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德慧女子讀本五——德慧人生:跋

德慧女子讀本五——德慧人生:跋

女子德慧大學堂

女子德慧大學堂2012年由國學大師南公懷瑾先生倡辦,親自命名並題字。大學堂致力於喚醒女性本自具足的智慧與能量,光大母教,承繼德風,身心康寧,齊家治國。建設和推動社會文化中男性、女性之能量的高度和諧,從而提升生命質量,促進社會發展,開創美好世界。

《德慧女子讀本》系女子德慧大學堂自行彙編的內部學習參考資料,至今已結集了十期。它彙集了導師的智慧和眾多學員的心血,分享生命,傳遞思想,啟迪智慧。

為了使更多的朋友能夠從女子德慧讀本受益,我們將從讀本內容進行連載,希望對大家的生活有所助益,希望廣大讀者能從中找到破除煩惱、安頓身心的方法,並藉此引導我們人生的方向。

聽那聽不到的聲音才是真理

王紅校長建議你如何聽課

看那看不到的東西,

聽那聽不到的聲音,

知那不知的事物才是真理!

——達摩

今年女子德慧大學堂開了一門課:太極。第一天,子真老師基本上教練一些基礎動作,久不運動、身體僵硬的我們,手忙腳亂、大汗淋漓的跟隨,卻也有學生嘀咕:二天時間,十三式都沒有完整學到手,有點......

於是我問大家,你是來學太極的,還是來學招式的?如果來學招式,也許在公園裡,電視上,網路視頻,一比一划的就學會了;但有高手用這種私房課的形式,親自一一點撥,也許這二天,能夠讓我們嘗到一點太極真正的滋味,我覺得更重要,更值得。

究竟如何來聽課?二天的學習真能改變人的命運?

我想到了我的瑜珈上師。最初我的學習模式也是像讀我的EMBA一樣,拿著筆記本,畫圖,記標題,按照一門科目來學的。可有一次上課的時候,他講著講著,就有了一個時間的停頓,就在這個空白的瞬間,那種靜止的感覺,空間的感覺,卻讓我前所未有的感知到明明白白的存在,真實瞭然的存在,寂然歡喜的存在!我索性放下筆,認真理解當下這個空白,全心享受當下這個空白,感知著既空又有的自己、和既空又有的周圍。這個時候,抬起眼再看上師,他不再是一個人了,而是萬千盞燈的集合體,是如此明亮而溫暖的光。那個空白恰恰給了我最美妙的空間感!那個空白反而給了我全部!

上師開始唱誦了,他的聲音像喜馬拉雅山的風,彷彿吹散了我五百年的業力,眼前的這個我不復存在,我變成了一粒粒的塵埃;隨著他歌聲的飄蕩,我彷彿又看到了我的復活,上師的唱誦如一道道金光,把五百年散落在不同時空的我找尋了回來,又重新聚合在一起。我是我,我非我,我還是我,此我非彼我。我被喚醒,我被分解,我被重組,我被潤澤,我被蛻變。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有這樣的感知,要感謝的正是那個「空」,因為「空」,才能全然的打開自己,放鬆自己,讓自己處在一個自然融合的狀態,才能夠與上師音相應,心相應。

上師說,他曾經作了一個夢,夢到自己種了很多竹子,他的師父看到了,喝斥他,讓他撥掉,改種松樹。醒來後,他反省著自己:之前都種了什麼啊?!竹子是快速增長,是根底不深,是虛榮啊!松樹是什麼?是不炫耀,不張揚,是堅韌,是力量。我的面前頓時呈現出這樣一個畫面:我想,上師種下了松樹,就讓我變成松樹旁的一坨雪吧。潔白而靈動,跟松樹一起,映著太陽的光輝,在風中與松樹一同飛舞,當春天來了,冰雪融化,依然繞著松樹汩汩而流,依然唱著歡快的歌。

這不是在上課,這是一次靈魂的觸摸,是一次生命的洗禮。

清晨,我在家裡自己練習瑜珈,學著上師的樣子一呼一吸,極靜的空間里,真的感覺到,做動作,做呼吸的人,不是我了,而是上師,我與上師合二為一了。那一時刻,體會到他說的:愛,就是你的心處在一種暖暖的,軟軟的,感恩的狀態,有一股暖流一樣的東西。就在那個時刻,這樣的暖流,從我的心尖里流淌了出來,我的眼淚一下子就涌了出來。這樣的早上,這樣的日子,這樣的感覺,如此美好,如此甜蜜,讓我戰慄,讓我融化......

《與神對話》中有一句台詞:感知是靈魂的語言。是的,感知才是真實的生命。知識進入頭腦,形成判別;而感知進入心靈,滋養我們的生命。女子德慧大學堂,不是一個學店,不是售賣課程,而是要改變和滋養我們的生命。柔軟潔白厚德明慧,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生命境界?一堂課就能夠領悟和參透?一個老師就能夠讓你看到全景?

南懷瑾老人在《老子他說》中寫到:「很多青年人到處在學打坐、學佛、修禪,以及研究一切宗教,找科學超生命的力量。這樣的年輕人,中外都有,但都犯了一個基本的錯誤,就是方法上錯了,都是以有為法去做,因此,不能接觸到最高的道體。所以,必須要「為無為,事無事」,學道也要「味無味」,以這個原則,慢慢才可能接近形而上的道體。」

女子德慧大學堂是生命教育的課程,來這裡學習,不是為了得到在世間一門驕人的技能,而是為了我們自己走向更真切、更深入的生命。帶著分別取捨的心,其實就是一種功利的心,這樣來上課,不會讓你得到更多。要想得到一個老師的「真傳」,聽課時,就不要「自以為是」、「巧取豪奪」,要越過字裡行間,帶著一顆聆聽的心,而不是對你聆聽的內容有期待,否則,你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勺之海。

「有」有時也許是分別,是人為,是限定,是自閉,而「無」歸自然,更廣大,更遼闊,更豐滿。我們要得到生命的滋養,首先需要奉上一顆開放的心,聆聽的心,自然的心,柔軟的心。

達摩祖師即將西返天竺(印度)時,對弟子說,你們把自己所學的心得說來聽聽。

徒一:文字在闡明佛法真諦,不可執著文字,但也不可舍離文字,始能得道受用。

達摩祖師:你只得到我的皮而已。

徒二:據我了解,好像慶喜見了阿舍佛國,一見之後便了悟真相,忽然開朗,便不需再見。

達摩祖師:你所體會的比道副多些,但只能得到我的肉。

徒三:地水火風皆是空,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受也非實有,而我所見卻無一法存在!

達摩祖師:你也只是得到我的骨而已。慧可,你呢?

慧可在達摩祖師面前三叩拜,未語。

達摩祖師:就是這樣,你總算得到我的髓。

每天早上,我望著南懷瑾老人那雙慈悲而智慧的眼神,我虔誠的祈求:希望有一天,他可以對我說:就是這樣,你總算得到了我的髓。

與師心心相應,才可能無二無別。

就是這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女子德慧學堂 的精彩文章:

德慧女子讀本二——德慧人生:前 言

TAG:女子德慧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