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再不重視,連寶劍都是韓國的了!從韓國總統授予女將「三精劍」說起

再不重視,連寶劍都是韓國的了!從韓國總統授予女將「三精劍」說起

原標題:再不重視,連寶劍都是韓國的了!從韓國總統授予女將「三精劍」說起



編者按:據媒體報道,日前(2018年1月11日),韓國總統文在寅向56名晉陞為準將的軍官授予名為「三精劍」的佩劍,在這56名獲得授劍殊榮的准將中,還有女將軍。



據悉,「三精劍」中的「三精」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陸軍、海軍、空軍,其二是蘊含護國、統一、繁榮的三種精神。在「三精劍」的劍刃上,劍身正面刻有總統文在寅的親筆簽名,以及16世紀的朝鮮抗日名將李舜臣將軍曾強調過的「必死則生,必生則死」。而劍刃的背面則刻有「乾降精 坤援靈 日月象」等漢字。


▲「三精劍」帶鞘照片


很多人在看到這把劍的圖片的第一反應都是:這不是中國劍嗎?其實,正如李舜臣所信奉的「必死則生,必生則死」,是來自於中國古代軍事家吳起的《吳子兵法》一樣,古代朝鮮半島的刀劍,無論從製造工藝還是裝具風格都深受中國刀劍的影響。但另一方面,朝鮮半島刀劍又融合了日本刀劍的元素,並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刀劍文化。說起來,在傳統刀劍文化保護、傳承、復原和研究等領域,韓國的重視程度可以說是甩國內N條街!那麼,朝鮮半島上的刀劍都有什麼不同的特色呢?



在古代朝鮮,更為世人熟知的冷兵器就是聞名遐邇的高麗軟梢角弓。在刀劍等格鬥兵器領域,朝鮮刀劍也算不得出名。著名的冷兵器研究泰斗周緯先生,在他的代表作《亞洲古兵器圖說里》,關於朝鮮冷兵器的篇章,也是東亞中、日、朝三國中最少的。


但其實,朝鮮在格鬥冷兵器上也有著悠久的歷史。上圖這種青銅短劍是距今約三千年前的古朝鮮時代較流行的護身兵器,因其狀如琵琶的劍身而被冷兵器愛好者們稱之為「琵琶劍」。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國商朝中前期,是當時整個東北亞各民族都使用的主流兵器。琵琶形短劍可分為初期、中期和後期等三種形制。初期琵琶形短劍,琵琶形劍身特徵最為明顯。受限於當時的青銅冶煉技術,這一時期的琵琶劍長度多在28厘米以下,在琵琶形短劍中最短。中期琵琶形短劍劍身也是琵琶形的,比初期琵琶形短劍細長,大多長28至32厘米,反映了這一時期青銅冶煉加工技術的進步。後期琵琶形短劍的特點是,側葉從上往下逐漸變寬,還安有青銅劍柄,劍柄表面刻有精巧的花紋。在這一階段,琵琶劍已經成為兼具實戰和禮儀兩種功能的兵器。



歷史的車輪進入鋼鐵冷兵器時代,也就是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到新羅王國統治時代。這一時期的朝鮮半島冷兵器,除全盤仿製中原王朝的環首刀劍外,也受到日本上古刀的影響,出現了和日本蕨手刀形制基本相同的朝鮮蕨手刀。(也有觀點認為,其實是朝鮮蕨手刀影響了日本蕨手刀,而日本刀的祖先是「中原環首+朝鮮蕨手」)出土於這一時期的朝鮮半島蕨手刀,長度大約在90厘米左右,刀身狹長,可以單手或雙手握持使用,若依照其用途:可分為鐵制的實戰兵器和銅製的禮儀兵器兩種。



而王氏高麗到李氏朝鮮統治時代,留存下來的刀劍數量較多。僅劍而言,與同時期中國宋明時代的劍並無大異之處。需要指出的是,這段時期的朝鮮劍,部分也已經脫離了戰場實戰的功能,完全淪為禮儀祭祀用品。現在在韓國的某些歷史博物館能看到的劍身銘刻「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的劍就屬於這一類,這樣的劍一般並不作開刃處理。至於那些出現在戰場上的劍,則屬於中高級軍官的佩劍。就單兵格鬥用的冷兵器來講,刀才是這一時期戰場上的主角。


李氏王朝時代編寫的《武藝圖譜通志》記載,壬辰倭亂以前的朝鮮軍隊,普遍列裝一款名喚「環刀」的短刀。環刀主要配備給朝鮮軍底層士兵(如弓箭手),作為個人防護用的格鬥兵器。從存世的實物來看,環刀的長度大致在50——55cm左右,刀刃的寬度約為2cm左右。從實戰角度上看,在身處狹窄空間的貼身格鬥中,環刀具有一定的優勢。而從生產成本出發,打制這種小短刀自然要比製造全長七八十公分的腰刀節省材料。可戰場是最好的武器實驗場,在壬辰倭亂中,朝鮮軍士兵在近戰格鬥中以短小的環刀,和日本武士進行白刃戰,屢屢敗陣,證明了環刀這種短小精悍的兵器在戰場上並不十分適用。



有一定財力的朝鮮軍中高級將官在實戰中,使用的都是與日本打刀、太刀相類似的雙手戰刀,這類戰刀全長大致在90——120公分,為增大砍殺威力而設計為雙手握持的形制。朝鮮人與日本人都有一個習慣:把刀、劍的名稱混用,上圖的兩口刀就被稱之為「雲劍」。這兩口雙手戰刀有著與日本刀相似的刀條,但刀身的裝具卻有明顯的中國血統。刀柄中段穿有一孔,用於纏綁帶穗的刀繩。有說法認為因為朝鮮人身材較日本人更高,手部較日本人更長更大,是以朝鮮戰刀的刀柄比日本長刀更粗壯,有的朝鮮刀刀柄寬度甚至大於刀條。


▲一柄李氏朝鮮時代的朝鮮刀,可以明顯看出刀柄的寬度要大於其刀刃寬度



▲韓國首爾戰爭博物館收藏的壬辰倭亂時期著名的朝鮮軍將領郭再佑、崔震立使用過的戰刀


與「雲劍」相比,這兩口被稱之為「大刀」的戰刀刀飾裝具更為簡樸。其中郭再佑的戰刀如果沒有刀鞘上用於系掛刀繩的鞘耳,則幾乎與日本打刀別無二致。



上圖是被今天的韓國人奉為國寶的兩口長刀,整刀造型與同時期日本的大太刀可說是異曲同工。這兩口刀的主人可謂是大大的有名———壬辰倭亂期間的朝鮮水師名將李舜臣!這兩口刀是在公元1594年(宣祖27 年)4月,李舜臣指揮閑山島水戰打響的前夕,專門聘請當時朝鮮國有名的刀匠太貴連和李茂生負責鍛造的。



▲影視劇中的李舜臣


這兩口刀每口總長197.5公分(其中刀刃部分長137公分),全重5.3公斤,刀刃血槽塗紅。刀刃上銘刻著"三尺誓天,山河動色,一揮掃蕩,血染山河"。由於李舜臣在他的《亂中日記》里,記載自己武術方面擅長弓術、至於刀法如何則沒有提起,所以有說法認為這兩口刀並非實戰所用,而是李舜臣激勵自己殺敵報國的象徵性武器。



▲類似於明清腰刀的朝鮮刀,此類戰刀全長大約為88—95公分左右,可單手使用利於騎戰,但這種形制的朝鮮刀存世量較之雙手型要稀少的多



說到這,再說回「三精劍」本身。顯然,韓國總統文在寅是在延續朝鮮王朝時代中高級軍官的佩劍傳統,所授予的「三精劍」也是中國寶劍的形制。不過,就沖韓國對於傳統刀劍文化的重視與保護,如果我們不再重視與保護的話,弄不好以後,連中式寶劍都是韓國的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何俊宏,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拿破崙到死都鍾愛著他們!近衛獵騎兵與獵騎兵實戰馬刀鑒賞

TAG:冷兵器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