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朱元璋是如何奪取天下的?亂翻書

朱元璋是如何奪取天下的?亂翻書

在中華民族浩瀚皇朝史上,從秦始皇時代到清代末年,在我國主要疆土上建立過的朝代和政權大約有三十來個,其中不乏由出身於遊民或是接近遊民的社會下層人士開疆闢土創立的新王朝。而朱元璋無疑是下層遊民走向帝王寶座的典型人物。在以成敗論英雄的歷史長河中,朱元璋的一生也稱得上傳奇。那麼,在出身上並不佔絲毫優勢的朱元璋是如何奪取天下、成為名噪一時的風雲人物並最終成功地坐上帝王寶座的呢?

漢代陸賈曾對劉邦說:「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也就是說,奪取政權與治理天下,無疑都是需要學問的,兩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這既關乎軍事上的戰略戰術問題,也包括政治藝術和政治技巧。而朱元璋奪取天下的武器,正是傳統的中國政治學。

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打起儒家「尊王攘夷」的大旗。

儒家學說是我國宗法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這種學說不僅有理想型,而且有實際而具體的可操作性。而朱元璋出於被壓迫而選擇了造反,已然為自己斬斷了退路,並一步步將自己壯大起來。而如果要更多地獲得人心及動員全國的老百姓站在自己一邊來趕走元朝統治者以一統天下,就不得不搬出儒家「尊王攘夷」的大旗,所謂「內諸夏而外狄夷」,這種民族大旗無疑可團結人心、得到被壓迫的老百姓們的擁護,這樣進一步奪取天下的群眾基礎至少是奠定好了的。

其二,「仁者無敵」的理論。

朱元璋所處的時代,正是元朝末年朝野動蕩、社會混亂、民眾苦不堪言的時期。而中國古代皇權專制統治下,也歷來是「暴君專制」與「暴民亂治」輪迴跌宕的政局,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亂世之中,燒殺劫掠的事情常有發生,且朝廷本就風雨飄搖,治理自然不力。朱元璋一方面由於自身的農民階級背景,深知民眾苦難,一方面也是其高瞻遠矚的視野使然,他在反元鬥爭第二年初步擺脫對郭子興依附的時候便學習漢高祖劉邦,不亂殺人,為自己樹立起仁者之師的形象,這在當時可以說是相當開明的了,也是爭取人心的有力措施。

其三,注重農業生產。

古人云「國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朱元璋自幼貧寒,自是深知這個道理,因而在爭奪天下的鬥爭過程中,朱元璋非常重視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努力遵循儒者朱升關於「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誠懇告誡。因而,朱元璋興修水利、屯田軍墾,開放無主田地,還一度實行土地誰種就歸誰的政策,這些措施,既為軍隊提供了充足的軍糧,保障了軍士戰鬥力,另一方面提高了他所統治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此舉也是大得人心,頗受擁護。

最後,禮賢下士,網羅儒生。

朱元璋很注重廣納人才,建立自己的智囊團體。在政治軍士活動中,他注重禮賢下士,網羅了大批的儒生才士,為其出謀劃策。而他也遵崇孔子的「人無信不立「的原則,對老百姓也是如此,因而也為老百姓所稱道。他改變了燒殺搶掠的」山大王「作風,制定操作性極強的政策法制,獎罰分明,取信於民。這在當時元末社會腐敗、世風日下的大環境下,無疑是一股清流,也有利於「挽頹風立紀綱」也正是這些舉措,使得朱元璋成為了「逐鹿」群雄中的佼佼者,並逐佔優勢,最後一統天下、登上龍庭。

可見,朱元璋對傳統的中國政治學是頗有領悟的,並將這政治學化為己用,最後成功上位,建立了延續276年的大明王朝。雖然,此後朱元璋執政期間的舉措,多有殘暴不仁之處,這與其奪權之時的政治主張有所背離,但也是時代使然、性情使然。

註:本文資料選取自王學泰先生的《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

圖片 網路

編輯 吳穎

如需轉載,請後台聯繫滾球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