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槍】大不列顛的傳說 李-恩菲爾德步槍全攻略!

【槍】大不列顛的傳說 李-恩菲爾德步槍全攻略!

原標題:【槍】大不列顛的傳說 李-恩菲爾德步槍全攻略!



提起李-恩菲爾德步槍,相信在廣大讀者心目中的「槍庫」里都有它的一席之地。本刊近來曾刊登了《李氏步槍未被美軍採用之淵源》、《澳大利亞李-恩菲爾德「叢林步槍」》等文章,從不同角度揭示了該槍的經歷。然而,作為一支百年老槍,該槍有著更為豐富的「閱歷」。


恩菲爾德鎮位於英國倫敦的北郊,英國政府於1804年在那裡建了一家兵工廠——恩菲爾德兵工廠。最初,恩菲爾德兵工廠只是負責組裝布朗-貝絲(Brown Bess)燧發槍,後來逐步發展成設施完善、具有研發能力的輕武器研究與生產廠。雖然英國皇家擁有不只一家輕武器兵工廠,但恩菲爾德兵工廠是其主要的研發中心,在那裡研製的步槍均被冠以恩菲爾德步槍的名稱。


詹姆斯?帕利思?李(James Par_is Lee,1831~1904,參見本刊2007年5月上半月刊《李氏步槍未被美軍採用之淵源》),一個出生於蘇格蘭的武器發明家(後移民美國),他設計的步槍經恩菲爾德兵工廠改進後,幾十年間一直被英軍採用,因而這一系列武器被稱為「李-恩菲爾德步槍」。從布爾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到朝鮮戰爭,李-恩菲爾德系列步槍均是大不列顛及其他英聯邦國家軍隊使用的主流武器。

本文在此展現龐大的李氏步槍家族。


李氏長步槍(Long Lees)


自金屬定裝槍彈出現後,英國軍隊一直使用的是馬蒂尼-亨利單發步槍。 1888年12月,英國正式採用了他們的第一種連發步槍——李-梅特福德彈匣式步槍(Magazine Lee-Metford),簡稱為MLM步槍。在這個名稱中,包含了兩個發明家的名字。其中的「李」自然是指詹姆斯?帕利思?李,他設計的旋轉後拉式槍機和盒形彈匣被李-梅特福德步槍所採用。此後數十年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均是對這個系統的改進,因此李-梅特福德與李-恩菲爾德步槍也常常被統稱為「李氏步槍」。至於「梅特福德」則是指威廉?艾里斯?梅特福德(William Ellis Metford,1824~1899),一個精通機械的英國土木工程師,他發明了0.303英寸口徑的黑火藥全被甲彈及相應的膛線。這是一種稍帶圓角的淺陰線,被稱為「梅特福德膛線」,在黑火藥時代廣泛應用於英制步槍上。由於早期槍彈所用的黑火藥燃燒殘渣比較多,故淺圓陰線的設計可以減少槍膛內的殘留物,類似的設計在黑火藥時代相當流行。


李-梅特福德步槍第一個被正式採用的型號命名為MLM MkI步槍,該槍長度與馬蒂尼-亨利步槍相同,但採用8發單排彈匣供彈,因此極大地提高了射擊速度。英國於1892年又定型了稍作改進的MLM MkI*步槍(註:英國國防部在步槍命名中用加「*」的後綴表示該型號只是在原有型號上稍作改變,且變化不大)。1893年,又定型了MLM MkII步槍,MLM MkII步槍的其中一項變化是改用10發雙排彈匣,此後,10發雙排彈匣一直成為李氏步槍的標準配置。1895年,英國又定型了稍作改進的MLM MkII*步槍。另外,還有一種長1013mm的卡賓槍在1894年被正式定型為李-梅特福德1型騎兵卡賓槍(Lee-Metford Cavalry Car_bine Mark I,簡稱LMC MkI)。


1890年代初期,當0.303英寸步槍彈的發射葯由黑火藥換成無煙發射葯後,該彈就不適合李-梅特福德步槍使用了。因為無煙發射葯的燃燒溫度非常高,對槍管的燒蝕比較嚴重,射彈不多就會把淺陰線損壞,為此這種步槍的膛線被改為5條較深的左旋膛線。這種膛線由恩菲爾德兵工廠的工程師所設計,被稱為恩菲爾德膛線,因而這種步槍也在1895年11月被命名為李-恩菲爾德彈匣式步槍(Magazine Lee-Enfield),簡稱MLE步槍,這是定型的第一個李-恩菲爾德型號,簡稱MLE MkI步槍。1896年定型了李-恩菲爾德的卡賓槍型LEC MkI卡賓槍(Lee- Enfield Cav_al_ry Carbine Mark I)。1899年定型了稍作改進的MLE MkI*步槍和LEC MkI*卡賓槍。


MLE MkI步槍的外觀與MLM MkII步槍相同,全長均為1257mm。當時為了節約成本,有許多李-恩菲爾德步槍是直接將李-梅特福德步槍更換槍管而成的。為了能夠能區分開來,避免裝錯彈藥,採用恩菲爾德膛線的槍管外表都打上了一個「E」字標記。


前文提到,由詹姆斯?帕利思?李設計的李氏彈匣步槍,其彈匣是可拆卸的。但當時設計的目的只是為了便於維護或損壞時更換,步槍在正常使用期間士兵是不通過更換彈匣來裝填的。槍彈的裝填是通過機匣頂部的拋殼口(裝彈口)裝進去的,與同時代的其他固定彈倉的連發步槍相同。英軍的每名李氏步槍射手都會多配發一個彈匣,但只是留作備用,在原有彈匣損壞時進行替換。


在那個年代,還沒有人想到利用可卸式彈匣提高裝填速度,即使是這種「前衛」的可卸式彈匣設計,也只是把彈匣卡筍設計在扳機護圈內,放在這個隱蔽的位置是為了防止誤操作而掉丟彈匣。事實上,當時的軍官們還擔心連發步槍的射速過快,士兵們會在敵人還很遠時就拚命開槍而浪費槍彈,所以那時候許多連發步槍往往都配有一個稱為「彈匣隔斷器」(Magazine Cutoff)的裝置,其實就是一塊用來隔斷彈倉/彈匣的插板。李氏步槍上也有這個裝置,把它從機匣右側插入,這樣就無法從彈匣供彈,士兵每發射完一發槍彈後,必須從身上的彈藥袋中取出另一發來裝填,這樣就可以起到降低射速、節約槍彈的作用。當敵人靠近而戰況激烈時,再把隔斷器抽出,改由彈匣供彈,以提高射速。在經歷了一戰後,彈匣隔斷器被證實不符合實戰的需要,所以到二戰前,許多步槍都取消了這個裝置。


詹姆斯?帕利思?李設計的旋轉後拉式槍機,其後部有兩個與機匣內壁的閉鎖面配合的閉鎖突筍,機頭和抽殼鉤與機體是獨立的,不隨機體迴轉。與前端閉鎖槍機(例如典型的毛瑟步槍)相比,李氏步槍的後端閉鎖方式可以縮短槍機行程。因為前端閉鎖的機匣需在彈膛後(彈底緣後)留出閉鎖用凹槽所需空間,凹槽後還要為安全閉鎖留出空間,再加上彈倉出彈口則要設在這個空間之後,增加了槍機行程;而中後端閉鎖方式則沒有這麼長的槍機行程。因此李氏步槍的裝填速度很快,再加上比同時代的步槍多了一倍容彈量的彈匣,使李氏步槍成為同時代設計中實際射速最快的步槍。


早期的李氏步槍在護木左側的中部有一個帶刻度的轉盤裝置,並在機匣左後部有一個長桿形的摺疊覘孔照門,這是李氏步槍的齊射瞄具(Volley sight,也稱為「排放瞄具」),其作用是向1800~3550m的射程內提供曲射的間接火力。使用時,根據需要把刻度盤上的轉臂設定在指定射程刻度上,並把後面的摺疊照門豎起,通過覘孔與轉臂頭上的一個小粒形準星構成一線來瞄準目標,然後在指揮人員的命令下進行射擊。

這樣的瞄準方式實際上難以命中任何單兵目標,但是當一支大型部隊用這種方式向遠處一隊集群目標(如密集的步兵或騎兵隊形)打排槍時,就能達到一定的效果。在布爾戰爭中有這樣一個實例,一隊英軍士兵在接近一個布爾人的兵營時,在軍官的指揮下對這個未進入視線範圍內的兵營方位打了幾輪齊射,然而他們衝到兵營時,發現這個兵營已經被打得千瘡百孔。但這種間接齊射的方法實際殺傷效果並不太好,更多的是起到壓制和擾亂的作用,而且在機槍和輕型步兵火炮普及後,齊射瞄準具的作用就顯得過時了,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了簡化生產程序,提高生產效率,齊射瞄具首當其衝就被取消了。(待續)


李氏長步槍主要型號

型號

採用時間

MLM Mk I

1888年

MLM Mk I*

1892年

MLM Mk II

1893年

LMC Mk I

1894年

MLM Mk II*

1895年

MLE Mk I

1895年

LEC Mk I

1896年

MLE Mk I*

1899年

LEC Mk I*

1899年


在裝備李氏步槍之前,英軍的制式步槍是馬蒂尼-亨利步槍



MLM MkI*李-梅特福德步槍



MLM MkII李-梅特福德步槍



MLE MkI李-恩菲爾德步槍,與李-梅特福德步槍相比,已經換成雙排彈匣


MLE MkI*李-恩菲爾德步槍,在外觀上準星座的形狀變化比較明顯



LEC MkI李-恩菲爾德步槍




李-梅特福德步槍的兩種彈匣對照:MLM MkI的8發單排彈匣(上)比MLM MkII的10發雙排彈匣(下)稍長



李氏步槍的彈匣可以迅速拆卸,但每支步槍只配一個彈匣,為了防止彈匣丟失,彈匣與槍身之間用一條小鏈條相連


李氏步槍機匣右側的彈匣隔斷器




從俯視角度看,彈匣隔斷器分別在插入狀態(左)與撥出狀態的特寫



齊射瞄具的刻度盤,轉臂頭上向外突出的小圓粒是準星




齊射瞄具的照門處於摺疊狀態(上)和豎起狀態(下)


0.22英寸口徑的李氏步槍訓練槍



1942年的北非戰場上,兩名SAS隊員正潛伏在沙漠上偵察敵情,他們身邊放著的步槍是No.1 MkIII*步槍


SMLE / No.1系列


從MLE到SMLE


布爾戰爭時期(1899~1902),李-恩菲爾德步槍是英軍步兵的主要武器。以往英軍在殖民地戰爭中面對的都是武器裝備落後的對手,而這次英軍步兵們第一次面對裝備同樣先進的敵方 ——布爾人使用的是毛瑟步槍。雖然英軍多次戰鬥失利都歸因於戰略戰術的失敗,但許多英軍士兵認為布爾人的槍和槍法都比英國人的好。就武器而言,許多李-恩菲爾德步槍無法在野外進行歸零校準,而不得不運回英國的兵工廠重新校正瞄具。另外,布爾人的毛瑟步槍是用橋夾裝填的,可一次裝滿彈倉;而李-恩菲爾德步槍的容彈量雖然比毛瑟步槍多了一倍,但裝填時只能一發一發地裝,很浪費時間。


英國人認真吸取了布爾戰爭的經驗教訓,於1903年推出了一種改進型李-恩菲爾德步槍,這種新步槍改進了原有步槍的幾個缺點。改進後的缺口式照門很容易進行歸零校正;在拋殼口上增加了彈夾導槽,用5發橋夾裝填時,壓兩次彈就可裝滿彈匣。除了這些改進外,新步槍還有一項更重要的突破,就是首創了一種「短步槍」的新概念。在當時,世界各國普遍的觀念都是為步兵配髮長步槍,為騎兵、炮兵和其他部隊配發卡賓槍。而英國人卻決定用一種「中間」尺寸來代替多種尺寸步槍,即只採用一種長度介於長步槍與卡賓槍之間的短步槍來同時滿足兩種用途。


其實這種短步槍早在1901年就已經開始試驗和生產,根據布爾戰爭的經驗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改進後,這種短步槍於1903年正式命名為李-恩菲爾德彈匣式短步槍(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通常被簡稱為SMLE步槍。在上期中也許大家都已經注意到,英國兵工部門的命名習慣是從後到前的表達方式,就像他們的日期表達方法一樣,所以這個英文全稱中的「Short」所指的不是彈匣,而是步槍。SMLE步槍的彈匣尺寸與原來MLE步槍彈匣相同,只是步槍長度縮短至1 130mm,因此千萬不能從左到右翻譯為「短彈匣李-恩菲爾德步槍」。


龐大的SMLE家族


恩菲爾德兵工廠在1903年正式開始生產SMLE步槍的第一個型號MkI。1904 年,斯帕克布洛克皇家兵工廠(RSAF Sparkbrook)、伯明翰輕武器公司(Birmingham Small Arms Co.——BSA)和倫敦輕武器公司(London Small Arms Co.——LSA)都開始為英軍生產SMLE MkI步槍。1906年出現了稍作改進的SMLE MkI*步槍,同年恩菲爾德兵工廠、斯帕克布洛克兵工廠、 BSA公司和LSA公司都開始生產該槍。

1903年,英國政府批准把原有的李氏系列長步槍(包括MLM和MLE)改裝成SMLE規格的短步槍,以減少部隊全面換裝新步槍的經費。這些由長步槍轉換過來的短步槍型號被命名為「SMLE轉換型MkII」(SMLE Converted Mark II),或縮寫成ConD II。但這個正式名稱太長,很多時候只是被稱作SMLE MkII步槍。同時,還有很多未更換短槍管的MLE長步槍或LEC卡賓槍僅僅是改裝機匣(增加橋夾導槽),這些型號分別被命名為CLLM(Charger-Loading Lee-Metford)或CLLE(Charger-Loading Lee-Enfield)步槍。


SMLE步槍的研製和服役一直伴隨著一些「理論家」的反對,這些觀念守舊的專家通過理論研究而不是調查實戰經驗認定:步槍還是長的比短的好,SMLE步槍對步兵來說太短,對騎兵來說則太長; 如果一定要替換MLE步槍,寧可被一種毛瑟式的步槍所代替。在這種意見影響下,恩菲爾德兵工廠研製出毛瑟式槍機的P14步槍。但SMLE步槍仍然得到投產和改進,其中以MkIII的產量最多。


SMLE MkIII步槍是在1907年定型的,該型號是對SMLE MkI步槍的進一步改進和簡化。MkIII在恩菲爾德兵工廠、BSA公司和LSA公司同時生產。同一年內,對原有的MkII按照MkIII規格也進行了相應改造,被重新命名為 「SMLE轉換型MkIV」(縮寫成ConD IV),或稱為SMLE MkIV。1909年,印度的伊莎波爾步槍廠(Ishapore Rifle Factory)也開始生產SMLE MkIII步槍,澳大利亞的利特高輕武器廠(Lithgow Small Arms Factory)則在1913年開始生產SMLE MkIII步槍。至於早些年已經交付部隊的SMLE MkI*和MkII步槍則通過對原槍的升級改造來增加MkIII上的幾項改進,並由此先後定型出1908年的SMLE MkI**步槍和1914年的SMLE MkI***步槍。類似的升級改裝在伊莎波爾兵工廠被定型為SMLE Mk I* I.P.和SMLE Mk I** I.P.,其中「I.P.」則為「印度式(India Pattern)」的縮寫。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軍士兵很快就發現SMLE MkIII是一種非常好的步槍,其精確、可靠、火力迅速、操作方便。英國士兵都必須要經過單兵射擊練習和齊射練習,一個訓練有素的士兵可以在一分鐘內瞄準射擊15發,有些英國人的文獻中甚至說一分鐘能打出30發,這樣的實際射速比當時任何手動步槍都要快。當英軍士兵以齊射方式速射時,德國士兵就覺得像被機槍火力壓制一樣,這樣猛烈的火力讓他們畢生難忘。


在一戰中期,英國政府預計戰爭還需要持續很長時間,為此有必要迅速擴充軍隊,當然也需要大量的步槍。但有一個麻煩是——生產速度遠跟不上實際需要。採用毛瑟式槍機的P14步槍的特點之一就是便於大量生產,但在英國已沒有多餘的機器和人力來生產,為此英國陸軍部決定委託尚未參戰的美國生產P14步槍,以補充李氏步槍的空缺,同時為提高國內生產步槍的速度,英國陸軍部在 1916年批准了更為簡化的SMLE MkIII*步槍的定型及生產。


SMLE MkIII*是原有SMLE MkIII的簡化型,簡化的項目主要包括取消齊射瞄具、彈匣隔斷器和照門上的風偏調整螺帽,這些簡化並不會影響步槍的實際性能,但減少了生產工序,提高了生產速度。並非所有的工廠都同時開始生產SMLE MkIII*,BSA公司在1915年就開始試產,而LSA公司直到1918年才開始生產。當一戰在1918年11月結束後,印度的伊莎波爾步槍廠和澳大利亞的利特高工廠都恢復了SMLE MkIII的生產。在英國,LSA公司下屬的兵工廠關閉,但BSA公司繼續生產SMLE MkIII和SMLE MkIII*步槍,除了提供給英軍使用外,還向外軍銷售,而恩菲爾德兵工廠則把工作重點轉移到對原有SMLE步槍的繼續改進上。


1926年,英國兵工部門感到他們的武器命名方式太混亂,有些是用標記,有些是用年號,因而決定採用新命名方式。於是原有的0.303英寸口徑(7.7mm)SMLE步槍統一命名為No.1步槍,而0.22英寸口徑的SMLE訓練槍則被命名為No.2步槍,P14步槍則命名為No.3步槍。


對No.1 MkIII的改進導致英軍採用了新的No.4 MkI步槍,但從1939年至1945年整個二戰期間,No.1步槍仍在大量生產和使用。除了利特高工廠從1939年到1941年中期生產了幾千支No.1 MkIII外,二戰中所有的No.1步槍均是No.1 MkIII*的型式。其中BSA公司生產了超過25萬支 No.1 MkIII*步槍,伊莎波爾廠生產了超過60萬支No.1 MkIII*步槍,利特高工廠生產了超過50萬支No.1 MkIII*步槍。二戰期間,大量的No.1 MkIII*步槍不僅裝備英國及其他英聯邦國家的軍隊,而且還空投到歐洲的納粹佔領區,支援當地的抵抗組織。


No.1步槍在利特高工廠一直生產到1956年左右,而在伊莎波爾步槍廠則生產到1974年左右,這兩家工廠都對原有的步槍作了一些改進,但都只生產No.1 MkIII*步槍。大概在1949年,伊莎波爾步槍廠改用阿拉伯數字作為型號編號, No.1 MkIII*改稱No.1 Mk3*。另外在1960年代中期,伊莎波爾步槍廠研製了No.1步槍的一種7.62×51mm北約標準口徑型,命名為 2A 7.62mm 步槍,後來略作改進稱為 2A1 7.62mm 步槍。在外觀上,這些步槍與0.303口徑原槍的區別在於彈匣的形狀。1970年代的最初幾年時間裡,伊莎波爾步槍廠又重新生產了0.303口徑的No.1 Mk3*步槍。


二戰結束後,大約有500萬支SMLE步槍在世界各地的衝突和戰爭中使用。直到現在,仍然有許多SMLE步槍在民間用於狩獵和打靶,或作為歷史紀念品被珍藏。

辨識SMLE


由於SMLE步槍是由MLE步槍縮短而成,所以整體結構變化不大。SMLE 的槍管由原來的762mm縮短到635mm,護木與槍口端面平齊,並有一個小螺柱凸出於槍口下方,因此從外形上能很容易區分出來。SMLE步槍的瞄具由倒V 形準星和可調整的V形缺口照門組成,均裝在槍管上,準星由護木的槍口箍上延伸的兩片護翼保護。後來為了容易生產,把準星改為柱形,照門改為U形缺口式。最初的SMLE步槍仍然有齊射瞄具,但在1916年以後生產的SMLE步槍都不再安裝齊射瞄具,以便簡化生產工序。保險在機匣的左後側,右手拇指可以很方便地操作。


大多數SMLE步槍的槍托右側都嵌有一小片圓形的黃銅片,上面銘刻有兵團的標記。背帶環有兩個,前背帶環位於前托中部的槍管箍底部,後背帶環位於槍托底部。槍托中空,在鋼製托底板上有活門,可在槍托內存放維護工具。槍口下方凸出的一個小螺柱是用於安裝劍形刺刀的。SMLE 步槍最初配用的是P1903刺刀,但由於SMLE步槍的全槍長較短,有些人認為這樣在拼刺時會處於不利位置,必須增加刺刀長度,因而後來開發了較長的P1907刺刀。一戰中,出於塹壕戰的需要,德國的毛瑟M98步槍和美國的斯普林菲爾德M1903步槍都試用過容量達20至25發的長彈匣,同樣,恩菲爾德兵工廠也曾在1916年向前線的英軍提供了至少160 000個大容量彈匣,這種弧形長彈匣可裝20發0.303英寸槍彈。但現在這種彈匣已經很少見,因而成為收藏家追捧的稀品。(待續)


SMLE/No.1步槍各主要型號

型號

SMLE MkI

SMLE MkI*

SMLE MkII

SMLE MkIII

SMLE MkIV

SMLE MkIII*

採用時間

1903年

1906年

1903年

1907年

1907年

1916年

1926年後的名稱

No.1 MkI

No.1 MkI*

No.1 MkII

No.1 MkIII

No.1 MkIV

No.1 MkIII*

編輯/鄭雙雁



早期和後期的SMLE步槍對照圖。上為MkI步槍,下為MkIII步槍。外形上的不同之處有:托底板、待發尾鐵、槍機護蓋、彈匣底面、準星和照門的護翼、齊射瞄具



SMLE MkI步槍(上)與MkIII步槍(下)俯視對比圖



豎起狀態的齊射瞄具照門



No.1 MkIII*步槍的弧形表尺



No.1 MkIII*步槍的保險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廣泛使用的,產量最大的No.1 MkIII*步槍



0.22英寸口徑的No.2 MkIV步槍



作為英聯邦國家之一,澳大利亞在整個二戰期間也只生產SMLE 步槍,圖為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澳軍士兵



▲二戰中歐洲戰場上的加拿大步兵同時裝備使用No.1步槍和No.4步槍




SMLE步槍最初配備的是P1903刺刀(左下),後改為P1907刺刀,該刺刀(上)成為No.1步槍的標準配備



▲槍托上的圓銅片有軍隊團的標記



SMLE步槍安裝刺刀的方式



安裝在槍口中的鋼絲剪是塹壕戰時代的產物



印度伊莎波爾步槍廠生產的SMLE步槍雖然已經不是制式武器,但至今保留有一些數量用於特殊場合,圖為印度少年軍校的學生正在用SMLE步槍進行瞄準練習



▲在歐洲內陸作戰的英軍部隊手持NO.4步槍



加拿大軍隊雖然也裝備了大量的No.1步槍,但在戰爭後期則改裝備No.4步槍,圖為1943年在義大利作戰的加拿大第48高地師



1944年,一名參與「市場花園」行動的英軍士兵手持No.4步槍作瞄準姿態



在朝鮮戰爭中使用No.4步槍的加拿大軍隊


李-恩菲爾德No.4系列


二戰結束前的No.4


英軍在總結第一次世界大戰經驗時認為,雖然SMLE步槍的性能比P14步槍好,但不便於大量生產,因此需要簡化生產、降低成本;P14步槍的性能雖然不太理想,但其覘孔式瞄具很有效,應該用在SMLE步槍。因而英軍決定對SMLE步槍進行改進。


其實在一戰開始後不久,恩菲爾德兵工廠就已經試驗過在SMLE步槍機匣上安裝覘孔式照門,但並沒有推廣。直到1922年,對原有步槍進行簡化的SMLE MkV試驗步槍才改用覘孔式照門,但在1922~1924年間,恩菲爾德兵工廠只生產了2萬支。


英國兵工管理部門在1926年對所有步槍進行重新命名後,SMLE MkV試驗步槍被命名為No.1 MkV步槍,同一年,又推出改進後的No.1 MkVI步槍。1931年,對No.1 MkVI稍加改進後重新命名為No.4 MkI。雖然此時No.4 MkI已經滿足使用要求,但由於評審時間過長,一直未能投產,直到二戰爆發時,才於1939年11月正式被採用。


為了滿足戰爭需求,英國皇家兵工廠建造了兩家新工廠來生產No.4 MkⅠ步槍:一個設在法扎克雷(Fazakerley,利物浦市郊),另一個設在馬爾特(Maltby,靠近謝菲爾德)。此外,BSA公司在雪莉(Shirley,伯明翰市郊)也建造了一個工廠來生產該槍。這些工廠都在1941年6月才開始生產No.4 MkI步槍。


由於英國遠征軍在敦克爾克撤退時損失了超過30萬支的No.1 MkIII步槍,雖然No.4 MkⅠ步槍比該槍容易生產,但短時間內仍然無法填補這一空白,所以英國政府決定再一次由北美的私營公司承包部分生產合同。這次選中的公司是美國薩維奇輕武器公司(Savage Arms Company)和加拿大輕武器有限公司(Small Arms, Ltd. ——簡稱SAL)。薩維奇公司從1941年7月開始在馬薩諸塞州的史蒂文斯工廠(Stevens Arms Co.)生產該槍,而SAL公司在安大略省長枝海濱(Long Branch)的工廠生產該槍。


為了簡化生產工序、提高生產速度,英國政府於1942年批准了薩維奇公司和 SAL公司對No.4 MkI步槍進行簡化設計,簡化後的步槍被命名為No.4 Mk I*步槍,而這兩家工廠原本已經生產出來的No.4 MkI步槍在1942年也改裝成No.4 MkI*步槍。英國從北美進口的No.4 MkI*步槍超過了100萬支。當時,在英國本土生產的主要是No.4 MkI步槍,而二戰中的印度和澳大利亞的兵工廠則仍在生產No.1 MkIII*步槍。


No.4 MkI*步槍與No.4 MkI步槍基本相同,但簡化了槍機卡筍的設計;立框式表尺被取消,改為L形翻轉式表尺;槍管膛線由原來的5條減少到2 條;此外標準件的生產公差也盡量放寬,以求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儘可能提高生產速度。儘管如此地簡化,No.4 MkI*步槍在戰爭中的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的,而且被收藏家視為珍品。由於薩維奇公司是按照租借法案來生產的,因此其機匣左側打上了「美國財產(U.S. PROPERTY)」的標記。除了供應英國外,還有4萬支在二戰期間按照租借法案運到中國,曾在解放戰爭中使用。


薩維奇公司於1944年6月停止生產No.4 MkI*步槍,總產量剛超過100萬支。SAL公司的長枝海濱工廠於1945年停止生產,隨後被加拿大兵工廠有限公司(Canadian Arsenals Ltd.——簡稱CAL)屬下的輕武器分部(Small Arms Division)收購,於1949~1955年期間重新投產,總產量(1941~1955)超過90萬支。


1944年,長枝海濱工廠研製了一種0.22英寸口徑的No.4步槍作為訓練用,定型號為C No.7 0.22 MkI步槍。其外形與No.4步槍相同,只是照門不同。後來英國也在1948年研製了一種0.22英寸口徑的訓練槍——No.7 MkI步槍,外形也和No.4步槍完全相同。另外還有一種0.22英寸口徑的比賽型——0.22 No.8 MkI步槍。這種步槍採用帶手槍式握把的槍托,前托縮短,並採用重型槍管,設有準星護罩。


由於No.4步槍的投產時間太晚,雖然產量逐步增加,但直到1942年底前,英軍一線部隊仍然以No.1 MkI*步槍作為主要裝備,只有極少數精銳部隊才能裝備新的No.4步槍,No.1步槍在二戰中仍廣泛使用,許多軍隊在北非和義大利都是使用 No.1步槍,尤其是英聯邦國家的軍隊。諾曼底登陸後,英軍在歐洲西北部的戰場上,包括在法國、荷蘭、比利時和德國的戰鬥中才廣泛使用No.4步槍。


1942年2月,英國定型了一種No.4步槍的狙擊型——No.4 MkI(T)步槍,「T」是telescopic sight(瞄準鏡)的英文縮寫。該槍是在通過精度測試挑選出來的量產型No.4 MkI步槍上安裝貼腮板和瞄準鏡而成,其配用的No.32瞄準鏡原本是為布侖輕機槍設計的,放大倍率為3倍,瞄準鏡座安裝在機匣左側,不妨礙機械瞄具的使用。槍托上加裝有木製貼腮板,使瞄準射擊時更舒適。瞄準鏡不使用時裝在一個專用的袋子中。在英國,這些狙擊步槍由恩菲爾德兵工廠和荷蘭-荷蘭公司負責改造,共生產了25000~30000支。除此之外,1944年後期長枝海濱工廠也把數千支No.4 MkI*步槍加上瞄準鏡改裝成類似的狙擊步槍,因而命名為No.4 MkI*(T)步槍,配用的瞄準鏡為加拿大生產的C No.67或美國萊門?阿拉斯加公司(Lyman Alaskan)的瞄準鏡。



採用毛瑟式槍機的P14步槍



李-恩菲爾德No.4 MkI步槍



上面兩支是No.4 MkI步槍,最下面的是No.4 Mk2步槍



No.1步槍(上)與No.4步槍的槍口對比



No.4 MkI步槍的槍機




No.4 MkI步槍機匣左、右視圖


二戰後的No.4


戰後,恩菲爾德兵工廠在1947年改進了No.4步槍的扳機設計,新的扳機用銷子固定在機匣而不是扳機護圈上,這樣可以消除扣扳機力過大時導致的槍托變形,另外改用淺色山毛櫸作為槍托材料。這種新步槍在1949年3月被採用,此時英國兵工部門也改變了型號命名方式,原本的羅馬數字改為阿拉伯數字,於是新槍被命名為No.4 Mk2步槍。法扎克雷兵工廠於1949年7月開始生產No.4 Mk2步槍,一直持續到1955年,它是惟一生產該槍的廠家。由於步槍需求量很大,因此No.4 Mk2步槍的產量也不少,並在朝鮮戰爭中為英軍部隊大量採用。No.4 Mk2步槍實際上是No.4系列步槍中性能最優秀的,其生產、裝配和處理都比二戰期間生產的槍型要好。


除了新生產的No.4 Mk2步槍外,英軍還決定把早期生產的步槍改裝成新槍的規格,因此原來的No.4 MkI被重新改裝並命名為No.4 MkI/2步槍,而原來的No.4 MkI*則被重新改裝並命名為No.4 MkI/3步槍。對舊步槍的改裝工作都在法扎克雷兵工廠進行。


BSA公司在1940年代末期停產,並在1950年代中期把生產機器賣給巴基斯坦兵工廠(Pakistan Ordnance Factory——簡稱POF)。POF除了生產自己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外,還翻新了大量的 No.4 MkI和No.4 Mk2步槍。


1950年代後期,英國皇家海軍與帕克-黑爾公司簽訂合同,將 3000支No.4 Mk2步槍轉換成0.22英寸口徑的訓練槍,這種步槍被定型為0.22 R.F.No.9 Mk1,其外形與後期的No.4 Mk2步槍相同,也採用淺色山毛櫸槍托。


在二戰後推出的一系列No.4步槍中,除了有0.303英寸口徑的型號外,還曾經研製過7.62mm口徑型。


評說No.4


No.4步槍基本上是在No.1步槍基礎上進行改進設計的,仍然採用傳統李氏步槍的系統,但主要部件由原來的60多個減少到不足50個,又改用了比較厚的重型槍管,機匣和槍機也更結實、牢固,因此質量稍有增大。No.4步槍比 No.1步槍更容易生產,但卻要稍增加一點成本(這一點顯然與設計初衷有悖)。


另外,No.4步槍採用了英國的新螺絲標準,幾乎全部不能與No.1步槍上的螺紋通用。槍托形狀稍有改變,特別是前托的延伸位置比較短,不像No.1步槍那樣與槍口端面平齊,因此在外形上可以很容易地區別出來。刺刀的形式也改變了,有兩種:一種是劍形;另一種是四稜錐形。刺刀套在槍口上,並不妨礙射擊,但不能像No.1步槍的劍形刺刀那樣單獨作匕首使用。


No.4步槍採用類似No.3步槍的可微調的覘孔式照門,這種照門不僅更適合精確射擊,而且由於明視距離比較近,所以照門位置從原來的槍管尾部挪到機匣尾端,這樣也使得瞄準基線變長,進一步提高了射擊精度。


No.4 MkI的表尺放倒時為一般戰鬥距離,射程裝定274m,覘孔直徑較大,便於快速瞄準或昏暗條件下瞄準;立框式表尺豎起來時用於不同距離上的精確瞄準,包括遠距離和近距離,而且此時的覘孔直徑也較小,適合精確瞄準。戰爭後期生產的簡化版No.4 MkI*雖然取消了立框式表尺,但仍採用一大一小兩種直徑覘孔的L形表尺,大覘孔適用於274m以內射程,小覘孔適用於548m以內射程。比起只有一個小覘孔的美國M1伽蘭德步槍或缺口式照門的德國毛瑟98k步槍,英國人的設計使得No.4步槍遠近皆宜。另外No.4步槍的射擊精度較高,與同時代的非自動步槍相比,兼有容彈量大、射速高的優點,因此No.4步槍可以說是二戰中最好用的非自動步槍,但和M1伽蘭德步槍這樣的半自動步槍相比,就難免顯得落後了。(待續)


No.4步槍主要型號

0.303英寸口徑型

No.4 MkI

No.4 MkI*

No.4 MkI(T)

No.4 Mk2

No.4 MkI/2

No.4 MkI/3

採用時間

1939年

1942年

1942年

1949年

1949年

1949年

7.62mm口徑型

L8A2

L8A3

L8A1

L8A4

L8A5



No.4 MkI步槍的兩種刺刀(左圖)——四棱形與劍形



裝上刺刀的No.4 MkI步槍,刺刀外套上了刀鞘




No.4 MkI的表尺在放倒時和豎起來時的狀態



No.4 MkI (T)狙擊步槍



No.32瞄準鏡原是為布侖輕機槍設計的



槍托上增加的貼腮板



瞄準鏡攜行袋



朝鮮戰場上的加拿大狙擊手也在使用No.4 MkI*(T)狙擊步槍,配用的瞄準鏡是C No.67瞄準鏡



李-恩菲爾德No.5系列


二戰期間,根據東南亞戰場上的反映,No.4步槍顯得過長過重,不太適合叢林戰。因此恩菲爾德兵工廠在1943年開始研製一種較短較輕的No.4縮短型,經過試驗後於1944年正式定型為No.5 MkI步槍,通常俗稱為「叢林卡賓槍」(Jungle Carbine)。1944年底,No.5步槍開始在皇家兵工廠下屬的法扎克雷工廠和BSA公司下屬的雪莉工廠生產。該槍主要用於在東南亞叢林里與日軍的戰鬥,二戰結束後也被英軍用於與巴勒斯坦和馬來亞的衝突。


No.5 MkI比No.4 MkI縮短了127mm,雖然較短較輕,但發射0.303英寸步槍彈時會產生過大的後坐力和過多的槍口焰,為此專門在槍口安裝了一個喇叭形消焰器,在槍托上安裝了一個橡膠緩衝墊。不過即使如此,No.5卡賓槍的後坐力仍然顯得過大,據說由於後坐力過大,射擊時的震動還會使瞄具的歸零發生變化,往往今天調好了瞄具,明天再打時彈著點就會出現在不同的位置。另外,No.5卡賓槍把槍托底部的背帶環改在側面,而且由於槍口處安裝了消焰器,不能安裝No.1或No.4步槍的刺刀,為此生產了No.5卡賓槍專用劍形刺刀。因其缺陷,槍很短命,在1947年就停產了。


二戰末期,澳大利亞利特高兵工廠也以No.1 MkIII*步槍為基礎試製了與No.5外形相似的縮短型(詳見本刊2007年第7期下半月版《澳大利亞李-恩菲爾德「叢林步槍」》一文,兩槍均稱「No.5」,但非同一種槍)。




李-恩菲爾德No.5 MkI叢林卡賓槍



No.5卡賓槍的槍口消焰器


戰後發展


1960年代後期,當北約組織確定了標準步槍彈後,英國人嘗試把不同型號的No.4步槍轉換成7.62×51mm北約標準口徑。原No.4 Mk2步槍改變口徑後被命名為L8A1步槍,而其他改變口徑後的No.4槍型的新名稱是從L8A2到 L8A5。更改口徑的具體變化包括更換新槍管和新抽殼鉤,並改用尺寸和外形有所不同的新彈匣。在外觀上,L8系列步槍與No.4步槍較容易識別的特徵是彈匣的外觀。


不過改變口徑後的李-恩菲爾德步槍被證明射擊精度不佳,英國兵工部門想盡了許多方法,如採用固定槍管或浮置式槍管,亦或試驗不同彈頭質量的彈藥,可就是打不準——比原來的0.303英寸口徑的型號差很遠。但後來發現在配上重型槍管和短槍托後,卻能在遠距離甚至超過914m(1000 碼)的距離上射出很高的精度,於是最終誕生了恩菲爾德「特使」比賽步槍和L42A1狙擊步槍。至於L8系列步槍本身卻極短命,因為手動步槍畢竟已經過時,而英國最後也選擇了半自動的L1A1 SLR步槍,所以只有少量的No.4步槍在早期被轉換成L8系列步槍,剩下的大量No.4步槍與其他型號的0.303李氏步槍一起銷往世界各地。倒是L42A1狙擊步槍一直使用到1980 年代,因此該槍又被稱為「最後的恩菲爾德步槍」。


1970年代中期,一種由No.4步槍轉換成的訓練步槍獲得採用,被定型為 L59A1,改裝工作主要是將一個鐵塞子焊進後膛內,使之不能發射。L59A1步槍由No.4 MkI、MkI*和Mk2轉換而成。



1960年代,在馬來亞叢林里與馬共游擊隊周旋的SAS裝備使用了No.5卡賓槍


L42A1狙擊步槍被稱為「最後的恩菲爾德步槍」


澳大利亞的一種非正式的改裝槍No.4 Mk10,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口徑改為蘇聯的7.62×39mm,而且還可以直接使用AK47的彈匣,此槍很罕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輕武器小講堂 的精彩文章:

波蘭5.56mm 北約口徑武器系統

TAG:輕武器小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