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絲鐵線,殘破之美

金絲鐵線,殘破之美

懂不懂藝術都能看懂的象外

葫蘆瓶,仿哥窯,明代

有時,藝術是殘破的美,比如表面滿布裂紋的哥窯瓷器。

這本來是燒瓷過程中的毛病,由於坯、釉膨脹係數不同,焙燒後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而產生裂紋。但在宋代,這種裂紋卻受到文人的賞識,成為瓷器的一種裝飾。

作為中國古代五大名窯之一(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哥窯究竟在哪裡,學界還沒有定論,但它古樸典雅的美一直為人們所喜愛,從明、清至今,哥窯瓷器也一直被仿燒。

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說,哥窯瓷「以粉青色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 紋取冰裂、鱔血、鐵足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最下」。

傳世哥窯瓷器一般胎色較深,釉色有青灰、粉青、米黃等,釉層凝厚如脂,釉面潤澤如酥,而且基本都開有大小、深淺不一的裂紋,俗稱「金絲鐵線」,這也是故宮博物院哥窯瓷器展的名稱來源。

展覽現場

金絲鐵線:故宮博物院哥窯瓷器展

時間:2017.11.12 ~ 2018.08.31

地點:故宮博物院·延禧宮西配殿

票價:淡季40元 旺季60元

本展覽共展出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哥窯和仿哥窯(釉)瓷器113件(套),以及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館、龍泉青瓷博物館、山東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六家文博單位商借的57件(套)傳世或出土的與哥窯相關的瓷器和瓷片標本、修復品,以期較全面地反映哥窯瓷器的風貌。喜歡瓷器的〇外人們不要錯過。

看展前先看圖過過眼癮,其中有部分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是本次展覽看不到的哦~

哥窯葵花洗

宋,高3.5cm,口徑12cm,足徑8.8cm

故宮博物院藏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內凸起,通體施灰色釉,釉汁厚潤,釉面滿布開片,紋片大小相間,大片的紋線呈鐵黑色,小片的紋線呈金黃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稱。

洗在古代生活中用途廣泛,有盥洗用具,亦有文房用具或陳設品。其形制廣口,折沿,寬唇,深腹,平底。漢至晉代流行在器物內底刻魚紋,有陶、青瓷製品。宋代南北瓷窯普遍燒造。

仿哥釉葉式洗

清乾隆,高2.4cm,長17.7cm,寬12.8cm

故宮博物院藏

洗為樹葉狀,葉邊捲起,宛如一片飄浮在風中的樹葉,動感極強。通體滿施仿宋代哥窯釉色,釉面有不規則的紋片。底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哥窯碗

宋,高7.5cm,口徑19.8cm,足徑5.6cm

故宮博物院藏

碗敞口,淺圈足。釉面布滿細碎的開片紋,深淺不一,如網如織。

哥窯八方碗

宋,高4.2cm,口徑7.8cm,足徑2.8cm

故宮博物院藏

碗呈八方形,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滿施釉,外壁施釉較厚,開片較大,為冰裂紋,是宋哥窯器物中的珍品。

哥窯青釉菊瓣式盤

宋,高4.1cm,口徑16cm,足徑5.6cm,清宮舊藏

故宮博物院藏

盤通體作14瓣菊花形,,中國古代藝術家和陶瓷工匠善於從大自然動、植物中獲得靈感,蛙形、虎形、葵花形、菊花形等造型屢見不鮮。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故宮博物院藏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原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黑褐色。

哥窯青釉弦紋瓶

宋,高20.1cm,口徑6.4cm,足徑9.7cm

故宮博物院藏

弦紋瓶是典型的哥窯產品,造型端莊秀美,哥窯瓷器傳世不多,現主要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

哥窯青釉魚耳爐

宋,高9cm,口徑11.8cm,足徑9.6cm

故宮博物院藏

魚耳爐因可用來焚香且爐身兩側置魚形耳而得名,是宋代哥窯瓷器中的名品。

此爐造型仿商周青銅禮器簋,屬於清宮舊藏品,清代乾隆皇帝曾對其頗為賞識,摩挲把玩時曾擬詩一首,由宮廷玉作匠師楷書鐫刻於爐底。

仿哥釉八方高足杯

明成化,杯高9.7cm,口徑8cm,足徑3.9cm

故宮博物院藏

這件仿哥窯八方高足杯為成化時期新創品種,其形制玲瓏俊秀,裝飾典雅精美,富有成化器的特色。釉面雖仿宋代哥釉,但其釉質肥潤,平整光亮,光澤度較強。

哥窯渣斗

南宋-元,尺寸 高2.8cm,口徑16.8cm,底徑9.6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渣斗形花囊,六瓣花口,直頸,扁圓腹,圈足。全器施青瓷哥釉,呈灰青色,釉面布滿開片紋。

哥釉蟾蜍硯

宋,寬12.4cm,長14.6cm,高4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硯形作蟾蜍蹲伏式,周側隱起為雙眼及股腳結曲狀。蟾背為圓形無釉之硯堂及月形凹下之墨地。蟾蜍式硯在唐代已有之;至宋代,端硯、歙硯通用的硯式中,亦皆有「蟾蜍樣」的名稱。此硯收入《西清硯譜》卷二十二。

哥窯 貫管瓶

時代不詳,高21.5cm,口徑7.5cm,底徑7.3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仿商代青銅器形,頸部飾兩道凸弦紋,全器施哥釉,釉呈深青色。

哥窯 貫耳瓶

時代不詳,高18.5cm,口徑7.3cm,底徑6.8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哥窯 貫耳瓶

時代不詳,高18.3cm,口徑8.2cm, 底徑8.3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青瓷渣斗式尊

南宋-元 ,高9.3cm, 口徑12.1cm,足徑8.4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六瓣花口,口沿加嵌銅扣,寬頸,扁圓腹,矮圈足。內外施青釉,釉色米黃泛根據明人王宗沐《江西省大志》所記,嘉靖年間御器廠燒制的「桌器」中存在「渣斗」,暗示渣斗使用於餐飲之列。

仿哥窯 瓷洗

時代不詳,高4cm,口徑24.8cm,底徑17.4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仿哥窯 瓷洗

時代不詳,高5.2cm,口徑20.7cm,底徑10.5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仿哥窯 渣斗(水盛)

時代不詳,高10.5cm,口徑6cm, 底徑6.5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青瓷單把杯

元 ,高3.6cm, 口徑7.9cm,足徑3.1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漏斗形杯身一側按置一個把手,平底內挖出一圈卧足。墊燒,內外施青釉,顏色青中帶灰。不僅如此,造型相同的單把杯也有龍泉窯青瓷、景德鎮霽青釉、青白釉,以及杭州市窖藏和北京故宮收藏產地猶待確認的白瓷等作品,明顯地反映出單把杯流行於元朝。

哥窯 米色圓碟

明,高2.7cm,口徑15.5cm, 底徑5.6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青瓷蓋罐

口徑12.6cm,底徑8.6cm,通高10.5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青瓷碟

元,高3.4cm,口徑13.2cm,足徑8.3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哥窯 灰青三足小圓爐

宋 ,高5.3cm,口徑9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哥釉雙蓮房水注

明,高7.2cm,水盛面徑8.0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青瓷筆捵

南宋-元,高1.2cm,長12.5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哥窯瓷水盛

時代不詳,7.7公分 高4.0公分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水盛斂口,深弧壁,平底。全器施灰青釉,釉面滿布清晰開片,黑色線紋間有淺褐細線。帶碧玉水匙。

哥窯型灰青匜式洗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仿哥窯洗

時代不詳,縱長7.1cm,橫長5.7cm

台北故宮博物院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象外 的精彩文章:

TAG:象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