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讓中國領先美國46年,這個救過千百萬生命的女人,再創奇蹟卻鮮為人知
新年伊始,朋友圈就被各大娛樂明星刷屏了。
就在這些花邊新聞霸佔熱搜榜的時候,
有這樣一條新聞被冷落在角落裡: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團隊又有突破性表現——
雙氫青蒿素對紅斑狼瘡有獨特效果。
根據現有臨床試驗,
青蒿素對盤狀紅斑狼瘡有效率超90%、
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有效率超80%。
提起屠呦呦,人們並不陌生,
她因為發現青蒿素而挽救了全球千百萬人的生命,
成為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同時也是首位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圖片來源:網路)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在聲名鵲起之前,
屠呦呦是北京東四衚衕里一個如同「掃地僧」般的存在。
「低調行事」,
這是街坊鄰居和周圍朋友對她的評價,
也是她慣行一生的準則。
1930年隆冬,
屠呦呦出生於浙江寧波一個書香門第,
父親是銀行職員,
母親是當地的名門望族。
她是家裡唯一一個女兒,
父親得女,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脫口而出:「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隨即便拍手叫道:不如就叫她呦呦吧!
屠呦呦就這樣與青蒿結下了不解之緣。
(年幼的屠呦呦與母親)
屠呦呦的少年時代,
在父母的保護下過得還算安穩。
她的小學初中都在私立學校度過,
在老師和同學眼裡,
屠呦呦是個腳踏實地的學生,
自己想做的事情,
想學習的東西都會盡百分之百的努力。
只是這樣平靜的日子,
在屠呦呦16歲那年中斷了。
那一年她患上了肺結核,
不得已中斷了2年的學業,
經過長時間的調理才康復。
也是這次患病的經歷讓她重新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
那時候學醫的種子就在她心裡萌芽。
(少年時代的屠呦呦)
在考入北京大學之後,
屠呦呦義無反顧的選擇了醫藥學。
要知道當時的醫藥學是一個相當冷門的學科,
可她不在乎外界的眼光,
這條路是自己選的,
那自己就會堅定的走下去。
大學四年,屠呦呦成績很優異,
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
(屠呦呦在北大讀書時)
時間到了美越戰爭的階段,
瘧疾在雙方主戰場上全面爆發,
據不完全統計當年因為瘧疾而死亡的士兵,
是因戰爭而死的5倍!
而原有的藥物產生了抗藥性,
這樣尋找新的抗瘧藥物就成為了雙方的「當務之急」。
(這裡科普一下,
瘧疾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最大的殺手之一,
主要通過蚊蟲傳播,
僅非洲每年就有100多萬人死於瘧疾。)
隨後越南來尋求我國的幫助,
由於我國當時也深受瘧疾的困擾,
於是國家成立了專門的研究組,
研究抗瘧新葯。
39歲的屠呦呦臨危受命,
成為「抗瘧中草藥研究組」組長。
就當時而言,時間就是生命。
美國為了最先研究出抗瘧新葯,
花費巨資,動用了最先進的設備,
成立大型的專家組,
短短時間內就找到了20多萬種可能性藥物,
可最後都沒能成功。
「他們都不行,
我們的設備還沒有人家先進,
我們能行嗎?」
當時不少人發出這樣的疑惑。
臨危受命,壓力自然是有的,
但是在屠呦呦看來,
沒有能不能的問題,
只有肯不肯、能不能堅持的問題。
於是她一頭扎進新葯的研究工作。
她先是花了3個月的時間,
走訪了無數老中醫,
日夜不休的篩選了640多個藥方,
挨個研究抗瘧性。
可轉眼2年時間過去了,都沒有太大的進展。
就在研究難以進行下去的時候,
她發現從青蒿中提取藥物治療瘧疾,藥效很好,
於是趁熱打鐵,繼續做實驗,誰知越做藥效越低,
屠呦呦整個人都進入了低迷的狀態。
「是哪裡出錯了嗎?」
那段時間她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
她開始查閱大量的古醫書,從中尋找根源。
這時候一本叫做《肘後備急方》的東晉醫書,
給了她大量的靈感。
2年多時間,380多次實驗,
屠呦呦終於從青蒿中提取出了有效藥物,
只要在動物實驗中沒有不良反應,基本就成功了。
但是令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
在隨後的動物實驗中,
個別動物出現了不良的反應,
於是大家開始對青蒿素到底適不適合人類產生了分歧。
難道就這樣放棄嗎?當然不!
一次不行研究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
為了消除大家的疑惑,
屠呦呦乾脆親自上陣,
第一個進行人體試驗。
這其中的風險可想而知,
但此情此景下,時間就是生命,
為了爭取到寶貴的時間,
挽救更多生命,她管不了那麼多了。
還好,最後的結果是青蒿素完全適合人類對抗瘧疾,
這一項發現,最終拯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從青蒿素的發現到獲得諾貝爾獎,
從獲得諾貝爾獎到如今的2年多時間,
屠呦呦從來沒有停下過研究的腳步。
即使她早就到了退休的年紀,
即使她中間身體不好住院療養了一段時間,
對於她來說,生命不止研究不前。
她曾經說過:
「咱不是為了得獎而得獎,
問題是為實際地拿出一些東西。」
當年因為條件有限,
只發現了青蒿素的抗瘧性,
屠呦呦一直覺得很可惜。
為了彌補這個「遺憾」,
為了發現更多青蒿素的用處,
她放棄了頤養天年的安穩生活,
依舊帶領著團隊奮鬥在第一線。
也就有了「雙氫青蒿素對紅斑狼瘡有獨特效果」,
這個送給全人類的新年禮物。
如果這項研究成功了,
那無疑將是人類醫學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將拯救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卻低調到不行。
至今為止,她依然住在一間面積不大、
陳設簡單的老房子里。
對她來說,整個房子里最寶貴的東西,
是一個爛了一邊的地球模型。
那是當時獲得諾貝爾獎之後,組委會給她的小禮物。
爛了的部分代表著消滅瘧疾的地方,
爛的地方越多,意味著消滅的瘧疾越多。
每次拿起這個地球模型,
屠呦呦的眼睛裡都會閃著別樣的光芒。
聲名鵲起之後,
無數媒體想要採訪她,都被她謝絕了。
有一次一個記者登門拜訪,被她鄰居看到了,
直接對她說:老太太挺忙的,誰也不見。
還有一次是當年獲得諾貝爾獎之後,
所有記者都堵在機場的vip出口等她。
在他們看來,作為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怎麼也該走vip吧,只是讓他們失望了,
屠呦呦走的是普通通道。
而獲得諾貝爾獎的300多萬獎金,
也基本被她捐了出去。
用來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科研工作中。
屠呦呦對年輕工作者的重視,
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曾經有一個在中醫領域頗有影響力的獎項推薦了她,
結果她直接說:我都這麼大年紀了推薦我幹什麼,
把機會讓給年輕人吧!
朋友曾經這樣評價過她:
「對於名利屠老師真的是非常淡泊,
只要自己的研究得到認可,她就很滿足。
對於國際獎項,她更看重的是『為國爭光』。」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通訊設備的快捷便利,
讓人們時刻可以洞悉娛樂圈的風向,
卻把最該關注的人和事遺落在角落裡。
可一個真正偉大的人,
從來不會在乎這些。
因為他們從來不會以名利為目的,
他們不會弄點新聞去搏眼球,
更不會去炒作自己,
而是低頭專註自己的事情。
即使默默無聞又怎樣!
即使不能名垂青史又怎樣!
誠如那首《生與死》的小詩里寫道的:
我不和人爭鬥,
因為沒有人值得我爭鬥。
我愛自然,其次是藝術;
我在生命的火前,
溫暖我的雙手;
一旦生命的火消沉,
我願悄然長逝。
如今已經87歲的屠呦呦,
不知道還能在青蒿素事業上奮鬥多久,
但我們知道,只要條件允許,
她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這,才是朋友圈真正的明星。
來源:視覺志


※山東迎來今冬最冷的一天!濟南-12℃,威海已成「雪窩子」!
TAG:青春山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