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國七/複印般的人生

李國七/複印般的人生

李國七/複印般的人生

有一段日子,每天從客戶辦公室回來,我總是沒有目標地在人群洶湧的街道閑晃。然而,不管走多遠、見到什麼人或事,最後還是自動自發地回返賓館,寫報告或擬定工作計劃,隔天根本不需要鬧鐘的提醒就會自然醒來,重複樣板模式的日程與活動,就是到了應該休息的周末,還是自然而然地順著同樣的步伐邁進。

這種做項目的生活,無論在大城市或者小縣城,不管項目內容或性質如何,項目挑戰是一回事,生活是一回事,完全沒有任何分別。工作,按照時間或日期安排,閱讀資料、調研訪談或進行小組討論、寫方案、跟客戶確認、貫徹思維等,最後以報告作為項目總結。生活,除了工作,就是吃、喝、睡覺以及應酬客戶。生活好像走進一定的流程或規律,已經沒有轉換或改變的空間。

有時候,很想放下規律化的一切,把自己流放,任性地自我放逐一陣子,不過,各種生活的必須與必然,偏偏又讓自己放不下,最後還是回到之前的生活樣板。這個,就像一個朋友說的:「人,一旦走進一定的格式,就很難改變,或者脫離。」

跟某人提起這件事,他非常認同,說:「走進所謂的文明社會,我們已經變成複印機複印出來的、同個格式、內容的生活節奏,就是我們不甘心、希望複印機吐露出來的紙張塗寫不同的字句或圖像,我們過的,還是複印般的人生。」

其實,樣板生活並非近期才開始的。小時候也是一種模板,上學、放學、考試、升學……擔心學業方面好,考慮畢業以後的工作與賺錢機會。等離開學校以後,又進入入職工作,抽空念書考文憑的規律,就怕跟不上社會的步伐,被職場淘汰。此外還努力賺錢、節約、儲蓄,未雨綢繆地為不能賺錢的日子兜底。一輩子就這麼戰戰兢兢地生活著,一點也不敢讓自己行差踏錯。

開始時候,還以為只有自己過這樣樣板生活。在日本、韓國、德國、美國等國家做項目或生活,我發現,在那些所謂高度文明的社會裡,很多人都過跟我一樣的樣板生活。工作日子在職場競爭、鬥智斗勇,沒有工作的周末,忙著應酬客戶或見朋友。結了婚,又多了家庭的職務、義務與責任。這種生活,難道不是一種苟且?有時候我回想,做人,難道除了賺錢與花錢,就沒有其他的生活格式了嗎?

記得在日本做項目的時期,認識幾個比較談得來的日本朋友,我發現他們特別喜歡加班加點工作。加班加點以後,又從來沒有直接回家,除了公司必要的應酬,還精力充沛地邀請我們出去喝酒吃飯。就是不吃飯,至少也到卡拉OK喝酒吃小食品。擔心我不肯去,還慷慨地自掏腰包。那段日子剛買了房子,我的生活主題就是還清房貸,除了可以報銷的消費項目,輕易不肯花錢。為了節約飯錢,甚而自備一個小電飯鍋,在賓館烹煮速食麵過日子,想要補充營養的話,就買些雞蛋與青菜。雖然是人家請客,去的次數多了,總是感覺不好意思,不過,他們就是盛意拳拳,不給我拒絕的餘地。

這些朋友多數是「東漂」,來自東京以外的區域,來東京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謀求更好的機會,希望藉此改變出身。多數租房的他們,在房價高昂的東京,往往租住一個洗手間大小的公寓或房間,特別是單身一族,反正回家不過對著電視,無聊地等待睡眠時間,所以盡量在外頭呼吸新鮮空氣的選擇,我可以充分理解。對那些有了家庭還設法在外面流連的朋友,我免不了產生疑問,不過,就是不敢詢問。

忍了好久,有一次我蠻不好意思地問他們:「每次都那麼晚回家,你的家人(媳婦)不過問嗎?」

他們就像看異星人一樣地愣住看我,好久說不出話來。後來逐步了解國情與民情,我才知道,遲歸代表在公司受重用、任務多、應酬多,家人非常支持並且鼓勵,早回家反而不好,不僅僅是家人,就連鄰居、親戚也會看不過眼,認為這個男人沒有出息。總而言之,就是當時普及的常規社會慨念,也是那個時期他們的生活樣板。

八十年代的韓國,恰巧碰上亞洲四小龍的崛起時代,從小農經濟,全民開始全面投入國家崛起的建設工作,不過,就是這樣,當時韓國普及現象較為大男人主義,男性薪酬遠遠比女性高,男性的工作機會也比女性多,因而,普遍上還是男主外、女主內。娶了媳婦,把媳婦留在家裡做全職家庭主婦,做家務或養孩子,媳婦實在無聊,就搞小食堂或小食檔打發時間,丈夫在外面努力掙錢、把錢拿回家是普遍現象。

這些在外頭掙錢的丈夫,放工以後的主要喜好就是一邊喝酒一邊聊天吹牛,一邊吃韓國人稱作Anjo的下酒小菜。酗酒回家,偶爾會產生比如暴打媳婦的家庭暴力,不過,因為家家如此,家庭暴力也不算什麼社會問題。或許因為文化上的差距與了解國情的問題,在你面前舉止溫柔、談吐高雅的朋友,酗酒以後會發生那種行為,簡直就是人品有問題的現身說法,觀念方面的落差非常大,總覺得非常彆扭與扭曲。

一個韓國歐巴對我說:「你也別大驚小怪,這種現象相當普遍,以八二原則來衡量,十個家庭里有八個都是這樣,而且女人不能老是慣著,有時候要馴服的,否則就會慣出毛病來。這種事,有時候也是情調,絕對不會走火,搞出什麼打傷害或人命關天的事來。」

我個人不是很認同,老是覺得情調不應該通過暴力行為來表達,兩個人在同一個屋檐底下生活一輩子,主要還是溝通而不是暴力,而且,酒品代表人品,喝了酒,連脾氣或行為都不能控制的人,這個人,就算好或可以信賴,肯定也有限。不過,當一個價值變成普及認識或認知,就形成一個樣板或模板,說不通或不能接受的,變成慣例或常規,已經不是對或錯的問題了。那種現象或行為,絕對是他們那個時代的生活樣板,也是社會普及的觀念。

歐美相當追崇男女平等,甚而,可能因為普遍上認為女人比較弱勢,社會與法律方面賦予給女性的的權力相對比較大。離婚涉及贍養費問題,除非男人真的有確實證據證明女人是錯誤方,否則這個擔子就是男性的責任。家庭暴力,就是小小的刮傷,也可以扯上法庭訴訟。開玩笑或調侃,不小心或跨過安全線,往往會轉變成性騷擾事件。總之,男女交往與相處帶來的相關聯問題相當麻煩。

不過,除了這些枝枝節節,普遍上大家過得還是常規的樣板生活。念書、求職、就業,賺錢、結婚、生兒育女、養家,然後,老了退休等死,幾乎沒有沒有太多的差異。

幾年前,網上流行一時的術語是「生活不止眼前苟且,還有詩與遠方」。我當時剛好有點閑暇,跟一個德國朋友聊起這件事。他說:「我不知道其他地方,在德國,大家不能脫離普及社會的模板,比如念書的成績,必須達標,否則以後的工作與職業生涯就飽受考驗,等於一輩子完了。」

擔心我不能領悟,他解釋說:「社會制度相對完善,代表不能稍微行差踏錯,絕對不能犯錯,否則,很難有第二次機會。」

以他的說法,德國已經走進所謂文明社會的成熟期,所有的制度、考核指標等已經有一定的樣板,無論哪個行業,科研也好,藝術也罷,絕對需要一定的認可與認證,也就是無論學習成績、在公司或團體的表現或行為,都必須符合社會標準,否則就走不進主流社會,被排斥在主流社會以外。他還得我介紹一些流落在主流社會以外的朋友。他的那些朋友,生活在城市邊緣,過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相當尷尬而且落魄。

用他的話來形容,生活甚至生命已經變成單行直線的道路,只能按照規定的時速、規律、方向,一路細讀所有的告示牌或指示牌,必須小心翼翼地前進,杜絕犯錯的可能,一旦拐錯或選擇錯誤,就沒有回頭走的機會,只有往前直走,悲喜哀樂自己扛,一直走到人生的終點。

他的話,讓我想起多年以前某一次的紐約做項目,一個閑來無事的周末,找一個相識的司機,準備到周邊游晃的時候,司機突然問我:「您趕不趕時間?不趕的話,我先載一位老太太,我好多年的鄰居,再載您看看紐約。前半段路程不打表,不算您車費。」

多出來的時間,而且是免費到周邊看看,我當然沒有反對。約好的那天,車子比約定的時間晚到整整一個小時,我開始不耐煩要打電話追問了,突然看到車子賓館門前停下來。走出去一看,看到后座已經坐了一位老太太,車裡大包小包的有若搬家。我在考慮應該上車還是拒絕算了的時候,司機與老太太同聲開口,說:「坐後頭吧,擠一擠。」

打開車門坐進去時,老太太自己解釋說:「是搬家。老了,一個人住不方便、不安全,又不想麻煩孩子們,就從家裡搬到養老院。未進養老院之前,想看看周邊,看看以前去過的、生活過的、工作過的地方…」

老太太的語氣相當淡然。那種語氣,讓我想起複印機把紙張吐出來的呆板節奏。那天,我們走過老太太的小學、中學、時常買菜的市場、結婚時候拍婚紗照的花園、老伴停放棺木的殯儀館…每到一個地方,司機把車子停下來,老太太沒有下車,只不過用她淡然的語氣說一下,也不知道給我們介紹,還是在說給自己聽。

抵達養老院,工作人員出來幫忙搬東西了,老太太開口對司機和我說:「謝謝你們的今天。」

日本、韓國、歐美、老太太、朋友、打過交道或者一面之緣的人,我們曾經遇見過。忙碌的時候,我從來沒有去想這些事。最近在西北一座小縣城,每天跟小飯店的老闆打交道,他每天跟我發嘮叨說當地窮,領導都把錢黑去了,慫恿我應該到周邊的農村看看,就知道一堆找不到媳婦的大齡青年,而他的小生意,只足夠吃喝養小家,不知道什麼時候這種日子可以過到頭。窮的標準,對他而言,原來就是找不到媳婦。

聽著聽著,那些過去的際遇、認識或見過的人與去過的城市,浮光掠影般地划過我的腦海。我這輩子,過的是什麼樣的人生呢?我是在更換城市或城鎮,但是,生活的細節,有所改變嗎?我是挺羨慕他的人生,在同一個地方一輩子,娶一個一起長大的伴侶,雙方家庭相互認識,一起掙扎,一起老去。但是,更深層次去想,無論是日本、韓國、歐美、老太太或者小店老闆的人生,除了細節內容方面有所差距,大體上還是吻合某種規律或節奏。他們與我的人生,就是就像複印件複印出來的文件。

我在想,這種複印般的人生,難道只剩下苟且,沒有詩與遠方了嗎?或者,還是有的,在某些令人感動的細節,比如那些雪花飄飛中赴某個人的約會、那些只開花不結果的愛情、比如小孩出生時候充滿喜悅捧在臂彎的時刻……比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月春風 的精彩文章:

TAG:二月春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