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家族文化與徽商

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家族文化與徽商

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家族文化與徽商

文丨梁小民

徽商指徽州的商幫,徽州指古代安徽的六縣: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與其他商幫相比,徽商的家族性最突出。所以,對徽商的認識要從徽州獨特的家族文化入手。

徽州的原住民是山越人,但形成徽商的主要是來自河南的移民。最早的移民開始於東漢末年,主要的三次移民是西晉、唐末五代和南宋之後。這些移民原來在當地多為名門望族,移民的主要原因是戰亂。名門望族不同於貴族。貴族是世襲的,要先有權而後有錢。名門望族是自己奮鬥出來的,要先有錢而後才有權。

一個家族要能成為名門望族,要靠族中有能力又甚為勤奮者。在任何一個時代,他們都是精英。他們要代代事業成功,有錢或有人作官,並且維繫文化傳統(所謂書香門第),才能傳承下來。作為名門望族不是指某個家庭,而是指許多家庭由同宗的血緣關係為紐帶組成的一個團體。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譜、家規、宗廟和義地。移民也往往是整個家族的行為。徽州有54個望族,主要的有程、汪、吳、胡、王、李、方、曹、鮑等。這些家族主要來自河南等北部省份。

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家族文化與徽商

這些過去的名門望族由於戰亂被迫移民徽州。到這裡後,過去的財富和地位都沒有了。他們要重振自己的家族地位就必須重新奮鬥。移民的艱辛使他們作為家族的凝聚力更強。所以,許多地方的家族都逐漸消失了,而徽州的家族一直保持了下來。

徽州這個地方,山多地少,生存與發展條件相當艱難。但此地又盛產茶葉、竹木等,於是這些移民就不得不進入商業。早在東晉時期,徽州人已經開始從商,所以有人認為徽商應該從東晉開始。但更多的學者認為,東晉時已有徽州人從商,但徽商的形成還是在明代中期。

明萬曆年的《歙志》記載,正德以前,民間還是「婦人紡織,男子桑蓬,臧獲服勞」。正德末嘉靖初才有「出賈既多,由土不重,操資交葽,起落不常」。嘉靖時徽州人以家族為中心結夥經商已相當普遍,如徽商程君門下有數千人,經商於兩廣,「其族人無不沾濡者」。這時徽商的主業已為茶葉、木材、典當和鹽業。弘治五年(1429年),開中制改為折色制之後,徽商作為一個商幫開始形成。

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家族文化與徽商

徽商的家族制特色,體現在他們經商的方方面面,而且決定了徽商不同於其他商幫的特色。

首先是資本的籌集。日本學者藤井宏總結出徽商資本形成有七種方式:勞動資本(白手起家積累)、遺產資本、婚姻資本、官僚資本、援助資本(一個家族內的互相援助)、共同資本(一個家族內各個家庭的合夥制)和委託資本。

其中,作為主要籌資方式的遺產資本、婚姻資本、援助資本、共同資本完全是家族式籌資形成。而官僚資本,即用做官賺的錢從事商業活動和委託資本,主要也是在家族內實行。這種家族內籌資的方式,靠家族內的血緣關係來維持,並保證誠信。這就沒有其他商幫不同家族之間的合夥制,也沒有出現晉商那種股份制。當其他商幫的企業是以家庭為主的家族企業時,徽商的家族企業是真正的家族為主。

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家族文化與徽商

其次,徽商在經營管理中都顯示了家族的特點,或者說徽商經營管理的特色都是由家族文化決定的。

第一,藉助家族勢力建立商業壟斷。這主要是採取兩種形式,一是藉助家族勢力控制某一城鎮或地區的全部貿易。如婺源商人程棟最早進入漢口,以後其族人逐漸進入漢口,形成程氏家族對漢口商業的壟斷。其他如黟縣商人朱承訓在江西吳城,徽商許孟潔在正陽鎮,都是藉助於家族勢力,建立了壟斷地位。二是藉助家族勢力控制一個行業,如在各地的典當業都由休寧各個家族的人控制。

第二,藉助家族勢力展開商業競爭。在信息不發達的時代,信息就是金錢。徽商在從事長途販運貿易中需要及時掌握市場的瞬息變化,於是他們藉助於家族關係收集信息,是他們成功的保證。如績溪商人章必泰就是靠族人提供信息而成功的。徽商極為重視修族譜,這不僅是維護家族統一的必要條件,而且也是獲得商業信息和幫助的聯絡圖。而且,家族關係也為徽商貿易中運輸、倉儲、採購、銷售提供了便利條件,從而降低了成本。商業中是需要互相幫助的,這就是胡雪岩所說的「花花轎子人抬人」。徽商中密切的家族關係和各家族之間的聯姻,為這種互相幫助提供了可靠的平台。

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家族文化與徽商

第三,藉助家族勢力實現官商結合。徽商的主業是鹽業,徽商坐鎮揚州控制兩淮鹽業是他們成功的基礎,也是他們成為中國僅次於晉商的商幫的原因。在實行綱鹽制時,要能進入鹽業靠與官方的勾結,因為給誰從事鹽業貿易的特許,權在政府。而且,在政府實行重農輕商的政策、商業活動受到限制的情況下,任何成功的商業都離不開官商結合。

徽商實現官商結合有自己特色,這就是在一個家族之內實現官商結合。這種官商結合通過兩種形式實現:一種是一個家族中既有當官者,又有從商者,如徽商中的程氏,先祖程元潭即為東晉初年新安太守,以後又有許多為官者;另一種情況,是以家族之力培養家族中有能力而貧窮的子弟讀書、入仕,再為整個家族服務。這就是徽商重視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藉助家族的宗法家規實行內部管理。與晉商相比,這種特色更為突出。晉商是「用鄉不用親」,從而實現了制度化管理,發明了激勵機制——身股制。這使晉商實現了從家族管理向制度化管理的轉型。徽商是「用親不用鄉」,強調所用的人一定是本家族的人。在管理中所靠的就不是制度,而是宗法關係和族規,不需要什麼激勵機制。藉助於家族關係進行管理,既有利於加強內部的相互信任,但也使對員工的剝削加重,家族只是一種淡淡的親情,在商業中利益才是第一位的。一個家族中有窮人也有富人,徽商利用家族關係淡化了這種差別,既有給窮人以出路的機會,也給富人剝削窮人提供了合法的外衣。

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家族文化與徽商

最後,在維繫家族方面,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名門望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而且要靠文化傳統來傳承家族特色。這就形成徽商與其他商幫最大的差異,即在其他商幫以追求財富為唯一目的時,徽商重視教育,重視文化,徽商是所有商幫中最有文化的商幫。

如前所述,一個家族要靠經濟實力(錢)、政治地位(官)和文化傳統(書香)來維持,而不像貴族一樣靠遺傳來傳承。從商可以有錢,但用錢買的官並沒有地位,只有通過科舉考試金榜題名而入仕,才有社會地位。而且,只有靠文化才能維繫家族傳統的傳承。因此,徽商極為重視教育。在他們看來,經商只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謀生手段,讀書作官,「學而優則仕」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自從宋代以來,徽州的教育就十分發達,宋、元、明、清四代共有各種書院260多所。創辦最早的是績溪的桂枝書院,影響最大、被稱為天下四大書院之一的是歙縣的紫陽書院。據明弘治《徽州府志》記載,當時徽州有影響的書院達22所,其中僅休寧縣就8所。書院在當時相當於大學,至於其他相當於中小學的私塾就不計其數,幾乎每一個家族都有自己的若干所私塾。府、縣還有許多自己的學府。

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家族文化與徽商

如此發達的教育培養出了眾多的人才。僅在徽州,宋、明、清三代就有進士1242人,其中宋代624人,明代392人,清代226人。僅在清代徽州就有狀元17人,佔全國的14.9%,僅次於蘇州,列全國第二。而休寧被稱為狀元縣,康熙30年(1691年)到道光二年(1822年)的131年間,就出過狀元13人。一些徽州人在外地寄籍考試中舉者尚不在內。以徽州一府與山西一省相比 (府是省以下的單位,一個省有若干府),清代從順治二年到嘉慶十年,徽州有進士85人,舉人116人,為京官者26人,在地方當官者74人,而山西全省,進士僅6人,舉人11人,在京為官者無,在地方當官者6人。徽商在商業上不如晉商,但在教育與文化上徽州比山西高了不知多少倍。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王茂萌就是徽州歙縣人。

徽州的文化決不僅僅是在「學而優則仕」上,而是對中國文化有其獨特的貢獻。不用說徽劇進京演變為國粹京劇,也不用說風靡全國的徽菜和淮揚菜(為徽商在揚州所創)。這些是人所共知的。宋代新儒學——程朱理學的創始人二程與朱熹都是徽州人。

徽州人在哲學、文學、數學、醫學、繪畫、建築、工藝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貢獻。徽州有文獻可查的名人達5399人之多。僅在《中國名人大辭典》中收錄的清以前4萬多名名人中,徽州就有800多位。而且,徽州一直有昌盛的文風,文人雅士、學者甚多,文會藏書盛行。1999年底,黃山市辦的「千年徽州傑出歷史人物評選」,名列前十的是陶行知、朱熹、胡適、戴震、詹天佑、黃賓虹、程大位(珠算大師)、漸江(新安畫派創始人)、王茂蔭、張小泉。這種評選也許有局限性,但充分反映出徽州文化在中國的地位及對中國甚至世界的影響。

在清代中期之後,由於「綱鹽制」演變為「票鹽制」,徽商失去了鹽業中的壟斷地位而衰亡了,但徽商對文化的貢獻卻至今仍有影響。中國的家族文化在徽商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這正是徽商研究離不開徽州家族文化研究的原因。

◎本文摘自梁小民《走馬看商幫》,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解讀丨藝術世界之外的趙孟頫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