱坍塌一半。


李秀成此時再也不聽洪仁玕的命令了,他放棄計劃中的西征,而是向東南進發,去掠奪江南富庶區,富人們紛紛逃進上海租界,面對這座財富聚集之城,李秀成不得不再次止步。


洪仁玕失意地回到天京後,卻發現在離開期間,政治格局劇變,他被完全架空,他的「洋兄弟」政策被徹底否定。

面對不肯離開的西洋傳教士,洪仁玕終於實話實說:在天京,天王是唯一的教主,並不需要別人傳教,更不會允許別人質疑他的說法。


有堅持的人都失敗了


1862年1月,連羅孝全也逃出了天京,按他的說法,洪仁玕發瘋了,殺了幾名僕人,並用腳踩在逝者的腦袋上,然後對自己大吼大叫,並毆打了他。這時人們才知道,羅孝全那些錦繡文章竟然都是編出來的,他曾那樣地吹捧過洪仁玕,把太平軍描繪成一群聖徒,而所有壞事都是清軍乾的。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洪仁玕「殺死」的那幾名僕人不久又現身了,甚至連這麼無足輕重的細節,羅孝全都撒了謊,看來他真的是宣傳慣了,已經分不清什麼是事實,什麼是想像。


不過,羅孝全的反水已無任何意義,英國最終決定支持清朝,因為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英國失去了一個巨大的市場,他們希望通過擴大中國市場來彌補損失,洋槍隊不必再在地下活動,英國派出一名真正的軍官戈登來統領。洋槍隊在戰場上發揮了巨大作用,此外英艦以寧波是開放口岸為名,給佔領這裡的太平軍以沉重打擊。


但弔詭的是,英國人的幫助並沒取得多大成果,戈登因李鴻章殘酷的殺降行為,憤而辭職,而天真的李泰國、阿思本組織了一支英國艦隊來幫清朝作戰,卻被清政府拒之門外。


1864年7月,天京淪陷,在逃亡的路上,洪仁玕又遇到了外國人,此時洪仁玕的英語已忘得差不多了,他冷冰冰地說:自己從沒遇到過一個好的外國人。


被滯後的革命,


太平天國最終還是失敗了。


對此,伊藤博文評價是:英國人阻擋了一個正常、有益的自然過程,清朝的所作所為無一證明他們值得一救。清朝垮台必然會在不久後發生,但到那時,動蕩將持續更久,而且會更加猛烈。

伊藤博文發出這些評論的前提是,千百年來,叛亂一直是人民「制止濫權與暴政的唯一工具」。這就是為什麼,太平天國滅亡後,民間會長期懷念它,它成了反抗壓迫的象徵,每當現實的苦痛讓人們感到無法承受時,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太平天國。孫中山年輕時,曾被人呼為洪秀全,他一生為此感到自豪。


然而,作為歷史的當局者,他們可能沒有那麼浪漫的想像,讓西方觀察家們驚訝的是,中國普通民眾對這場戰爭高度冷漠,彷彿與自己毫無關係,湘軍總攻天京前,小販們忙著在城下與雙方做買賣。


戰爭殘酷得令人難以想像,英國記者記下了這樣的場景:清軍將一名太平軍孕婦剖腹,並將嬰兒取了出來,放在她的身上肢解,這名俘虜發出了一聲人類無法發出的悲慘而絕望的叫聲……


這是一段太黑暗的歷史,黑暗得讓人不忍直視。在這場悲劇中,每顆心都已被扭曲,每個人都有沉重的責任,他們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太平天國的失敗原因是雙重的,一是曾國藩的崛起,二是西方勢力的介入,以往對前者介紹較多,對後者往往忽略,本書補足了這一短板。



裴士鋒(Stephen R.Platt)


耶魯大學中國史博士,大學畢業後以雅禮協會老師的身份在中國湖南待了兩年。現執教於美國阿姆赫斯特馬薩諸塞大學,著有《湖南人與現代中國》、《天國之秋》,《天國之秋》一書獲2012年坎迪爾歷史獎大獎。


作者丨唐山


公號丨勤而行之傳習社(qineed)

編輯丨Jogging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勤而行之傳習社 的精彩文章:

裴士鋒:我研究太平天國重點關注洪仁玕、曾國藩這兩個人物

TAG:勤而行之傳習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