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兒發燒處理的幾個誤區

小兒發燒處理的幾個誤區

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為什麼發燒?而不是先急著退燒。

有可能是外邪(就是中醫講風、寒、暑、濕、熱、燥,西醫講的病毒、細菌),也有可能是內部的食積,或者某些病理產物堵塞造成的。

所以,媽媽首先要做的是觀察孩子的癥狀,比如:怕冷還是怕熱,有汗無汗,口渴不渴,小便黃不黃,大便大的出么?肚子疼不疼?諸如此類。

如果小孩喉嚨疼出汗口渴,先不要用西藥或生薑發汗因為這些癥狀有可能是溫病,也就是我們說的熱傷風,如果是溫病忌發汗。

如果小孩高燒中出過一次汗了,即使燒未退,切記不可反覆發汗。汗是人體的津液之一,反覆發汗會傷及津液,時間久了,就會引起驚厥,也就是我們常常遇到的高燒不退,孩子抽筋,這個就說明內臟干燒,里熱未退,如果再發汗就會有生命危險。所以,《傷寒論》中的發汗方劑都會配以大棗党參保護人體津液,要元氣津液不傷。

而退燒的方法絕不止發汗一種,如果里熱過重,這時候,光發汗解表根本是沒有用,反而有性命之憂。倘若真有里熱,中醫有味葯非常適合清里熱——生石膏,它不僅可以退身體所有里熱,而且還有消炎殺菌作用,對於溫病疫症都非常有效。而且,要知道感冒是一種病毒能量場,單純的退燒藥和捂汗並不能破壞這種能量場,但中藥可以,早在漢代,醫聖張仲景寫下的這部《傷寒雜病論》就將感冒細分到五十幾種,並一一寫明對證方劑。這是中醫的高明之處。

大家都認為,發燒一定要多喝水。

但其實很多時候,水不能轉變為人體所需的津液,反而白白增加腎臟負擔。如果是孩子表現出不想喝水,則代表孩子身體無法轉化水了。這個時候的發燒,可以選擇能夠補充津液的小米湯,因為光有水不夠,還需要有東西助力,作為五穀裡面最有營養的小米,小米又稱為粟米,《神農本草經》中這樣評價:「味咸微寒。 主養腎氣,去胃脾中熱,益氣。陳者,味苦,主胃熱,消渴,利小便。」小米這種植物,吸收土地養分的能力是最強的,養過小米的土地第二年都種不出其他作物,可見其能量之強。因此,古代人就認為五穀中,小米湯就是最適合補充人體的元氣與津液的。

另外也可以用淡的糖鹽水來補液。

西醫的理論是人體需要維生素和蛋白質來維持抵抗力,其實,以現在的科學發展水平,簡單的把人體用化學成分來分析顯然是南轅北轍的。人體存活完全不是靠這些素那些酸來維持的,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小宇宙,一個能量場,絕不能簡單的用化學方法來理解。

因此,發燒時,人體最需要的不是維生素和蛋白質,而是需要保元氣,補充津液。水果屬於生冷的食物,人體內部溫度40度左右,低於這個溫度都需要耗我們自身的陽氣來暖它,而此時,身體的陽氣正用於對抗病邪,如果再用來消化生冷的水果,不僅起不到幫助恢復的目的,反而徒耗陽氣,削弱了人體的抵抗力。不食葷菜的道理差不多,因為肉食難消化,必然要動用更多的身體陽氣去幫助消化,使身體恢復更慢。

發燒的情況有寒有熱,也有寒熱混雜,寒涼藥物和抗生素退燒也許速度很快,但沒有辨證之前,如過是寒證,則會傷了正氣,加上輸液的冰涼液體輸入體內,身體的水飲增多,人即便是退燒後,也難免會繼續有很多不舒服的問題。

倒不是說永遠不能用抗生素,寒涼葯。只是,假如孩子如都是寒證,反覆經過幾次抗生素和寒涼葯的洗禮,一般體質都會變差。感冒的變成了鼻炎,咳嗽的變成了過敏性咳嗽,能吃飯的不吃飯了,或者就是吃了不長肉,這個在臨床上屢見不鮮。

還有一個是冰冰帖。如果是受寒感冒發燒,本來就有寒邪,再貼的話,估計孩子貼了會難受,不但寒氣出不來,還會加重病情。

所以還是那句話,要先辨證。或者說,要先學習辨證。

但並不是說發燒就可以不用處理了,當處理時還是要處理。

中醫的辨證,即通過病人的癥狀如:惡寒或惡熱、有汗無汗、大小便情況、有無咳嗽鼻涕、咽喉紅腫否、胸腹是否脹滿,並配合舌象、脈診,來辨別疾病的陰陽表裡,冷熱虛實。這些癥狀大部分可以通過仔細詢問,和舌象來判斷。在中醫辨證中,最重要的一定要分清病的寒熱,因為寒證熱證如果辨錯了,用藥就背道而馳了。

因此,家長們一定要改掉亂用藥的習慣,在沒有辨清寒熱的情況下,排除非急重症的發燒,手腳不涼,精神尚可,也可以在家觀察,也會自愈。

文 | 匿名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略有增加內容

請作者儘快聯絡我們

編輯 |郭莎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羊爸爸 的精彩文章:

TAG:羊爸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