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容齋茶話 詩意中藥 名稱背後有哪些動人的故事?

容齋茶話 詩意中藥 名稱背後有哪些動人的故事?

容齋 發現美好 收藏精彩

詩意 中藥

蘇葉、青黛、沉香、紫萱,

迎春、半夏、剪秋、忍冬、……,

這些好聽的名字竟然是中藥名!念起來似口齒生香,可以入詩,可以入詞。

有沒有哪一味中藥的名字,讓你鍾情?

古代醫家有文彩,文士亦多通醫道。藥名之中暗藏著詩意與故事,時光流轉的藥材香氣,最是纏綿動人。

辛棄疾《定風波》

山路風來草木香,雨餘涼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堤防風月費篇章。孤負尋常山簡醉,獨自,故應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誰伴?只甘松竹共凄涼。

其中用到的中藥名就有木香、禹餘糧、石膏、防風、常山、梔子、海藻、甘松。

《靜夜思》

雲母屏開,珍珠簾閉,防風吹散沉香。離情抑鬱,金縷織流黃。柏影桂枝相映,從容起、弄水銀塘。連翹首,掠過半夏,涼透薄荷裳。

一鉤藤上月,尋常山夜,夢宿沙場。早已輕粉黛,獨活空房。欲續斷弦未得,烏頭白、最苦參商。當歸也,茱萸熟地,菊老伴花黃。

這首《靜夜思》里還有24味中藥。

中藥的命名方式,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取類比象,直出感悟,歷經幾千年的流傳,成為令人浮想聯翩的文字。

《中藥名四季歌》

春風和煦滿常山,芍藥天麻及牡丹;

遠志去尋使君子,當歸何必找澤蘭。

端陽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樂半年;

庭前嬌女紅娘子,笑與檳榔同採蓮。

秋菊開花遍地黃,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國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來無處可防風,白芷糊窗一層層;

待到雪消陽起石,門外戶懸白頭翁。

這首詩里也有23味中藥的名字。

三毛:看著那一牆的小抽屜一開又一開,變出來的全是不同的草根樹皮,連帶加上一個個又美又詩意的名字,覺得在中藥房深深的店堂里,守著靜靜的歲月,磨著藥材過一生,也是一種不壞的生涯。

中藥的命名

1. 顏色

草木大多具有各種天然的顏色,直觀的顏色便是最初中藥命名的方式之一:紅有紅花、赤芍、硃砂;黃有黃柏、黃連、黃芩、大黃;青色的有青皮、青蒿、青黛、大青葉;白有白朮、白芷、白薇、白芨;黑有黑豆、黑丑、黑芝麻。

2. 生長特點

那些聽上去與四季有關的藥材多是以生長特點命名:如半夏,因農曆五月問成熟,恰巧是夏季過一半,故得其名;夏枯草則因每到夏至便萎謝而得名;忍冬藤因經冬不凋、萬年青因四季長青、冬青子因冬季採摘其成熟果實而得名。

3. 其它

酸味的酸棗仁、甜味的甘草、苦味的苦參、辣味的細辛等以氣味命名的;五味子因其「皮肉甘酸,核仁苦、辛,都有成味」,五味俱全而得名;白頭翁、馬兜鈴、連翹、兩面針等以藥材外形命名;川芎、廣藿香、雲茯苓等則因產地而得名。

關於中藥名稱的傳說

很多中藥藥名的背後都藏著或動人或稚趣的故事與傳說。

靈芝

傳說靈芝原是天蓬元帥的千金,長得特別美,因為不肯屈從玉帝,悄悄溜出,變成一根不顯眼的小草,飄向凡間。

玉帝得知後,氣得暴跳如雷。降旨「驅逐靈芝出仙界,貶她為一棵獨居山野的小草,不准她在肥沃的土地上落腳,不准她再擇偶婚配,也不准她再有一般小草那樣有遮體的外衣,孤單地終身寂寞,裸莖露桿,等到她覺得這樣活不如死,決定悔改,再予赦免。」

從此,靈芝在人間紮根了。

何首烏

傳說唐代順州南河縣(今河北邢台一帶),有個叫何首烏的人,他的祖父叫何田兒,體弱多病,年已五十,仍未得子。

有一天,何田兒上山採藥,意外中發現有種藤蔓相交的植物,交了又解,解了又交,如此多遍。他覺得很蹊蹺,便將其根挖回。但是無人識得這是什麼植物。有人戲弄何田兒說:「你已年過五十,尚無兒子,這東西或許是天賜神葯,何不吃著試試,也許對你有用」!何田兒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真的把它切碎煎水,每天服用二次。想不到,日子一久,舊病痊癒了,感到精力旺盛;再服用一些時候,頭上花白的頭髮都變烏黑了。

在以後的十年內連生數子,就改名為能嗣。能嗣的兒子延秀,學其父親,堅持服用此葯,同樣效果甚佳,活到160歲。孫子何首烏,也喜愛服用此葯,從未間斷,也活了130多歲。發黑如墨,臂力過人。

這件事不脛而走,影響很大,人人爭著服用這種「靈丹妙藥」,人們就用何家第三代的姓名為名,叫它「何首烏」。

當歸

相傳丈夫上山採藥,一去三年仍不見歸來。母親日盼夜望,轉眼三年過去,仍不見兒子回來,估計必死無疑。遂遵照兒子的托咐,勸媳婦改嫁。誰知媳婦改嫁不到半月,兒子竟滿載名貴藥材而歸。

他見妻子改嫁,後悔不已。見面時,他指著藥材說:「原來打算賣掉藥材,給你置衣物首飾。如今你既已改嫁,就把這些藥材送給你吧。」妻子因思念丈夫憂鬱悲傷而得了氣血虧損的婦女病,月事不調,骨瘦如柴。誰知吃了丈夫帶回的藥材後,月經通調,日益康復。方知此草藥根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是一種婦科良藥。

《本草綱目》載:「當歸調血為婦人要葯,有思夫之意,故有當歸之名」。唐詩「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又不歸」正應當歸之名。

魚腥草

當年,越王勾踐做了吳王夫差的俘虜,勾踐忍辱負重假意百般討好夫差,方被放回越國(今紹興)。傳說勾踐回國的第一年,越國碰上了罕見的荒年,百姓無糧可吃。

為了和國人共渡難關,勾踐翻山越嶺終於尋找到一種可以食用的野菜,而且生長能力特彆強,總是割了又長,生生不息。於是,越國上下竟然靠著這小小的野菜渡過了難關。

這種野菜有魚腥味,被勾踐命名為「魚腥草」。

丁香

傳說有一顯貴,自恃才高八斗,瞧不起平民百姓。一日過河,無船無橋,央求一農夫背他,並許以銀兩。農夫說:「我出一上聯,你若能對出,不要銀子背你過去。」顯貴欣然應允。農夫說:「水冷酒,一點,二點,三點水。」顯貴百思不得其意,回去後卧床不起。遍請名醫、金石無效,竟嗚呼哀哉了。

後在墳頭長出一株丁香花,其同僚見了大悟:「他終於把下聯對出來了-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字。」

斷 腸 草

相傳當年神農嘗百草,遇到一種葉片相對而生的藤蔓,開著淡黃色小花,他嚼碎幾片嫩葉咽下,立刻毒性大發,還沒來得及吃解藥,腸子已斷成一段一段,後來這種令神農斷腸而死的藤蔓植物便被人們稱為「斷腸草」。

三七

很久以前,有一對兄弟。哥哥每天行醫看病、種植草藥,弟弟卻遊手好閒不務正業。

一天,弟弟突得急症,七竅出血。哥哥得知後,急忙刨了一棵草藥煎湯給弟弟服下。弟弟連服幾劑後,霍然痊癒。他問哥哥用的什麼葯,哥哥說是祖傳的止血草藥。

後來他向哥哥要了一些草藥小苗栽在自家園子里,第二年,這棵草藥已長得枝繁葉茂。一天,鄰村有家財主,財主的兒子也得了出血病,眼看就快死了,聽說了有種草可以治這種病,便到弟弟家尋醫問葯。弟弟聽說後,就把種在自家園子里的那棵草藥挖出來,給財主的兒子煎湯喝了,幾劑之後,不但沒治好病,人還死了。財主像瘋了一樣,告到縣官那裡,弟弟被抓了起來。

哥哥得知後,急忙前去申訴,告訴縣官,這並不是弟弟的過錯,弟弟給財主兒子用的確實是止血草藥熬的湯,只不過這種草藥才生長了一年,還沒有藥性,要長到三到七年時藥力才最強。這件事在十里八鄉傳開了,人們便知道了這種草藥的採挖時間。

後來,人們就給這種草藥起名叫三七,意思是生長三至七年的時候藥效最佳。

杜仲

很多年以前,洞庭湖貨運主要靠小木船運輸,船上拉縴的縴夫由於成年累月低頭彎腰拉縴,以致積勞成疾,他們十有八九患上了腰疼痛的頑症。有一位青年縴夫,名叫杜仲,心地善良,他一心只想找到一味葯能解除縴夫們的疾苦。

為了實現這一願望,他告別了父母,離家上山採藥。一路上他走過了潺潺溪流,也走過了荊棘叢生的陡坡。有一天,他在山坡上遇到一位採藥老翁,於是滿心喜悅地走上前拜見,可老翁連頭也不回就走了。杜仲心急如焚,屈指一算離家二十一天了,老母所備的口糧已吃光,可至今重任渺茫,於是,他又疾步追上前去拜求老翁,並訴說了縴夫們的疾苦。老翁感動淚下,趕忙從葯簍中掏出一塊能治腰膝疼痛的樹皮遞給杜仲,指著對面高山叮囑杜仲:「山高坡陡,採藥時可要小心性命!」杜仲連連道謝,拜別了老翁,沿山間險道攀登而去。

半路上,他又遇到一位老樵夫,老樵夫聽說杜仲要上山頂採藥,連忙勸阻:「孩子,想必你家還有老小,此山巔天鵝也難以飛過,猿猴也為攀緣發愁,此去凶多吉少啊……」杜仲一心要為同伴解除病痛,毫無動搖,他艱辛地爬到半山腰時,只聽得烏鴉悲嚎,雌鷹對著雄鷹哀啼,好像在勸其快回。杜仲身臨此境,真是心慌眼花,肚子也餓得咕咕作響,突然一個倒栽翻滾在山間,萬幸身子懸掛在一根大樹枝上。過了一會,他清醒過來,發現身邊正是他要的那種樹,於是拚命地採集。但畢竟精疲力竭,又昏倒在懸崖,最後被山水沖入飄渺的八百里洞庭。

洞庭湖的縴夫們聽到這一噩耗,立即尋找,找了多日,終於在洞庭湖畔一山間樹林中找到了杜仲的屍體,他手上還緊緊抱著一捆採集的樹皮,縴夫們含著淚水,吃完了他採集的樹皮,果真,腰膝痛全好了。

為了紀念杜仲,人們從此將樹皮正式命名為杜仲。

紅豆 / 相思子

漢代閩越國一男子被強征戍邊,妻子終日望其歸。後來同去的人都回來了,唯有這男子未返,妻子終日在村口的大樹下朝盼暮望,最終哭斷柔腸,泣血而死。結果一夜之間樹上竟結出了莢果,其中的籽粒半紅半黑,晶瑩鮮艷,人們認為這是貞妻摯婦的血淚凝結而成,於是稱之為「相思子」,又叫「紅豆」。

使君子

相傳潘州一位名為郭使君的郎中,精通醫道,深得鄉鄰尊敬。一天,他上山採藥被一種結在藤狀植物上的果實所吸引。果實形如山梔,又似訶子,去殼嘗之,其味甘淡,氣芳香,於是摘下一些帶回家來想研究它的藥性。

幾天後,郭使君見這些果實未乾透,怕久放發霉,就放到鍋中炙炒。不一會兒,濃郁的香氣彌散開來,誘得年幼的孫子嚷著要吃。使君無奈,就揀出炒熟的三枚給孫兒吃。沒想到次日早晨,孫子解大便時竟排出了幾條蛔蟲。使君思想其緣故,莫非這果兒能驅除蛔蟲?於是就又給孫子吃了八九枚。這下子可把孫兒折騰壞了,又是一個勁打嗝,又是嘔吐。郎中斷定是過量中毒,忙用甘草、生薑等給孫兒解了毒。幾天後,他再次給孫子服食了三四枚,果然孫兒又順利排出了幾條蛔蟲。這孫兒本偏食,面黃瘦弱,吃果子不僅驅了蟲,而且食慾大增,身體也漸漸強壯起來。

此後,郭郎中在行醫時,遇到疳積、蟲積的患兒,就酌量用這種果實去醫治,每獲良效。人們問起這果子的名字,郎中一時想不出,最後應允了大家的叫法,取名「使君子「。

使君子是同科植物使君子的乾燥成熟果實。主要功能是驅蟲、消疳積。對蛔蟲、蟯蟲有良好的驅殺作用。有毒性,勿過量。

望月砂

望月砂其實是野兔的乾燥糞便,它具有明目殺蟲的功效。野兔常常站立起來東張西望觀察周圍的動靜,又讓人聯想到與嫦娥一起奔月的玉兔,因此被人們稱為「望月砂」。

丹參

丹參是一味常用中藥,別名紅根、紫丹參、血參根等,這是因其藥用的根部呈紫紅色之故。此外,民間還有將其稱作「丹心」。

相傳很久以前,東海岸邊的一個小漁村,一個青年的母親患了婦科病,經常崩漏下血,請了很多大夫,都未治癒。聽人說東海中有個無名島,島上生長著一種花開紫藍色、根呈紅色的藥草,以這種藥草的根煎湯內服,就能治癒其母親的病。

但去無名島的海路不但暗礁林立,而且水流湍急,欲上島者十有九死,猶過「鬼門關」。但病不宜遲,青年救母心切,毅然決定出海上島採藥。終於闖過「鬼門關」,找回藥草,治好了母親的病。

村裡人對青年冒死採藥為母治病的事,非常敬佩。都說這種藥草凝結了一片丹心,便給這種根紅的藥草取名「丹心」。後來在流傳過程中,取其諧音就變成「丹參」了。

柴胡

唐代有個胡進士,家有長工二慢得了瘟病,胡進士怕傳染家裡的人,就讓他離開。長工來到水塘邊,在雜草叢裡躺著,覺得又渴又餓,渾身無力,便挖了些草根吃。一連吃了7天,周圍的草根吃完了,試著站起身,忽然覺得身上有勁了。從此,二慢的病再沒犯過。

過了些日子,胡進士的兒子也得了瘟病。他請了許多醫生,誰也治不好。胡進士忽然想起二慢,把他找來詢問後,急忙命人挖草根洗凈煎湯,給兒子一連喝了幾天「葯」,病就好了。胡進士很高興,想給那種藥草起個名字,那東西原來是當柴燒的,自己又姓胡,就叫它「柴胡」吧。

白頭翁

有個年青人鬧肚子,一陣一陣地疼得直冒汗。他忍著痛,捧著肚子去找醫生,恰巧醫生被別人請去了。年青人只得回家。不料,他走在半路上又疼上了勁,疼得他腸如刀絞、行動不得,只好躺在地上。

這時,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爺爺拄著拐杖走來,看他這般模樣,就用拐杖指著路邊一顆果實上長著白毛的草,說:「這東西的根就是葯。你挖回去煎湯,只要連吃三劑就好。」

年青人半信半疑,就挖了幾棵果實上長著白毛的野草回家了。到了家,他並沒有煎湯吃。可是到了下半夜,肚子又疼起來,瀉肚子的次數也增多了。年青人實在受不住了,只好試試老人的辦法。他把那些野草的根子洗乾淨,又切了片、煎成湯。這天晚上,他喝了一劑;第二天早晨,又喝了一劑……到第三天,肚子竟不疼了,也不泄了。年青人十分高興。

過了幾天,他來到上次碰見老人的地方,想找到老人,當面致謝。可是,怎麼也打聽不出那位老人的來歷和下落。年輕人很失望。他坐在與老人相遇的道邊上發愣。這時,他看見土梗上有一顆長滿白毛的藥草,正隨風輕輕搖動。那長著白毛的藥草,多像一位白髮老頭啊!年輕人驚叫道:「哎呀,那位老爺爺怕是南極仙翁顯聖,親傳秘方來了吧!對,不能讓後輩忘記那位傳葯的老爺爺,這種草,就叫『白頭翁』吧。

白頭翁有毒,自己不要隨意用。

白花蛇舌草

從前,有一位名醫,被邀去為一位重病人診治。病人胸背憋痛,低熱羈纏,咯吐穢膿,眾醫不效。名醫診病閱方,一時找不到恰當的治療方法。

疲乏間名醫伏案小盹,忽見一位白衣女子飄然而至,說:「此君乃是大好人,樂善懷仁,惠及生物,見有捕蛇者,他即買下放生,先生務必精心施治,救他一命。」名醫向白衣女討教良方,白衣女說:「請隨我來。」他隨白衣女來到戶外,白衣女卻飄然而去,在白衣女所站的地方卻有一條白花蛇,蛇舌伸吐處化作叢叢小草。正驚奇間,名醫被腳步聲驚醒,原是病人家屬來請先生用飯。名醫說:「且慢,請隨我來。」名醫和病人家屬來到戶外,果見埂坎邊長著許多夢中所見的那種開著小白花的纖纖小草。於是便采了些,囑即煎服。病人服 後果然覺得胸寬了許多。次日連服逾斤,病便痊癒。

名醫查遍當時的歷代本草,也未查出這種小草屬於何葯。他感而吟詩:「白花蛇舌草纖纖,伏地盤桓農舍邊,自古好心多善報,靈蟲感德葯流傳。」

佛手

很早以前,有母子二人。母親年老久病,終日雙手抱胸,自覺胸腹脹悶不舒。兒子為了給母親治病,四處求醫無效。

後有仙女因其孝心感人,送天橘一隻,可治好其母的病。兒子感激不禁,懇求仙女再賜給他一棵天橘苗,以便母親天天能聞到天橘之香,永解病痛。仙女滿足了他的要求。兒子回來後,將天橘給母親服用,母親胸腹脹悶的癥狀很快就消失了。仙女賜給的天橘苗經過辛勤培植,很快地傳遍了整個山村,給更多的人享用。

鄉親們認為,仙女就是救世觀音,天橘象觀音的玉手,因此稱之為「佛手」。

《本草綱目》中對「佛手」有這樣的描述:「雖味短而香芬大勝,置笥中,則數日香不歇。寄至北方,人甚貴重。古作五和糝用之。」「其味(指舌嘗)不甚佳而清香襲人。南人雕鏤花鳥,作蜜煎(餞)果食置於几案,可供玩賞。若安芋片於蒂而以濕紙圍護,經久不癟。」

佛手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和中,疏肝解郁,燥濕化痰之功效。

辛夷

辛夷,又叫木筆花、迎春花、玉堂春。味辛性溫,入肺胃經,能通鼻竅,散風寒,治鼻淵頭痛、風寒感冒。

唐詩有:「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姓秦的秀才,得了鼻孔流膿水的病,經常鼻塞不通,濁涕常流,腥臭難聞,連自己得妻子兒女都迴避他。他求了不少名醫,用過不少藥物,總不見好轉,內心非常苦惱,於是產生了輕生的念頭。一日,他在一棵古樹下準備自縊,被一個過路的樵夫救下。問明緣由後,樵夫告訴他說:「此山中有一種葯可治此病。」

秦秀才按照樵夫的指點,攀緣到深山中尋找,終於發現一種花樹,葉茂花大,香氣四溢。他采了一些花蕾,煎水連服數天,果真痊癒。他高興異常,又采了一些種子。精心種在自家院子里,以此樹的花為得此病的人醫治,皆得奇效。有人問他這葯何名?他想了想,覺得這葯是樵夫暗言指點,自己意會所得,就叫「心意花「吧。天長日久,就成了後世的「辛夷花」了。

麻黃

麻黃,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腫的功效。陶弘景說麻黃是「傷寒解肌第一葯」,後世本草著作亦稱麻黃是「發表第一葯」、「治感第一要葯」。

話說過去有位孤苦伶仃的挖葯老人,想收一個徒弟傳授自己的採藥技術。誰知這個徒弟狂妄自大,剛學到一點皮毛知識,就看不起師傅了。於是,傷心的師傅就叫徒弟自立門戶。不過,終究師徒一場,師傅在與徒弟臨分手時,叮囑了徒弟以後採藥行醫時的一些注意事項,其中千關萬照的有一句話,就是有一種叫做「無葉草」的草藥不能隨便賣給別人。徒弟問:「為什麼?」師傅答:「無葉草,這種草的根和莖用處不同。發汗用莖,止汗用根,一旦弄錯,就會死人!」

此後,師徒倆分道揚鑣。沒有師傅在眼前的徒弟更加膽大妄為,雖然所識草藥不多,卻任何病都敢治。沒幾天,他用無葉草治病,忘記了師傅的叮囑,治死了人。死者家人一紙訴狀把他告上了衙門。縣官命人將其捉那歸案,升堂時問明緣由,得知是無葉草治死人。接著再審:「你的醫道何人所教?」徒弟只好說出師傅的姓名。於是,縣官又命人找來師傅。當堂對質,方知徒弟把師傅所教內容搞反了。原本應是發汗用莖,止汗用根,他卻用無葉草的莖去止汗,結果使出虛汗的患者病情加重,最終虛脫而死。知原委,縣官便拍案怒斥:「大膽庸醫,病人已出虛汗還用發汗的葯,能不死人?須嚴懲。」為此,徒弟被打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獄。師傅則當堂釋放。

徒弟在獄中過了三年,出獄後,他主動找師傅認錯。師傅見他知錯能改,又收留了他。以後,徒弟在使用無葉草時分外小心,由於無葉草惹禍而進監獄,他把無葉草叫做「麻煩草」。後人因「麻煩草」草的根是黃色的,才改「麻黃」。

紫蘇

傳說一年夏天,華佗帶著徒弟在一條河邊採藥。忽聽河灣里嘩嘩啦啦水響,掀起一層層波浪。一看,原來是一隻水獺逮住了一條大魚。水獺把大魚叼到岸邊。嚼吃了好一陣,把大魚連鱗帶骨通通吞進肚裡,肚皮撐得象鼓一樣。水獺撐得難受極了,一會兒在水邊躺,一會兒往岸上竄,一會兒躺著不動,一會兒翻滾折騰。後來,只見水獺爬到岸邊一塊紫草地邊,吃了些紫草葉,又爬了幾圈,跳跳蹦蹦地回到了河邊,一會兒便舒坦自如地遊走了。

此後,華佗把紫草的莖葉製成丸、散,給人治病。又發現這種葯還具有表散功能,可以益脾、宣肺、利氣、化痰、止咳的作用。

因為這種藥草是紫色的,吃到腹中很舒適。所以,華佗給他取名叫「紫舒」。可不知怎的,後來人們又把它叫作「紫蘇」。

劉寄奴

傳說漢武帝劉徹過長坪,見路邊一大蟒,當即用箭射之,蟒負傷而逃。第二天他在射蟒處看見許多青衣童子在搗葯。武帝問何故搗葯,童子說,昨天我主為劉寄奴射傷,命令我等在此搗葯治之。武帝問,你主何人?皆不答。武帝大聲呵斥,童子紛紛逃竄,一時全無蹤影。武帝將所搗之葯傳於世人,皆不熟悉,便將此藥名為「劉寄奴」,成為後世治療金瘡之奇葯。

劉寄奴,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野生於山坡、樹林下。主產於江蘇、浙江、江西等地。採集加工時間:8月開花時,連根拔起,晒乾,供藥用。

益母草

那採藥人便扛著鋤頭,背著葯簍悄悄地進了山。李氏的大兒子也躡手躡腳地跟在採藥人的後面,見採藥人在一個山坡上停下來,挖了兩把草,就急忙走了。李氏的大兒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傳說,程咬金的老母親在生程咬金時,留下產後瘀血疼痛病。程咬金長大成人了,母親的病還沒有好,程咬金決心請郎中治好母親的病。

為了給老母買葯,程咬金一連幾個晚上沒睡覺,編了許多竹耙子,掙了半兩碎銀,到鄰村一個郎中的藥鋪,買了兩劑中藥。程母吃了草藥,病情果然好轉。程咬金高興極了,又接連幾個晚上沒睡覺編竹耙子,掙了點碎銀,又跑去找那位郎中,可是,這位郎中說這次買的葯得花三兩銀子。程咬金聽了心中一驚,我哪來這麼多錢呀!怎麼辦?……

想來想去,程咬金忽然靈機一動,就答應說:"可以給你那麼多錢,但要等我娘的病好了,再給你。"那位郎中同意了程咬金的要求。

有一天,郎中到地里去採藥,程咬金悄悄地在後頭跟著,他找到那挖葯的地方,借著月光,看到的是一種葉子呈手掌狀,開著淡紅色花和淡紫色花的草。

他趕緊用手挖了很多這種草,連夜回家去給母親煎湯喝,七天後,療效大顯,母親不像以前那麼腹痛了,再喝七天後,淤血也不見了。

後來,人們給這種草起了個名字叫「益母草」。

歌曰:益母草苦,婦科為主,產後胎前,生新祛淤。

車前草

車前草又叫牛甜草、醫馬草、車軲轆菜,本是一種無人關注的野草。

相傳,西漢名將霍去病在一次抗擊匈奴的戰爭中,被匈奴圍困在一個荒蕪人煙的地方。時值六月,暑熱蒸人,糧草將盡,水源不足;將士們紛紛病倒,許多人小便淋漓不盡,尿赤、尿痛、面部浮腫。面對這一困境,霍將軍焦急萬分。正在萬難之際,將軍的馬夫忽然發現所有的戰馬都安然無恙;他將觀察結果報告給將軍。原來,這些戰馬是由於吃了長在戰車前面的一種野草。

霍將軍立即命令將士們用這種野草煎湯喝。說也奇怪,將士們喝了這種野草湯以後,疾病皆奇蹟般的痊癒了。士兵們又英勇奮戰,打擊匈奴,並取得了這次戰鬥的勝利。霍將軍大喜;因為這種草是生長在停放的戰車面前,所以就將這種野草取名為車前草。

從此,車前草治病救人的美名就傳揚開了。經過歷代名醫發掘整理,車前草即成為利水消腫、排石通淋的一味要葯。

菟絲子

相傳很早以前,有個養兔成癖的財主,專顧一個長工給他養兔。並規定,死掉一隻兔,得扣掉四分之一工錢。

一天,養兔的長工不慎將一隻兔子的腰部打成重傷。他把財主看到,便偷偷地將這隻傷兔藏在黃豆地里。後來,他意外的發現這隻傷兔並沒有死。他把這怪事告訴了父親,父親吩咐他定要將此事探個究竟。那長工按照父親的吩咐,又將一隻受傷的兔子放進黃豆地里。他跟隨著傷兔仔細觀察,發現傷兔很喜歡吃一種纏在豆秸上的野生黃絲藤。不久傷兔的傷竟漸漸痊癒了。那長工把觀察到的情況告訴了父親,父子倆斷定:那黃絲藤可以治好許多腰傷的病人。

他想,黃絲藤首先治好的是兔子,其形狀又如細絲,於是便將它取名為「兔絲子」。由於黃絲藤-兔絲子是味草藥,後人便在「兔」字上加上草字頭,這樣就成了「菟絲子」,一直沿用到現在。

人們還編了一個謎語:「澄黃絲兒草上纏,亦非金屬亦非棉,能補肝腎強筋骨,此是何葯猜猜看?」

龍眼

龍眼是中醫傳統補藥,因其含有豐富的營養,對虛勞贏弱、失眠健忘等症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傳說哪吒鬧海,打死了東海龍王的三太子,還挖了龍眼。這時正好有個叫海子的窮孩子生病,哪吒便把龍眼讓他吃了。海子吃了龍眼之後病好了,長成彪形大漢,活了一百多歲。海子死後,他的墳上長出一棵樹,樹上結滿了像龍眼一樣的果子。人們吃了這種果子,身體變得越來越強壯。

從此人們才開始把這種果子當作補藥吃,並叫它為「龍眼」。在東海邊家家種植龍眼樹,人人皆食龍眼肉。

龍眼與荔枝都比較熱,生吃時不宜貪多。

茯苓

從前有個員外,家裡僅有一個女兒,名叫小玲。員外雇了一個壯實小夥子料理家務,叫小伏,這人很勤快,員外的女兒暗暗喜歡上他了。不料員外知道後,非常不高興,認為倆人門不當戶不對,不能聯姻。便準備把小伏趕走,還把自己的女兒關起來,並托媒許配給一個富家子弟,小伏和小玲得知此事後,兩人便一起從家裡逃出來,住進一個小村莊。

後來小玲得了風濕病,常常卧床不起,小伏日夜照顧她,二人患難相依。有一天,小伏進山為小玲採藥,忽見前面有隻野兔,他用箭一射,射中兔子後腿,兔子帶著傷跑了,小伏緊迫不舍,追到一片被砍伐的松林處,兔子忽然不見了。他四處尋找,發現在一棵松樹旁,一個球形的東西上插著他的那支箭。於是,小伏拔起箭,發現在棕黑色球體表皮裂口處露出裡面白色的東西。他把這種東西挖回家,做熟了給小玲吃。第二天,小玲就覺得身體舒服多了,小伏非常高興,經常挖這些東西給小玲吃,小玲的風濕病也漸漸痊癒了。

這種葯是小玲和小伏發現的,人們就把它稱為「茯苓」。

有沒有哪一個中藥名的故事,讓你動心?

品質容齋 品位容齋

------

本文由 容齋 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收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

中國風原創內容/產品/工藝/健康/ 交流與合作

微博 @容齋茶話 或訪問 m.fxzgf.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紅塵紫陌,時光慢語清歌——紫娟紅茶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