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日本人也喜歡楊玉環
GIF
發現生活
/
美麗閱讀
感悟 ? 生活 ?人文? 藝術
文 失聯的外星妞
如果我們身在日本,會發現楊貴妃在日本的地位幾乎沒有第二個中國女人能比擬:
日本山口縣有楊貴妃墓,每年十月還有「楊貴妃祭」
(楊貴妃墓)
還有楊貴妃故里,楊貴妃祠堂等。
(日本楊貴妃故里)
說起楊貴妃,可以形容她的簡直太多啦,「閉月羞花」中的「羞花」是她,「雲想衣裳花想容」是她,「回眸一笑百媚生」還是她。
楊貴妃無疑是美的,可卻極少有演員能演繹出她的絕色。從最新的張榕容到以往的殷桃,范冰冰,向海嵐等,除了大多數90後不知道的林兵芳,幾乎還沒有出現過一個公眾滿意度較高的楊貴妃。
倒也不是她們演的不好或是不夠美,而是無論誰來演都很難演好。
(好評度較高的林兵芳版楊貴妃)
最美的從來都只存在想像之中。如果讓心中的「最美」和自己沒有了距離,活生生地把你所幻想的極美貼到眼前,極美也不再是極美了。一個絕美的人或物,一旦帶入了現實,那份空靈而又輕盈的朦朧美便不復存在。
在我們心中,她只是個美女,而在日本人心中,楊玉環則是神一般的存在。
而這份對美人的最高敬意為何獨獨出現在日本呢?
我們都知道唐朝是個所向披靡的時代,當時日本是我們的附屬國,也是受我們影響最深的國度。而就詩文方面,白居易絕對是當時的全民偶像。比如當時的嵯峨天王就是白居易的頭號粉絲,帶領著他的國民們集體崇拜偶像。白詩對日本的影響到現在都還未消退,詩里那種平靜中略帶傷感的美可以在現如今的很多日本作家的文中感受到。白詩用詞簡單,崇尚學習漢語的日本人讀白居易詩也最易,加之那份日本人偏愛的哀傷之美,所以在他們心中,李杜神馬都是浮雲,白居易才是老大。而說起白居易,不得不提《長恨歌》,那首描寫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故事的《長恨歌》。在大唐,白居易之於日本人,就像87年春晚上的費翔之於當時的人們。《長恨歌》在日本也不亞於費翔的那首《冬天裡的一把火》。就這樣,白居易成了日本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的偶像。
(白居易)
日本平安時代(就紫式部而言大約北宋中前期)女作家紫式部所寫的《源氏物語》就是基於白居易《長恨歌》中的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愛情所作,並且小說中多處引用《長恨歌》中詩句。而《源氏物語》是個什麼地位呢,就跟《紅樓夢》在中國差不多。有中國人不知道《紅樓夢》寫了啥嗎?同理,日本人通過《源氏物語》以及《長恨歌》,早已沉迷在了楊李的愛情之中了。
《源氏物語》
可他們之間有愛情嗎?
白居易寫「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袁枚寫「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或許有,但在江山社稷面前,這愛情不值一提。
帝王家族中無論男女,都不能夠有小情小愛,有的只是對所有感情的無關痛癢。
在唐玄宗日復一日的醉生夢死中,曾也是一流舞者的安祿山悄悄起兵,直至唐玄宗不得不攜貴妃逃跑。險些亡國的是他,而被三軍將士要求處死的卻是她。
縱她芙蓉如面柳如眉,亦沒能逃脫成為政治鬥爭犧牲品的結局。
《長恨歌》所描繪的終究是假的,作為「舶來品」到了日本,反倒令日本人信以為真,如痴如醉。隨之衍生出了一系列關於楊貴妃的傳奇。我想他們之中一定有人清楚楊貴妃正真的結局吧,只是《長恨歌》中的她實在太美好,她的愛情太動人。他們不願相信貴妃死在了馬嵬坡,不願相信愛她的人對此無動於衷。於是他們寧願相信她東渡日本,從此在日本平安喜樂直至終老。
可楊貴妃確實死在了馬嵬坡,死了就是死了,沒有去日本。她不能復活,也不存在僥倖。
說起來,貴妃到底是命途多舛,從第一任丈夫李瑁,到第二任丈夫李隆基,或許從未有人考慮過她的感受。而身處後宮,也只是像一隻被關在鑲滿珠寶的籠子中的金絲雀,美妙的歌喉和絢麗的羽毛不過是讓這隻金絲雀變的更可人。雖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可誰知這「寵」有幾分真,「愛」有多少深。
— End —
用緩慢的節奏道出生活的真諦,
讓與美麗結緣的你有枝可依。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