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冷知識:我國明朝以前,老百姓棉衣沒有棉花怎麼辦?用紙取暖?

冷知識:我國明朝以前,老百姓棉衣沒有棉花怎麼辦?用紙取暖?

而今科技興旺,生活質量一天天高,保暖防寒的衣物被子,常見新品牌,還有各類真皮毛料名貴牌,但對尋常老百姓生活來說,這事永遠的主角,卻是一種農作物:棉花!

棉花,生活中歷來離不開的朋友,棉衣棉鞋棉布棉襖棉手套,不同年代不同品牌式樣,穿在身上,卻是清一色暖暖的記憶,無數的溫情。別看這朋友不太起眼,試想一下,假使沒有創造棉花,且不說世界會怎樣,我們從小到大那麼多冬天會怎樣過?細思極恐!

不過這個細思極恐的事,放中國古代史上,卻是真實存在過的。雖說中國人種棉花織棉花的歷史也算長久,今天種棉花的程度更全世界數一數二,但棉花,確非中國外鄉原產,真是遠道而來的老朋友。

很多人都曉得,棉花是在明朝時期,才開端大面積種植的,那麼問題來了,沒有棉花的古代,古人靠什麼保暖?

一、深秋種蘆花,裝入被中

在古代,被子是財富的意味,富貴人家的被子不用說,自然蓋得是綾羅綢緞製成的「綿被」、「羅被」、「錦被」,這裡說的「綿被」可不同於棉被,棉字在宋代才呈現,在有棉花之前,「綿被」都是用絲綿製成,絲綿昂貴且少,是富貴人家才用的起的稀罕物。所以,當時普通的貧困群眾冬天用的被子普通為「布衾」,而非「綿被」。

二、唐宋年間,特徵紙被

唐宋年間,由於安定盛世的展開和全國的經濟中心的南移,長江流域的人口大幅度增加,此時的農田開墾不得不聚焦在消費糧食上,桑麻的種植減少,民眾的穿著問題也面臨著嚴峻的應戰。恰恰這時正是中國的造紙業大開展的時期,造紙的原料豐厚,造紙技術也日漸興旺,大家把處理穿著和禦寒問題的目光投向了紙,「紙衣」、「紙被」應運而生。

在當時,以紙做被子是需求特殊的辦法的,做「紙被」需求用榖紙,八張重合就成一床紙被,可別小看了這紙被,當時的紙被和當今的雨衣差不多,可洗,保暖性也強,南宋大詩人陸遊在收到友人贈送的一床紙被之後,曾作詩聊謝,「紙被圍身度雪天,白於狐腋軟於綿」,雖說難免有誇張之語,但也的確反映了紙被在當時的普遍運用和可保暖的特性。

三、動物毛皮

當世界處於冰河時期或當冬季降臨,在麻、絲織物還未呈現之前,鳥獸的羽毛和皮毛會自然的被取來禦寒護體,此時,最早的衣服就呈現了。

可是這時分的獸皮未經人工裁減縫拚,只是原始的獸皮;至以神農氏為代表進入母系氏族社會,進入文化時期,才開端有絲麻衣服和紡織物,這為制形成型服裝發明了條件。

到了後來,有了絲綢、葛、絹等布料,隨之而來的也有毛織物,它主要以羊毛為主,駱駝毛、馬毛、兔毛、氂牛毛等也被運用,而且,款式也漸趨向於華美、豐饒,隨著染色業的興起,顏色也漸鮮艷。

後來在北方,裘皮也是一種過冬的良好服裝。以後,封建貴族用紫貂、熏貂、銀鼠、海龍、白狐、玄狐等寶貴裘皮為冬季服裝,他們既美觀大方又漂亮,還能烘托貴族氣質。平民百姓則選用羊皮過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屌絲煙灰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如來佛祖為何對這個《西遊記》最美女妖關愛有加?

TAG:屌絲煙灰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