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套路的ofo,尷尬的媒體

套路的ofo,尷尬的媒體

鈦媒體 TMTPost.com

|科技引領新經濟|

看似針鋒相對,火藥味極濃,但其實彼此都是空對空,類似兩個拳師在那裡比手勢。

鈦媒體作者丨魏武揮

一家媒體於昨日(1月12日)發文稱:

1、OFO賬上資金只能撐一個月了,6億左右;

2、OFO拖欠供應商款項25億,虧空押金30億;

3、當下日單量僅1000萬,比去年十月OFO公布的3200萬日單下跌6成。

上述信息,據該媒體說:來自一位接近ofo內部人士。

該媒體為:騰訊科技。

中國有個成語,叫「瓜田李下」。

原話是: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瓜田裡擺弄鞋子,會被人誤以為你在偷瓜,李樹下擺弄帽子會被人誤以為你在偷李。

很多人都知道,ofo與騰訊力挺的摩拜是競爭對手。騰訊挺摩拜到什麼程度呢?微信錢包里有個入口。摩拜的小程序,也被騰訊視為經典案例。

早些時候,馬化騰曾經就ofo和摩拜的話題,和ofo的早期投資人朱嘯虎在朋友圈切磋了幾句,也被很多科技類財經類媒體廣泛報道。

在這樣的情況下,騰訊科技公開發文曝ofo之短——請注意,不是不可以——是需要非常小心的。

信源為所謂「接近ofo內部人士」,是很蒼白的。更何況,這個詞其實很有語病,啥叫接近ofo的但又是內部的人士?

我無意說騰訊科技不該做這樣的文章,而是說,以騰訊科技瓜田李下的位置,要麼別做,要做就要做紮實了。

它的文章里甚至有個明顯的常理漏洞。

時下正是數九寒天,拿時下的日單量,和秋高氣爽的去年10月份日單量做比較,本來就沒啥意思。下跌六成說明什麼呢?

要比,得同期同比。或者,去年大冬天的下跌比例,和今天大冬天的下跌比例,互相比較。所以,騰訊科技得打五十大板。

但ofo的應對,也很糟糕。ofo是這麼對的——大概不知道在什麼群里扔過紅包求轉,朋友圈頗可見到:

1和2相關,1能成立2也就成立,1不成立2就不成立。

3,可以拿來說道說道。

以「ofo被曝訂單較峰值跌六成」為關鍵詞,百度一下,的確有雷同的文章在很多網站中出現。但這不說明什麼問題。一來這種標題的確比較驚悚,二來中國網站轉載成風。這種標題又驚悚的文章,怎麼可能不到處被轉載。

ofo指控有利益集團的驅動,其實這意思就是這是摩拜黑稿,摩拜騰訊投的,所以就這麼黑我們。

這個套路你是不是在太多的新聞發言人那裡能看到?指控沒問題,你得有實錘,有證據。

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公關套路里,就有一種「收了黑錢了,黑稿!」這樣的套路。你仔細去看看,公司被批評了公關大多都是新聞發言人的做派。

就這麼點水平,汗顏不汗顏自己的工資收入啊?講實話,真的,互聯網這些獨角獸經管團隊的工資,可比新聞發言人的收入高。

騰訊科技表示不服。立刻甩回來一個聲明:

比較一下ofo和騰訊科技的聲明,看似針鋒相對,火藥味極濃,但其實彼此都是空對空,類似兩個拳師在那裡比手勢。這叫我這個看客好生鬱悶,別比划了,趕緊操實錘上啊!

我有個做公關的朋友是這麼評價的:我有證據,但我不給你看,你先把證據給我看。有點小孩子吵架的意思不?

騰訊科技應該知道,它如果去寫ofo的負面,是很有些尷尬的。

還是那句話,要麼別寫,要寫就寫紮實了。如果手上真有硬貨,我覺得應該是一擊即中,而不是在這裡搞什麼連續性報道。

真要搞連續性報道也可以,但第一篇就得有實錘。今天這個報道,真心不及格。

ofo呢?新聞發言人套路,懶得給分了。本來我也就是看個熱鬧。微信里說兩句也就算了。但ofo那四點聲明的第四點我就不服了。啥叫推動假新聞發酵的行為啊?我這算不算髮酵啊?還一訴到底,嚇誰啊?(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尷尬的媒體,套路的公關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