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紙幣在明朝就經歷過奔潰?

紙幣在明朝就經歷過奔潰?

現在移動支付普及了,是一個時代進步的體現。而紙幣是人類文明史上重要的工具,最早的紙幣起源於唐代,到宋時基本成型,宋代「交子」的使用傳播至整個蒙古帝國,並於十三世紀由馬可波羅等探險者把紙幣的概念引入歐洲。可以說,中國人是紙幣的鼻祖。

相較於宋、金、元三個發行紙幣的朝代都在王朝末年才發生紙幣崩潰的現象,為什麼明朝紙幣的崩潰發生在王朝經濟穩定國力強盛的時代?

從朱元璋開始發行大明寶鈔,到正統朝崩潰,明朝的紙幣只流通了六十多年。他發行前充分考慮前朝缺點,在即位七年之後謹慎發行紙幣,還下令禁用銅錢,強制民間向政府兌換寶鈔,想要讓通貨完全紙幣化。

結果想不到寶鈔壽命如此之短,從洪武朝到正統朝,寶鈔不斷地貶值。雖然政府一直在努力提升鈔價。但效果相反,最後還是出現惡性通膨的現象,以致於退出市場流通。

明朝的貨幣制度是以寶鈔作為主幣,銅錢作為輔幣,提供給市場流通。問題出在有其它幣種來加入市場流通,結果出現了貨幣之間競爭與替代的現象。那就是各朝各代都無法避開的貴金屬白銀。

由於白銀是一種金屬貨幣,幣值有白銀的商品價格作為基礎,相對穩定。當白銀與寶鈔發生通貨競爭時,白銀的貨幣優勢立即顯現出來。不管作為支付工具、計價單位或價值的寶藏手段,白銀都比寶鈔可靠。

明朝政府錯誤的點就在於:民間可以拿金銀去跟政府換取寶鈔,但政府不用金銀跟人民兌換寶鈔。不兌換紙幣政策讓人民對大明寶鈔的價值心存懷疑,註定它會隨時間走向貶值的命運。

雖然明朝政府一再地以嚴刑峻罰來禁止人民使用白銀於市場交易,可惜政府的禁制收效不大。在利益面前,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鋌而走險使用金屬貨幣。

在應對寶鈔貶值時候,政府還啟用了錯誤的鈔票管理髮行政策:政府想通過不再投入新鈔。加強寶鈔的回收,企圖讓寶鈔升值,反而讓寶鈔的價格貶值的更厲害。

貨幣不是商品,不是物以稀為貴,它像語言一樣,越多人用就越有用,越少人用就越沒用。使用率反映貨幣的流動性,而流動性的大小決定貨幣的價值。

從宣德朝起,明朝政府比前朝更加大力地回收寶鈔,而寶鈔的貶值趨勢更加迅速,讓它加速走向崩潰,最後在正統朝時完全被白銀替代掉。

簡單地說,大明寶鈔發行時就設定是純信用的不兌換紙幣,人民難以接受,貶值的命運無可避免。不兌換紙幣政策和保守退縮的紙幣發行政策市政府發行紙幣失敗的原因。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蘊 的精彩文章: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真實存在嗎?

TAG:龍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