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些物件,有幾件還喚得起你的回憶?

這些物件,有幾件還喚得起你的回憶?

這些物件,有幾件還喚得起你的回憶?

這些古老的物件,凝聚著景穀人民的智慧,每一件都帶著陳舊的追憶,三零後四零後渴望,五零後六零後熟悉,七零後八零後有印象,九零後零零後該是好奇。

風櫃

還有幾個人記得這個算得上精緻的傢伙?全木頭組成,可見我們民間的木匠技藝有多精湛。

那時候幹活全靠人力,栽秧為了整齊會拉線,抬著罐槽割穀子打穀子,會撿到很多可愛的秧雞蛋,一捆捆整齊的稻穀握在粗糙的大手裡,「砰砰」沉悶的響聲在山谷回蕩,滿山滿谷瀰漫著稻香。人挑肩扛背背,稻穀運回去,晾曬有篾笆。篾笆不用的時候裹著,用的時候打開,鋪上幸福的金黃,用抓耙翻來翻去,吸進陽光的所有甜蜜。

穀子拿回來,要請風櫃「審核」一遍,呼啦啦倒進上面的大口,握著下面的手柄使勁轉,飽滿的穀粒從下面的出口流進口袋,「濫竽充數」的癟谷便被「鐵面無私」的風櫃吹走。

曬好的穀子用石兌窩舂,大多是靜夜勤勞的女人在操作,咚,咚有節奏的舂穀子聲音伴著還有餘溫的火塘,還有背上背巾跟著節奏晃動的熟睡的孩子。

舂好的穀子變成米粒和粗糠,再次倒進風櫃一吹,粗糠等著餵豬,白米小心留在米罐。

吹癟谷吹糠,小孩是不讓靠近風櫃的,因為會癢了皮膚。一般是家裡男子去做,倒穀子扇風櫃接運穀子。農閑時小孩子們去轉幾下子找找樂趣,光滑泛著油光的手柄,全是汗水和希望。

誠然,「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兌窩

那時候石兌窩幾乎家家都有,並且一般一大一小。小的舂作料,大的舂芭蕉,過年過節舂粑粑。

最早家裡用的鹽是大鍋鹽,顧名思義像口大鍋一樣,沉甸甸的綁在一根棍子上扛回家,砸下一坨在兌窩裡舂開計劃著用。大多掛在火塘上面,煙熏火燎。

鹽也很珍貴,那時候牙疼,鹽疙瘩火炭上烤紅了放在瓷碗里,沖開水刺溜一響,涼一點含著消炎特別快特別好。偶爾奢侈一下,弄點鹽疙瘩油罐一滾,在火上一烤,下飯格外香。

小兌窩平時就和鹽巴辣子姜蒜親密接觸,偶爾也會舂芒果橄欖芋桿解解饞,過年時候就可以舂花生米之類的,香得一塌糊塗。

大兌窩平時基本舂芭蕉,芭蕉切好後放兌窩一舂再煮,加點酒糟煮透了餵豬。過年過節就要舂粑粑,洗乾淨兌窩,在棒頭頭和兌窩裡抹點花生油,一人舂一人翻,那是最美的勞動姿勢。我們就等在旁邊,舂出來的糍粑餌塊大人會先扭一坨喂到嘴裡。從小就記得阿婆說過:「要看阿奶切肉,莫看阿公破柴」,嘿嘿。不過我阿公也會拿大門刀給我砍紅糖吃,一刀看下去,給我一坨,還把刀上沾著的用手撮起來喂進我嘴裡。

帶著愛的東西,最好吃。

石磨

石磨大多擺放在廚房的角落,「臘」玉米和酒糟多一點,逢年過節磨豆腐和涼粉,還有臘面。

晒乾的玉米和酒糟,嚓嚓嚓崩開來。操作的人右手用勁旋轉,左右靈巧的放要磨的東西,身體一搖一晃,就像在跳一個不知疲倦的舞蹈。若是磨豆腐和涼粉的話,幾圈就要用勺子刮一下磨口的周圍,把散落的豆腐和米粒刮進去,濃濃的漿就緩緩的從兩扇石磨中間流出,流過木槽,一直流淌到底下接著的桶里。

石磨是需要保養的,不時要鍛磨,鍛磨是手藝活,大多是老石匠來做,背著工具走村串寨,吆喝一聲,需要的人家就會出來,把老石匠請到自家裡。

家人把石磨搬到院子里,老石匠搬個小凳子坐下,拿出小錘和鑿子叮叮噹噹就開始鍛磨。是粉末在鑿子下飛揚,陽光透過老花鏡照在老石匠緊縮的眉頭和專註的眼神里,時光就醉在那些遠去的溫暖畫面里。

紡線車

紡線車就不太普遍了,只是我不但見過,還學過紡線。

棉花採摘回來,晾乾,揀出裡面的棉花籽,把棉花撕開撕得鬆軟,用高粱桿一裹,裹成整齊的條,就可以拿去紡線。

棉花條細小的頭裹在紡線車的圓錐頭,開始搖轉紡車,左手捏著的棉花條慢慢均勻伸縮,線就出來了,一層一層繞在圓錐上。這是技術活,兩隻手節奏不對或是用力不均都會導致紡出的線粗細不均。

紡出的線拿去織布機織成布匹,清涼透氣,還可以用靛葉腌制熬汁後染布,可以染出藍色和黑色,這兩種色彩,佔據了一大半那時候的日子。

酒蒸

酒蒸是用木頭箍成的不標準圓柱筒,上頭的口比下頭的口要小一點,剛好可以支上銅鍋,出口的小管用泥巴精心糊好。

煮過的老玉米放稍微涼一點,拌上酒藥放進大竹筐發酵,發出酒香後放進罈子捂,捂上十天八月就可以烤了。

煮玉米是個技術活,玉米開花到什麼程度,玉米水干到什麼程度,火候十分講究。

從小我就是負責嘗酒的,先出的是淡酒,越來越濃越來越烈,酒嘗好我也暈了。

烤好酒的熱乎乎酒糟可以當零食吃,放在竹篾上晒乾又可以餵豬。酒是一定放在土罈子里留的,特別用芭蕉葉包好口子,用火灰混稀泥糊好,放進土裡埋著最好。

外婆是烤酒的高手,可以烤出淺紅的酒來,那是因為酒神也路過看她烤酒,我一直想知道酒神長什麼樣子。

烤酒的銅鍋不是家家能買,大家就借著用,還銅鍋時候一定會提上小竹筒自己烤出的酒,那種感情,淺淺淡淡很真實。

筍葉帽和蓑衣

還有多少人穿過筍葉帽和蓑衣,還有多少人見過筍葉帽和蓑衣?那可是一個年代的避雨取暖的「神器」,放牛打獵必備,老少皆宜。

關於弩和捕捉野豬麂子的網,還有打獵的規矩,可能我們彝族要熟悉一點點。

打弩和射箭一樣玩的是技術,打弩準的好獵手是更能俘獲彝族姑娘的心的。上山打獵要先祭獵神,嚴禁亂說話,嚴禁有私心,補到獵物要先祭獵神,獵物見者有份,平均分配。

那種最原始的平等,卻是最美好的人心。

犁耙

一直會在夢裡出現一幅畫,扛著犁耙的男人,牽著牛走在山間的小路上。

犁地耙田,犁鏵下翻滾的土壤,埋葬了多少的春夏秋冬。吆喝著家裡的水牛,從田地的這一邊走到那一邊,木頭做的牛鈴哐當,男子腰後的刀架,放著大刀,回家時砍著一棵柴扛回去。

火塘邊的女人,熱好了洗腳水,換好了煙筒水,打盹的孩子在期盼中漸漸長大。

一堆回憶

傣族人民依山傍水而居,水邊竹林多情,傣族的生活里怎少得了竹?

「腰拱拱,嘴撮撮,賭你猜到熱頭落」你給知道是什麼?筲箕,煮蒸子飯一定要有的,半生不熟的米和湯舀起來,米粒下蒸子,米湯在盆里,再用高粱桿縫的擋折掃掃,掛在灶旁的牆上。

一個背籠,背柴背小孩,上街類似於現在的手包,女人隨身攜帶。

扁擔皮挑和大底線,頂針磨石篦子大馬燈煤油燈,歪遮油寶塔糖,漸漸淡出我們的生活,那個抬著簸箕婀娜簸米的小媳婦已作古,那個會打草席和草鞋的人只留下了草席,時光走得那麼靜悄悄。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再也吹不出悠閑的曲調,那頭慢悠悠吃草的老牛,不再是主人心愛的寶。

走過高山淌過河聽著鳥鳴聲聲,穿過密林就到那個土坯房,火塘里大茶壺咕咚,小茶罐冒著茶香,鄰里親如一家,女人紡線織布養豬,男人揮舞著臂膀耕作,打開院門雞鴨亂跑,竹籬里的佐料蔥鬱,瓜果牆頭探出腦袋。

春夏秋冬,一院一樹一清茶,簡單真實。

每一份回憶都會漸漸淡去,我只想告訴孩子們,曾經有過這樣的生活。

回憶

這些物件,有幾件還喚得起你的回憶?還有幾件喚醒你的初心?

....

本期特別感謝梁大師,張大師,大眼睛,胡老師提供的美圖,特別感謝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32年縣慶「美術 書法 攝影沙龍」為我們帶來的珍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景谷小跳 的精彩文章:

TAG:景谷小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