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吃個魚有多難?

古人吃個魚有多難?

歡迎關注《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文/項蘇農

(鱻)

【作者簡介】項蘇農,蘇州市人,現在蘇州從事律師工作。工作之餘愛看閑書,出差之機常逛街市,間或有所感,書詩文自娛。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一)「鮮」還是「鱻」?

黃帝時期的倉頡,在造「鮮」這個字時,認為活魚的味道就是鮮的味道。

為了能夠形象的表達鮮味的具體口感,他對鮮味進行了數字化的描述。在造這個鮮的文字時,他一口氣連寫了三個魚字,強調了鮮味和魚味之間,在數量上的換算關係。只是為了符合漢字是方塊字的書寫規範,這才戀戀不捨的把本是左中右結構的字形,寫成了上下結構的「鱻」字。(鱻,xiān,古同「鮮」)

即使今天在中國大陸流行的簡體字,包括繁體字,或者台灣人稱為正體字,在鮮字的具體寫法上,差別不是很大。想想也是,鮮味之。

所以有鮮味,就是有一半是由魚的味道組成的。

出生於戰國時期,被人稱作亞聖的孟子孟柯先生,在《孟子?告子上?十》中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根據文意「魚是我喜歡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歡吃的;如果不能兩樣都吃,我就捨棄魚而吃熊掌」,可知孟子認為魚是天下第二美味,美就美在鮮的滋味上。

能吃到天下第二美味的魚,在捕魚的網具還沒有發明的時候,可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漢朝的劉安在《淮南子?說山訓》中就說過:「上求材,臣殘木;上求魚,臣干谷。」這四句話的意思是君王想要良材,臣子們就會去毀壞樹林;君王想吃鮮魚,臣子們就會去抽干河谷。

為了能夠吃到魚,就發明了竭澤而漁的捕魚方法。雖然抽乾池塘里的水,是一件浩大工程,但能夠捉到魚吃,也就在所不惜了。

(二)古代吃個魚,有多難?

魚因為難以捕捉,所以特別珍貴,因此一般的人,在平時很難有機會吃到魚的。

《孔子家語?本姓解》就記載了這麼一件事,魯國的國君魯昭公,在聽說孔子的兒子出生了這件事後,就立即送給孔子一條鯉魚作為賀禮。孔子為了感激君主賜予他的鯉魚,也為了紀念這件很是榮光的事情,就為新出生的兒子取名鯉,字伯魚。

假如在平常的時候,能夠吃到一條魚,就充分說明這個人,在物質生活上,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等級,至少是發牢騷要發的少一些。

齊國公子孟嘗君,將收養的三千門客,按能力大小分為上中下三等,分別給予了三種不同的生活待遇。

被孟嘗君收養的馮諼,在開始的時候,一直吃的是下等門客吃的粗茶淡飯,由於整日不見葷腥,嘴裡就淡出鳥來了。

於是他就倚著柱子彈著自己的劍唱道:「長劍我們回去吧!沒有魚吃。」

孟嘗君知道後就說:「讓他吃魚吧,按照中等門客的生活待遇。」

從此以後,馮諼就開始過起了食有魚的幸福生活。

沒有什麼級別或者什麼才能的人,平時是吃不到魚的,所以看見了魚,就難免會想方設法的偷吃魚。

孟子在《萬章上》就說了一個「校人烹魚」的故事:

有人送了一條活魚給鄭國的宰相子產,子產就傳喚魚塘管理者,叫他把這條魚拿到魚塘里去放養,誰知這個人卻偷偷的把這條魚吃了。

還欺騙子產說,這條魚放到水裡不久,就鮮蹦活跳了,在水裡搖頭擺尾的游著游著,就游不見了。原文是:「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

因為活魚很是珍貴,所以魚死了,即使發臭了,也捨不得扔掉,因為臭魚還是會有人買回去吃的。

有一個叫鮑魚之肆的成語,就是說的這件事。

說在賣鮑魚也就是賣腌漬鹹魚的店裡,始終充滿著一股腥臭之味,沾染上了去也去不掉。所以就有了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的說法。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會暑,上轀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說的就是秦始皇死的時候,正是夏天,所以很快的屍體就發臭了。為了隱瞞秦始皇已經死亡的消息,秦二世胡亥就命令在秦始皇生前坐的車上,裝載幾十斤的鮑魚,企圖用鮑魚的臭味來混淆秦始皇的屍臭,從而達到密不發喪的目的。

(秦始皇)

既然臭魚也撿不到,,既然又無錢去買魚,那就只能自己動手,去河裡捉吧。

《二十四孝》中有一孝是卧冰求鯉,說的是晉朝人王祥繼母朱氏,在天寒地凍的冬天,想吃活鯉魚。他的繼子王祥無錢購買,但為了滿足繼母的心愿,就想下河捕魚,於是他就解開衣服卧在冰上,想用體溫將冰融化的方法去捉魚。他卧著卧著,冰忽然自行融化,從冰窟窿中跳出來兩條鯉魚,他就將這兩條鯉魚帶回家中給繼母親吃。

(卧冰求鯉)

王祥繼母朱氏吃鯉魚沒有事,但有個叫崔道樞的人,吃鯉魚就吃出事來了,害得他在陽間的年壽也減了一半。

唐朝人康駢在其所著的傳奇小說集《劇談錄》中,就記錄了「崔道樞食井魚」這個故事。

崔道樞和他的表哥韋氏,將井裡捉到一條鯉魚,偷偷的吃掉了。兩天之後,他的表哥得病突然昏死過去了。他在半死不活中,看見自己被人領到一個官府接受審判,他聽見一個判官對他說,這條鯉魚是條雨龍,不是人間凡品,現在卻被你們兩個人吃掉了,只怕罪責難逃。你今天暫且先回去,與崔道樞一起多做功德之事試試,也許可以多少減輕一些罪過。過十天還要來找你。

崔道樞聽了他表哥說的這件事後,心中雖有疑惑,但還不是很相信。誰知剛過了十天,他表哥果然死了,崔道樞這才十分害怕起來。他在晚上睡覺時,也夢到了他表哥去過的那個官府,也夢到了那個判官,還看到了判官手裡的判決書,判決書上先是寫崔道樞官至三品,壽到八十;後是寫所有的官爵全都消除,年壽也削減一半。理由是「崔道樞所害雨龍,事關天府,原之不可。」

崔道樞和他的表哥韋氏,之所以吃鯉魚吃出事情來,是因為唐代皇帝姓李,鯉與李同音,因此捉鯉魚、吃鯉魚,就成為李家皇朝最大的禁忌,違者根據唐朝法律會受到重罰。

因此,鯉魚在唐朝時是不准你叫鯉魚的,你得管它叫赤鯶公。

(鯉魚,唐代叫赤鯶公)

為了能吃到自己心愛的鱸魚生魚片,有人不惜辭去官職。

《世說新語?識鑒》記載:「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

說的就是在晉朝時,一個叫做張翰張季鷹的蘇州人,在洛陽的官邸里,因為看見颳起了秋風,就思念起家鄉吳中的特產,於是揮筆寫下了著名的《思吳江歌》:「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寫完以後,把筆一丟,官也不做了,就駕著馬車回家鄉去了,去吃他朝思暮想的菰菜、蒓羹、鱸魚膾了。

(三)國家設立專門機構管理漁業

為了能夠保證君主吃到魚,國家還特地設置了一個「校人」職位,專門派人負責管理國家的魚塘。由此可見,魚還是很珍貴的,屬於國家保護動物。

在一本相傳系春秋末年范蠡所著的《養魚經》,又名《陶朱公養魚經》的書中,記載了齊威王和范蠡的一段對話:

曰:「公任足千萬家,累億金,何術?」

朱公曰:「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所謂魚池也。」

齊威王問道:「先生資產超過了千家萬戶,達到了億萬之多,不知靠的是什麼辦法做到的?」

范蠡回答:「發家致富有五種生財之道,其中在水裡養魚排在第一位。所謂在水裡養魚,就是挖一個魚塘養魚。」

魚塘養魚的成本很大,如果出售的話,魚的售價是非常高的,所以有「養魚種竹千倍利」的說法。

(四)魚,成為貴重禮品,送魚成為行賄的手段

魚因為珍貴,價格很高,所以還是屬於拿得出手的送禮禮品,比孟子晚出生的韓非子,就講了一個送魚的故事:

魯國宰相公孫儀特別喜歡吃魚,全國的人都爭相買魚來獻給他,他卻不接受。他在解釋為什麼不接人家送的魚時說,正因為愛吃魚,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別人獻來的魚,一定會有遷就他們的表現;有遷就他們的表現,就會枉法;枉法就會被罷免相位。雖然我愛吃魚,那時候這些人不一定再送給我魚,我又不能自己供給自己魚。如果我不收別人給的魚,就不會被罷免宰相,儘管愛吃魚,我卻能夠長期自己買魚吃。(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公孫儀相魯而嗜魚》)。

魚既然作為一種貴重的禮物,自然就有人拿來送禮,當然也有人拒絕收禮。

漢朝的羊續在南陽當太守時,府丞曾向他貢獻活魚,羊續收下後卻懸掛在庭院之中,府丞後來又向他獻魚,羊續便把先前懸掛的那些魚拿給他看,告誡他以後不要再獻。「府丞嘗獻其生魚,續受而懸於庭;丞後又進之,續乃出前所懸者以杜其意。」《後漢書?羊續傳》。

(羊續懸魚)

羊續因為有技巧的拒絕收受禮物魚,被人稱讚為「懸魚太守」,也因此產生了一個羊續懸魚的典故。

因此在倉頡造字以後的一段漫長漫長的時間裡,至少是在唐朝時代,特別是在北方地區,通過吃活魚嘗鮮味,還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小編提示:點亮文末的大拇指,給個贊,也是對作者的鼓勵。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 的精彩文章:

中國影壇第一個艷星是誰?

TAG:閱讀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