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又念緊箍咒!環保部修訂的11項進口固廢環保標準嚴在哪?

又念緊箍咒!環保部修訂的11項進口固廢環保標準嚴在哪?

近日,環境保護部會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發布了《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環境保護控制標準—冶煉渣》等11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新標準自2018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

為全面深入了解該系列標準的修訂背景、主要內容和實施重點,環境保護部土壤環境管理司有關負責人接受了記者採訪。

為什麼要修訂

進口廢物環境保護控制標準?

現行環控標準於1996年首次發布,2005年第一次修訂。

多年來,標準的實施對加強進口固體廢物環境管理,防範進口廢物及其夾雜物帶來的環境污染風險,構建和維護固體廢物進口的正常貿易秩序發揮重要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近年來進口固體廢物帶來的環境風險凸顯,現行環控標準控制要求已無法適應和滿足當前環境管理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此次標準修訂的背景和必要性主要是:

一是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事關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大局,是建設美麗中國、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需要。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2017年4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2017年7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國辦發〔2017〕70號,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要求進一步加嚴標準,修訂《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環境保護控制標準》,加嚴夾帶物控制指標。環境保護部修訂《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環境保護控制標準》正是落實前述要求。

二是有效降低進口廢物環境污染風險的需要。據統計,2013年以來,海關緝私部門查獲以偽報、夾藏等方式走私洋垃圾案件338起,查證涉案廢物125萬噸。2016年進口固體廢物約4658萬噸,主要進口廢物類別分別是廢紙、廢塑料、廢五金類,佔到了88.9%。按照現行環控標準中夾雜物含量要求估算,以上三類進口固體廢物夾雜物的總量近60萬噸,而且基本都是需要無害化處置的不可利用廢物,嚴重擠佔了我國有限的環境容量,其處理處置也嚴重威脅我國的生態環境安全。大量不合格固體廢物、走私進口廢物案例表明,進口廢物不但導致環境污染風險日益嚴峻,而且存在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風險,產生了惡劣的社會影響,有必要制定從嚴的環境保護標準加以管控。

新標準包含哪些廢物?

現行環控標準共有13項(GB 16487.1~GB 16487.13-2005),分別包括骨廢料,冶煉渣,木、木製品廢料,廢紙或紙板,廢纖維,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電機,廢電線電纜,廢五金電器,供拆卸的船舶及其他浮動結構體,廢塑料,廢汽車壓件,各標準控制的重點是夾雜物和放射性污染。

根據進口廢物目錄最新調整情況,本次修訂標準涵蓋了目前所有許可進口固體廢物的11項標準;同時廢止2009年已明確禁止進口的骨廢料、2017年年底禁止進口的廢纖維相關的2項標準。因而,此次修訂實際為11項標準。

標準修訂的重點內容有哪些?

(1)高度重視對進口廢物的放射性污染控制。新標準保留了2005年標準中的放射性控制要求,並且增加了外照射貫穿輻射劑量率的要求,有利於口岸檢驗操作。

(2)對進口廢物中的危險廢物嚴格控制。對現有各項標準中有關進口廢物中的危險廢物控制要求進行整合,明確對《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中列出的廢物種類以及經過危險廢物鑒別方法和標準鑒別的危險廢物,控制要求統一定為0.01%,更加簡明和具有可操作性。

(3)加嚴進口廢物中非危險性廢物的夾雜物指標。按照分類別加嚴要求的原則,結合調研、鑒別案例、統計數據、國際通行做法、各單位反饋意見和當前進口廢物利用市場實際需求以及各類進口廢物環境污染風險控制情況綜合分析,除廢塑料、供拆卸的船舶及其他浮動結構體標準中一般夾雜物指標維持不變外,將廢有色金屬標準中一般夾雜物控制指標調為1.0%,其他標準中一般夾雜物限值要求調為0.5%

(4)適當控制廢物自身品質要求。修訂標準適當對廢物自身品質加以考慮。例如,廢紙標準中嚴格限制混入被焚燒或部分焚燒的廢紙以及被滅火劑污染的廢紙,廢有色金屬和廢鋼鐵2項標準中對含有的粉末物質比例進行控制,進口廢五金電器中可回收利用金屬的含量由不低於廢五金電器總重量的60%提高到80%等,不同標準要求各不相同。

(5)增加檢驗原則的要求。除供拆卸的船舶及其他浮動結構體標準外,其他10項標準在檢驗部分均增加一條檢驗原則性要求,解決口岸隨機抽樣和實驗室檢測問題。

來源:環保部發布

編輯:公子明珠

版權聲明

中國環境報社旗下媒體包括中國環境報、《環境經濟》雜誌、中國環境APP、中國環境網、中國環境新聞微信、中國環境新聞微博等。為維護自身版權利益,制止非法轉載行為,特此鄭重聲明如下:

1、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凡在互聯網、移動客戶端、微信和微博等公開傳播平台上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須事先取得中國環境報社的書面授權後,方可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和轉載,且必須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同時按有關國際公約和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向中國環境報社支付版權費用。

2、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對於侵權行為,中國環境報社將予以警告。

3、對於警告無效者,中國環境報社將採取包括但不限於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主管部門舉報、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權訴訟等多種措施以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屆時產生的一切後果由侵權人承擔。

4、對於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舉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環境 的精彩文章:

清潔供暖和溫暖過冬是「親家」還是「冤家」?環境保護部1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告訴你

TAG:中國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