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治胃炎,記住老中醫這一招,無論何時都管用!這才是精華

治胃炎,記住老中醫這一招,無論何時都管用!這才是精華

本文理論依據:《黃帝內經》

列位看官,今天為你說上一病,這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胃炎、胃潰瘍。

為什麼說這類病常見呢?看官如果有機會一睹大型醫院體檢中心的數據報告就能明白了:眼下,體檢中發現一點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的,實在太多,已經屢見不鮮了。尤其是胃炎這個病,早在幾年前,世界衛生組織就發出警告,中國的胃炎發病率,達到了驚人的百分之三十。

今天,我們就來和您說說這胃炎的調治之法。

閑言少敘吧。先把一張十分經典的臨床驗方說與看官——

柴胡10克,黃芩10克,百合20克,丹參15克,烏葯10克,川楝子10克,鬱金10克,甘草5克。水煎服。

是名方必有出處。此方的擬制者,乃是我國當代著名中醫學家夏度衡教授。夏師1912年生人,湖南省安化縣人,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懸壺鄉里。他歷任湖南省中醫院內科主任、湖南中醫學院內科教研室主任、湖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技術顧問、內科教授,以及中華全國中醫內科學會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務,為中原杏林明宿,在全國有著重要影響。

上方,就是夏老的一張經驗方,被收錄在多部專著中,供後學借鑒研習。

說到這裡,我們得提一句。目前有些看官質疑,這訂閱號為何要寫方葯呢?難道不知道,亂吃藥是有風險的嗎?其實,開方,與介紹方劑,是不同的概念。開方,是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四診合參,辨證施治的結果。介紹方劑,則是將名家的經驗方劑體現給看官,淺析症治之道,揭示普遍規律,在弘揚中醫文化的同時,將有普遍規律性的經驗介紹給看官借鑒。我們要做的,就是後者。

那麼,上方有何奧秘呢?其背後,到底有何精深之處?

在這裡,請看官記住一句話。它是中醫治療脾胃病的心法,也是規律。這就是,治胃,卻不治肝,是不行的。

什麼意思呢?原來這肝和脾胃之間,是緊密不可分割的一對關係。脾主升,胃主降,一升一降,要想順暢,必須依賴肝的條達之性。同樣,肝如果要想疏解有度,肝血充足,離不開脾胃生化氣血的支持。所以說,脾胃和肝之間,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也正因如此,才有了「肝胃不和」、「肝氣橫逆犯胃」、「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等中醫概念和理念。

如果能抓住這一點,解決問題就容易了。譬如上方,就是據此而設立。為了您看著方便,我們再把好方贅述一下:柴胡10克,黃芩10克,百合20克,丹參15克,烏葯10克,川楝子10克,鬱金10克,甘草5克。

這裡面,柴胡疏肝解郁,川楝子涼肝解郁,烏葯順氣散郁,鬱金行氣化瘀。四味葯都有疏解肝鬱之能,而且寒熱搭配適中,川楝子、鬱金性寒,烏藥性偏溫,柴胡性平。如此不溫不寒,疏解肝鬱,構建了治療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很多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接下來再看丹參。丹參能做什麼?能涼血、活血、化瘀,還能生養新血。所以古人說,一味丹參飲,功同四物湯。為什麼用丹參來活血化瘀呢?因為胃病日久,難免入絡,形成血淤。丹參活血,價值就在於此。

然後看黃芩。黃芩能做什麼?能清熱。胃病日久,氣鬱血淤會生熱。

最後再看百合。百合能做什麼?它清潤養陰,是清補之品。胃病日久,正氣虧虛,胃陰耗傷。但偏偏胃氣虛弱,虛不受補。怎麼辦?用百合清補,兼清淤熱。

所以這張驗方,就能達到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清熱滋陰的效果。什麼樣的患者最適合?這就是被診斷為胃炎或者十二指腸潰瘍,伴發疼痛明顯、納差、腹脹、口苦心煩、反酸噯氣、舌苔白而稍膩、脈象沉弦的人。這樣的人應用起來比較合適。

不過,還是那句話,名家驗方,只是經驗的靜態總結,不見得適合所有人,看官如若借鑒應用,要請中醫師辯證指導,隨症加減,以求完全。比如說血淤嚴重的,加一點桃仁;便秘的,加一點火麻仁;氣短神疲的,加一點党參黃芪;反酸明顯的,加一點牡蠣等等。如果能隨症調配,效果更加值得期待。

全文完。不知列位看官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幫你學中醫 的精彩文章:

手腕上有扇「門」,關好你就睡好了!失眠的人應該收藏此文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