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桂北傳統村落(48)千古名村橋渡村

桂北傳統村落(48)千古名村橋渡村

一、村落概況

若列舉全州縣的十大名村,一定少不了風光秀麗、有厚重歷史文化底蘊的橋渡村。橋渡自然村屬全州縣龍水鎮,是橋渡村委會所在地,位於全州縣城西北方,離縣城約8公里多。清時有萬鄉小官路從村中穿過,該官路全程40公里,為全州乾隆時境內八條主要驛道之一,直至湖南新寧縣界。民國20年,經橋渡村此小官路改為萬全官道,現為縣道,稱全大公路(全州至大西江鎮,全程34.5公里)。橋渡自然村由於地處湘桂古道的交通要道,自古至今,由於人員來往頻繁,是比較繁華的村落。歷史上有眾多的商鋪、伙鋪(旅店),現有米粉店2家、診所藥店4家、自選店4家、商店10餘家。村前萬鄉河上,1963年修有跨萬鄉河石拱大橋一座。

萬鄉河畔橋渡村

村內保存較好的古民居有20多座。村內巷道,原來多是大塊的青石板鋪成的路面,但保留的不多,大多為水泥所鋪蓋。地基以上兩米內的民居,多由大塊青石砌成。

青石板古巷子

橋渡自然村村域面積2千畝,村莊佔地面積20萬平方米。全村委會有人口3900人,其中橋渡自然村有680人,皆是漢族,謝姓。村委會所在地海拔143米,北緯25度58分20秒,東徑110度59分50秒。村莊有水田800畝,山嶺1000畝。村前有1000多畝的貢陂垌,該垌的上方有綿延三四千畝的流陂垌,沿河而下也是一個接一個的田垌。村裡曾有水塘10餘個,由於移土填塘,現有所減少,僅剩下兩三個了。堰壩有萬鄉河上聞名全州仍在發揮灌溉作用的貢陂堰。村前有縣境三大主要河流之一的萬鄉河從村旁流過,村前約一公里處還有聞名全州的山川河,並有人工運河溝通山川河與萬鄉河相連。

古民居

村裡有歷時數百年的古水井一口,建村時修建,因近年來自來水的通戶而廢棄。村裡曾有眾多考取功名的甲石,如今已損毀殆盡。村後有一謝氏誥封碑,原於道光十二年立於才灣鎮山川紫嶺村邊,2015年5月1日為橋渡村村民遷立村後玉屏山前。碑文上字跡有部分較為清晰。村裡曾經建有保佑小孩平安的庵堂一處,裡面塑有許多菩薩,還有土地堂一個,這些古建築也皆已損毀。

誥封碑

村旁萬鄉河畔年年舉行龍船賽,文革時一度停止。改革開放後,此俗又再次恢復。時間為每年農曆五月十一至十五。附近安陂、山塘、石腳村、魚船埠等村的村民都來這裡參加比賽。

每年七月十王舉行祭奠前輩的傳統活動。請師公舉行會談一些儀式。目的就是發揚先賢優秀傳統,讓先賢的事業後繼有人。

清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北上過全州時,相傳是橋渡謝姓謝敦增的曾祖父下令放炮打傷了馮雲山,讓太平軍知道後,太平軍派兵來橋渡村報復,燒毀該村24座非常氣派的古民居。村民稱太平軍為紅腦殼。

1931年紅七軍從湖南新寧縣去全州時,部分紅軍戰士路過橋渡村曾在玉屏山住宿一夜。紅軍嚴格的紀律給村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橋渡人物

1、謝姓源流

據《橋渡謝氏族譜》中記載的清康熙辛亥年(1671)謝明英撰寫的《家譜序》中提到:「南山公有宋任荊湖路都巡檢,乃卜萬全鄉之貴德里家焉,以其去故土而名曰辛田。由南山公又四傳則為義叔公,舉南宋淳祐甲辰科進士復自辛田徒居橋渡」。

謝氏族之鼻祖源於炎帝,出自姜氏。相傳炎帝神農氏是少典的兒子,因居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濱,於是以姜為姓。周武王封伯夷的後人為申(在河南省南陽市)侯。後來周厲王娶申侯的女兒為妃,生下周宣王。周宣王加封舅氏申侯為謝地(在河南唐河縣),後來其子孫後代便以謝國為姓氏,申伯便是謝氏始祖。十四世謝旺公,烏衣國駙馬,周赧王時為吏部尚書,遷居南京烏衣巷,後來逐漸成為當地顯赫大族。唐代詩人劉禹錫有《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就是說王謝兩家的興衰。所以謝氏族譜有「王謝聯姻唯烏衣而殊榮」之說。東漢明帝時,三十世孫夷吾公為壽張縣令,後來大史學家班固非常仰佩他,推薦他為鉅鹿太守。後錄為尚書,為大漢之棟樑。他這一代遷居浙江會稽,故又是會稽謝氏始祖。三十六衡公於晉武帝太廣七年(公元286年)任國子祭酒,不久,發生八王之亂繼而五胡鬧中華,衡公率家遷於浙江的始寧東山,這便是浙江始寧的謝氏始祖。六十三世升俊公,宋正和八年進士,知徐州,進朝議大夫。他這一代遷居江西辛里,故為江西辛里謝氏始祖。第七十世和甫公,字清沅,生有三子,長子公僑公,便是來全州縣定居的謝氏始祖。全州縣的謝姓,一般以他為第一代(一世)。

僑公,號南山公。宋時為嶺南西路都巡檢(註:宋時考察一省或數省政績和軍事部署的官員,往往是皇帝臨時指派),從江西省辛里南來清湘縣(即全州,當時轄清湘、灌陽兩縣)辛田安居。再遷龍水鎮橋渡村。當時橋渡村叫白毛崗,謝姓嫌不吉利,因此地屬萬鄉河,上游有橋,下游有渡,後來便改為橋渡村。對於橋渡村名的來歷,該村先賢謝濟世在《庚午再游龍隱岩記》中說:」村後枕玉屏山,前臨羅水,上橋下渡,故名橋渡。」

橋渡村的謝氏,自此處定居後,至今已繁衍到11224人(1995年橋渡村自南山公來全州後第5次修族譜時的統計),分布全州縣(7603人)、興安縣(400人)、灌陽縣(2658人)、資源縣(529人)共98個自然村。

2、人才著作

全州的名門望族素有「一唐、二蔣、三王、四謝」之說。在全州歷史上的144名進士(還有一些有學者考證漏失未列入)當中,蔣姓佔40名、唐姓佔18名、謝姓佔了5名。蔣、唐是全州的大姓,進士佔比例大,不足為怪,但小小橋渡村的謝姓人口在全州的比例很少。據民國24年(1935)版《全縣誌》記載,當時縣內總人數386423人,共計有108姓。謝姓在全州二十大姓之外。但橋渡村的進士卻名列全州前列(解放後,幹部職工來自全國各地,於是姓氏大增。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統計,全州有230多個姓)。

在科舉考試中,橋渡村共出了46個舉人,出了謝仕夔、謝良瑾、謝濟世、謝庭琪、謝庭瑜5名進士,其中1個殿試(皇帝在殿廷上對貢士親發策問的考試)三甲第一名。明代文豪謝良琦也出自該村。

清初康熙二十年(1681)至乾隆十五年(1750),70年時間,橋 渡謝氏一共出了四個解元,即全省舉人考試第一名,即敬房的謝明英和他 的兩個孫子謝濟世(庭瑞)、謝庭深,另一個則是慶房的謝鵬翼。這在全州絕無僅有。

謝明英,九歲時父親便去世了。少年喪父,常常受到族人欺侮,他與哥哥在父親棺材旁守孝,一邊讀書一邊哭,常常通宵 達旦,連過路人聽了都掉淚。中舉時又遭吳三桂之亂,他攜全家避兵山川 的祖遺山莊,即今天的才灣鎮驛馬村委會遁山田自然村,康熙二十一年 (1682),長達8年的吳三桂之亂得到平息,清皇朝補行前一年的鄉試,他 與第三個兒子謝賜履1661-1726)一同去赴舉人考。當時,村裡有老梅一株,竟花開二度,不久榜發,他與賜履同時中舉,他考中解元,此時他已四十有七,先任永康縣(今屬扶綏)學正,後任思恩府(府治在今武鳴縣府城鎮)教授。26年以後,他的孫子謝濟世赴康熙四十七年考(1708),中秀才,並 於當年秋天中舉,鄉試第一,年僅二十歲。

橋渡謝氏第一個中進士的是村裡的始祖謝士夔,他是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進士,但隨後長達400年該村沒有出現過進士。是不是這幾百年該村謝氏科舉乏人?不是!原來謝士夔時,只因奸臣賈似道當權,他不僅自己終生不仕,還告誡子孫勿參加科舉考試。故造成謝氏科舉長達400年的缺失。後來,其後人大約覺得這樣不妥,便於明景泰年間開始有人參加科舉考試。自此,壓抑了400年橋渡謝氏又開始走向輝煌。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謝良瑾便成為謝家的第二個進士。謝濟世在《庚午再游龍隱岩記》對此也有記載:「自是厥後,科第人物幾甲一州。蓋祖宗以忠孝開基,蓄之久,故發之盛。」

謝良瑾雖任過知縣,名氣遠不如舉人出身的乃弟良琦(1624-1671)。廣西 方誌稱良琦為「粵西詞壇領袖」,著有《醉白堂詩文集》。但他不為社會所容,因此只做過通判。其擅長詩文,著有《醉白堂詩文集》,論詩主張性情,與王漁洋、金聖嘆為友。謝氏的顯赫, 由他的族孫輩謝賜履推至頂峰。謝賜履以舉人出身,康熙末年官山東巡 撫,是清代桂籍中第一個擔任封疆大員的,著有《悅山堂詩集》。他的五個兒子中,有兩個進士,其中謝庭瑜為吉州牧,謝庭琪為忻州牧,都有政聲。 至今最為謝家後人驕傲的,當數謝賜履親侄子謝濟世。謝濟世一生雖 然只做過四品的糧儲道,官銜不高,但他的才學與叔曾祖謝良琦為廣西方誌稱「全州二謝」。

在全州清代以前的歷史上,小小的橋渡古村留下的著作有史可查的,居然有9位作者,共留下著作達27種,名列全州縣各村落中的第二,僅次於龍水村。其中明朝謝日升有《三山草》《缶春草》《病餘草》,謝良瑾有《三試草》;清朝謝良琦有《醉白堂文集》《謝獻庵詞選》《醉白堂詩集》,謝賜履有《悅山堂詩集》、附《若園遺稿》,謝濟世有《梅庄雜著》《以學居業集》《謝梅庄先生遺集》《西北域記》《離騷解》《古今大學注》《篋藏十經》《中庸大義疏》《論孟箋》《易在》《纂業內外篇》《經史評》,謝頲瑜有《擲虛集》,謝濟東有《適園》《脈理素精》等。

3、謝姓官員

《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廣西》載:「蔣家、陳家、謝家等名門望族書香代傳,人才濟濟。其成就和影響均超出了廣西地域。」在全州,唐姓仕途顯於宋代,蔣、陳、謝以仕途顯貴則在明清時期。在清代,仍舊是蔣、謝兩姓做官的最多,且這謝姓多出自橋渡村。橋渡村的謝氏,過去為全州的書香門第之族,可謂人才輩出,宋、明、清時,橋渡村曾出了22個知縣、一個布政使(掌管一省行政大權)、兩個監察御史、一個巡撫等眾多官吏。

清朝時廣西最為有名的監察御史——曾為湘桂粵老百姓家家戶戶津津樂道的謝濟世就出生在橋渡村。

謝濟世

謝濟世(1688-1756),字石霖, 號梅庄。系謝賜履的侄子。身歷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進士出身,選庶吉士,後考選浙江道監察御史。更使人感嘆的,是他的硬骨頭精神和他那傳奇般的坎坷經歷:他自38歲御史任上開始,為官16年間風波疊起,被誣,屢入獄,險被擬斬首。一生九年流放,四次被誣,三次坐牢, 二次罷官,一次陪斬;又因著書能持獨立精神,成為清代殘酷文字獄最早的受害者。乾隆元年(1736),高宗登基大赦天下,才被赦復官,授江南御史,後改任湖南糧儲道。他於清乾隆九年(1744),回歸家鄉。梅庄一生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直道人事,備嘗艱辛而不該精神」。有「鐵面御史」和「小包公」的美名。在謝濟世故居天井裡至今還保存著一幅對聯:「鳳有高梧鶴有松,雨觀瀑布晴觀明」。

該村有名的文人謝良琦,字仲韓,一字石眼。明崇禎十五年(1642)中舉。入清後歷任淳安、蠡縣縣令、常州府通判等官職。任內能正風俗,懲土霸,為人剛正不阿。

清皇朝起用漢人為高官正職者,就始於橋渡村的謝賜履。

謝賜履

謝賜履是謝濟世的叔叔,是清代桂籍人士中第一個以舉人身份擔任巡撫高位的官員。謝賜履,字建候,一字勿亭。謝賜履為人質樸,「生平無誑語。」亦擅長詩文,著有《悅山堂詩集》12卷。父親謝明英,字子千,一字拙庵。康熙二十一(1682)年,謝明英與謝賜履父子倆同時中舉。曾任感恩縣(今海南省東方縣)令、黔江縣令,永平縣知府(河北省盧龍縣),因勤政愛民,為官清正,康熙六十年(1721)升為湖北按察史,後擢升為山東巡撫。雍正元年(1723)授為右僉都御史,「清風亮節滿京華」,雍正四年(1726),其老病乞休時,雍正為褒其節操,御筆題贈一「福」字匾額。長6尺,闊4尺,另有「雍正二年賜兩淮鹽漕都察院右僉都察御史臣謝賜履」字樣(全州縣才灣鎮白石嶺村謝崇朝家保存,他家還有「中丞」題匾一塊)過去,該村裡曾保存了不少古代很有價值的牌扁,可惜在文革時讓一些「破四舊」的年輕人給燒了,就是公堂旁的那兩隻大石獅子,也都被砸爛了。如今,公堂旁的那兩隻小石獅子,是村邊古渡口旁「保佑」人們平安過木橋的石獅子,因為怕被盜,人們便移進村裡。儘管如此,有一天夜晚,還是有人差點將它偷走。現在,覺悟起來的村民,文物保護的意識增強,有人出了一萬元一隻的價錢買小石獅子,村民都不賣。

4、蔣謝聯姻

龍水鎮龍水村與橋渡村歷史上關係非常密切,具體體現蔣、謝兩姓名門望族相互的婚姻關係。他們從血緣關係上結成鞏固的、長久的同盟,共同推進當地人文的發展。 龍水蔣氏和橋渡謝氏,兩地相距約七公里,土地資源、經濟狀況、人的素質相差無幾。查龍水蔣尚翊一支,可知從子孫順延五代,曾有14次將 橋渡謝氏的大家閨秀娶進村來。其中那位順天府尹蔣琦齡的夫人、母親、 祖母、曾祖母、高祖母,均為謝氏。謝氏同才灣蔣氏的婚姻要早於龍水蔣氏。謝濟世的母親為才灣蔣氏,繼母為石岡蔣氏,他的元配為大路底蔣氏,妹夫、女婿、兒媳均為蔣氏。而謝賜履的女婿、三個兒媳、四個孫女婿,也是石岡及其附近的蔣氏。 而橋渡的謝姓與才灣的蔣姓,也與龍水鎮橋渡村謝姓與龍水村蔣姓一樣,同樣有非常密切的聯姻關係。

5、人物故事

(1)謝賜履冒風險開倉放糧 受誣告反顯清廉

謝賜履相繼在廣東感恩縣、四川黔江縣任懸念期間,由於心繫百姓疾苦,頗有政績。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秋,升為永平知府(治所在今河北盧龍縣)。這年夏季,永平府所轄的灣縣、昌黎、遷安、樂亭四縣,暴雨成災,平地水深數尺,百姓流離失所,嗷嗷待哺。為防止百姓餓死,他急令各縣造冊,開倉救災。但下屬不見批複,怕承擔責任,不敢開倉放糧,謝賜履慷慨道:「救災如救焚,專擅之罪我當之,遲延之罪爾敢當耶?」救災糧到達後,為防止冒領、遺漏和貪贓枉法的事發生,謝賜履遍歷災區、監督、核查,永平府四縣百姓得以度過災荒,而過去這些地方發生了這樣的災荒,往往因當地官員貪贓枉法而餓死不少百姓。所以當地百姓因為感激謝賜履,爭相為他立生祠,以示感恩難忘。2013年4月,桂林廉政教育基地「桂林古蓮文化街」正式揭牌,在此廉政景觀屈指可數的古代歷史人物當中,就有謝濟世、謝賜履兩位橋渡村的清官名列其中!該街道有謝賜履為救百姓「冒風險開倉放糧」銅像。

冒風險開倉放糧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曾被康熙皇帝譽為「天下第一清官」的倉場總督張伯行,以「和平清正」保舉謝賜履為政有方,可以重用,同時九卿也皆列名同保。康熙皇帝諭詣道:「謝賜履居官好,舉得極是。」於是授天津兵備副使,兩年後(公元1721年)升他為湖北按察使。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皇帝破格提拔他為山東巡撫(按慣例一般由管理全省財政、民政的布政使提拔的)。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謝賜履任右僉都御史。雍正二年閏四月,升為左都御史。就在謝賜履深受朝廷信任之時,有人告發他收受賄賂,營私舞弊。朝廷聞訊,立即派人調查。不料,查來查去,其他官員多有貪污的醜行,惟獨謝賜履一塵不染。原來謝賜履為官清廉,對下屬也要求嚴格。有的屬員因此懷恨在心,指示商人尋事陷害,豈料問題查清,反使其清廉名氣大增,誣告者反而落了一個偷雞不著蝕把米的下場。

(2)謝三征二十歲發憤讀書終成才

明代天啟年間,橋渡村有個叫謝三征的人,曾做到戶部郎中,但是他在二十歲之前,連字都不認識幾個,完全是一件偶然的小事,使他發憤苦讀,一舉成名。 謝三征少時家裡很窮。十六七歲時為養活父母,便每天販米到縣城去賣。有一天,在城裡剛賣完米,天突然下起瓢潑大雨,情急之下,便匆忙躲進一大戶人家。 不想這家主人見謝三征穿著破爛,便叫家裡人把謝三征打了一頓,趕了出來。謝三征受此羞辱,便發誓讀書出人頭地。後來在大嫂黃氏的幫助下,讀了五年,於萬曆甲辰(1604)考上 秀才,但他不滿足,讀書更勤。萬曆丙午(1606)謝三征中舉。天啟甲子(1624),被授以廣東新會縣令,因 有政績,調雲南曲靖任通判,後來官至戶部郎中。據橋渡人士對筆者說,謝三征做官以後,還特意到縣城那位官員家致謝,說是沒有那天雨中被趕出來,可能沒有他的今天。

(3)賢母教子的故事

謝濟世的成才與剛直的品格,除了他的天賦 之外,還在於他母親蔣氏的嚴格教養。當謝濟世少時貪玩,「與群兒嬉戲,竟日忘餐,手執一書則昏然欲睡」時,母親就用細樹枝抽打他,並用外公教她兄弟的話開導兒子:「汝畏辛苦而貪快活耶?夫快活須 從辛苦來。吾曾聞吾父訓吾兄弟云:早辛苦早快活,遲辛苦遲快活,不辛苦不快活。」每天讀書回來,母親必考其作業,逢不上課,則把他鎖在一 室讀書,不到吃飯時不開門,晚上紡紗陪兒子讀書到三更。

謝濟世考秀才時,學政光著腳坐在堂上,要考生跪著呈卷。謝濟世拒跪被趕出考場。母親卻讚揚他:如果今日為一秀才屈膝下跪,他日到了官場,豈不是苦心鑽 狗洞、拜達官貴人為乾兒子?」

蔣氏為才灣鎮下村人,謝濟世後來在文章寫下母校這些教誨。可惜的是這位慈母沒有見到兒子的成才,在謝濟世考中解元之前便謝世了!  

三、歷史人文景觀

1、古老的祠堂今生傳奇

該村落因歷史悠久,歷史遺存眾多,其中兩處祠堂、一處門樓、兩處古民居緊緊相鄰,形成了橋渡古建築群,除此,還有一處有名的石刻。

謝氏東公祠正門

謝氏東公祠側面

村裡尚存古祠堂兩座,一座名謝氏東公祠,為村裡最早的公祠,原公祠被大火燒毀,現祠堂為道光十二年重建,門口有對聯一幅,名曰:「朝中諫台名御史源謝家骨風,嶺南詞壇稱領袖乃橋渡赤子。」名御史是指村裡剛直不阿的謝濟世,嶺南詞壇領袖是指謝良琦。裡面牆壁上有謝氏先賢畫像,有橋渡部分先賢塑像。公祠內的木頭柱子上仍留有日本侵略軍駐紮時砍掉用以吊馬用的痕迹。據縣文物所提供資料:整座建築坐東北朝西南,長39.60、寬10.55米,為小青瓦硬山頂磚木瓦結構,建築面積417.78平方米。由門廳、下天井、中廳、上天井及兩側過廊、上廳組成二進三院。門廳呈到凹字形,前出廊,通進深二間,面闊三間,明間中間開門,門洞兩側設廂房;中廳抬梁式構架,通進深四間,面闊三間;上天井兩側設過廊,硬山擱檁;上廳抬梁式結構,前出廊,通進深四間,面闊三間。碑刻分嵌於兩山牆內。該建築保存基本完整,梁架結構穩定,是研究地方宗祠建築重要的實物資料。

謝氏西公祠

因為人口發展快,較為富裕的森、賢、致、敏四房又於乾隆八年建有謝氏西公祠。公祠內牆壁上有許多謝氏名人畫像,並鑲嵌多塊清朝時期的碑文。據縣文物所提供資料,整座建築坐東北朝西南,長32.96、寬10.57米,為小青瓦硬山頂磚木瓦結構,建築面積348.39平方米。由門廳、下天井、中廳、上天井及兩側廂房、上廳組成二進三院。門廳呈到凹字形,前出廊,通進深二間,面闊三間,明間中間開門,門洞兩側設廂房;中廳抬梁式構架,通進深四間,面闊三間;上天井兩側設廂房,兩面坡頂,穿斗式結構,一開間平屋;上廳抬梁式結構,前出廊,通進深四間,面闊三間。整座建築通透開闊,尤其梁枋雕刻精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古民居

謝氏祠堂里曾經發生的一件事堪稱傳奇。全州縣鳳凰鎮川山村,現有謝氏後裔七百多人。屬橋渡村謝族公信公之後,2011年3月他們知道橋渡村謝氏家族搞先賢紀念館,便主動捐款八千多元。該村有一癌症患者,叫謝金貴,全身浮腫(肝硬化積水),吃藥無效,估計在世時間不多了。他得知橋渡人維修了公祠,又為先賢搞紀念館,把家裡捨不得賣的六把老椅子,一個筆硯,一個筆筒,捐給了祠堂。到了同年九月十七日,謝姓人前去探看謝金貴時,謝金貴居然到桂林啤酒廠上班去了。如今,謝金貴所捐獻之物,放在謝氏東祠堂內。

2、古河古田垌

古時羅水,今名萬鄉河,被一些縣民稱為全州的母親河。 萬鄉河向南流至全州城的三江口,與廣西河、灌江在三江口匯聚成通往中原的湘桂古水道----浩浩蕩蕩的湘江,為溝通中原與嶺南的文化交流、商貿往來立下了汗馬功勞。全州古俗語說:「長萬二鄉出白米,宜建二鄉出刀槍,恩鄉多苦累,富貴落升鄉!」橋渡村古屬有魚米之鄉之稱的「萬鄉」,長萬二鄉之所以成為魚米之鄉,就是因為有萬鄉河這條母親河餵養著。橋渡村隔河遠望,是茫茫的田野,就是號稱「全州第一垌」的流陂垌,它是全州縣最大的田垌,有三千八百多畝。而與流陂垌緊緊相連的,是上有白石垌、下有貢陂垌、山村垌等田垌,它們一個緊緊連著一個,一連就是數十里遠,一萬幾千畝良田,真是一望無垠,一馬平川。若是晴天隔垌遠望,你隱隱約約可見又一個連著一個的村落,甚至連它們做飯的炊煙繚繞都能看過真切,一個個山村環繞著這個像平原似的大垌,給你有心曠神怡的感覺,忍不住嘆道,這是好一幅迷人的景緻!

3、 全州第一堰----貢陂堰

貢陂堰是全州縣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水利工程,號稱全州第一堰。它位於全州縣龍水鎮橋渡村旁的下游約20米處,離全州城約8公里,堰長636米,條石砌築,灌田1800畝,最初於宋紹興年間萬鄉人劉霆捐資修建。

山川河水入萬鄉(河)。貢陂堰,不僅攔的是萬鄉河的水,在堰壩上游約五十米遠處,還有一條人工運河,提前溝通了山川河與萬鄉河兩大水系。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洪水衝激,數百年之土堰忽遭崩決」,當時剛上任的全州知州張堉春「諭令紳民按照所管田畝,均勻捐資……公舉首事,募工構石,凡五閱月而告成,石工緊固,堵蓄合宜」(《貢陂堰碑記》)。知州張堉春這次進行了較大的重建。重點是「集諸堰長」,將被洪水沖毀的土木結構堰改築石堰。該堰主要由堰堤、引水溝、渠道三大主體工程組成,堰堤自山川河段至萬鄉河段全長1公里,南北向構築,高1.82米,呈階梯狀,2-5級不等,樅樹木縱向排列墊在石堤下,固定石堤。貢陂堰,不用水泥不用漿(最上一層的水泥,是近年維修用上的),最厚處共5層,用的是條石,一層壓著一層。最下一層為松樹。俗話說, 水浸松木千年在。松樹在水下不容易壞。壩底的松樹稍微向前延伸出去,這樣可防止大水沖壞堰壩的根基。1965年,因山川河段水位變低,引水溝引水量小,已不能滿足灌溉需求,所以在山川河段老堰上方約30米處,重新用混凝土修築了長70米、高1.27米的滾水壩蓄水,以抬高水位,增加蓄水量,並開挖了長約1里、寬約3-5米、深1米的引水溝分流,以滿足現在的灌溉需求。主渠道長5公里,要灌溉面為河口裡村貢陂洞2600畝農田。貢陂堰為縣內至今還使用的有歷史可稽的最早的農業水利灌溉工程,光緒十三年(1887)、1937年和解放後進行了維修,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貢陂堰

貢陂堰是中國「三普百大新發現」者之一。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簡稱「三普」,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進行的最大規模的不可移動文物資源調查工作。其中廣西全州的宋代灌溉農業水利設施貢陂堰獲得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獎」。2011年12月23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圖片展曾在首都博物館開幕展出。

4、名勝題刻

「龍洞清溪」不僅是全州縣龍水鎮橋渡村的古八景之一的,也是全州歷史上著名的古八景之一。景點位於龍水鎮橋渡村東南400米處的龍隱岩內。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年漲大水,一條蛟龍隱入岩內,岩洞由此得名。《湘山志·湘山岩泉》也記載了這裡有個故事:「龍隱岩。寺西十五里石燕岡。舊傳:有漢人入,見一人危坐,須鬢皤然。再入,以為枯骨。持出視之,乃龍蛻(龍脫下的皮)也。石壁有「龍雲岩」三篆字。蔣文定公諱冕曾刻有詩。庵以岩名。亭曰:『漱玉』」。從此段文字記載來看,龍隱岩的原名有可能叫龍雲岩,附近還有一個龍雲岩庵,還有一個漱玉亭。

龍隱岩

龍隱岩題刻

龍隱岩岩口坐西北朝東南,岩洞面闊25米,進深28米。現在仍可見的,一石刻鐫刻於岩口,其餘五幅鐫刻於岩內的摩崖上。現該景點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刻屬南宋至清時期,雕刻手法有陽刻和陰刻,內容有記事、題名、詩文,題銘人物有明嘉靖年間首輔蔣冕、清雍正年間監察御史謝濟世、謝肇崧等。該石刻內容豐富,又是史上名人所題,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與文學藝術價值。

有史可查最早寫龍隱岩的是宋朝著名詩人陳峴,他任全州知州時便寫有七言絕句《龍隱岩》:

煙蘿深鎖非凡境,泉石相逢似故人。

歸認落花猶恐誤,天風為我隔囂塵。

元朝以來有史可查最先寫"清湘八景"的是張鏔《詠清湘八景 》,他的《龍洞清溪》曰:

靈岩如屋山勢雄,寒氣贔屭(亦作贔屓。作力之貌。)神龍宮。

洞門陰深軒檻窄,一灣流水涵青銅。

壁閭大士面如玉,寶蓋圓光照空綠。

晚風吹衣生羽翰,細認落花溪九曲。

元代的張鏔在延祐間官全州路,任全州學正。

清代黃德星也寫有"清湘八景"詩,其《龍洞清溪》曰:

誰將夏屋覆溪頭,更費神斤著意鎪。

觸石紫煙熒卧兕,繞岩碧澗漾游儵。

黃德星,字聚東,坊廓都(今廣東陸豐市大安石寨村)人,清雍正二年舉人,歷任隆安、永福等縣知縣,擢全州知州。後來還升為梧州知府。廣西提督贈匾"清惠可風"。他修纂《乾隆全州志》【乾隆三十年(1765)本】。

外地游龍隱岩寫詩不少,本地人也有許多名人寫詩詠它。廣西唯一的內閣首輔(宰相)蔣冕給母親郭夫人掃墓歸來路過此地時,先後寫了許多詩,現錄一首:

羅水繞岩前,西來卻東去。

從古到於今,晝夜流不住。

清代桂籍以舉人出任巡撫第一人的橋渡村人謝賜履也寫有《龍洞清溪》(名龍隱岩,去山房僅數百步):

何年龍隱此岩扁,龍去空岩尚有名。

洞口求山遙嶙合,竹間漱石片泉嗚。

雲流苔蘚渾無跡,瀑進煙霞別有聲。

莫信桃源雞犬隔,清溪咫尺繞柴荊。

龍隱岩是橋渡村大名鼎鼎的是"小包公"謝濟世少年讀書的地方,他在《乾隆甲子歸 田,重遊龍隱岩》一詩中,回憶兒時讀書的情景寫道

憶昔少年時,讀書岩寺中。

那知身是我,只道蜀成龍。

龍去床猶在,我歸岩已空。

他年如化鶴,何處覓前蹤。

謝濟世外去做官後,回故里時,寫有《歸田重遊龍隱岩題石壁》一詩,在岩中題詩評價出自全州的蔣冕。詩寫道:「尚有前蹤在,凄其懷蔣公。伏蒲甘折檻,定策苦辭封。大禮千秋憤,孤忠九廟恫。長崖留短句,吟罷涕沾胸。"

「龍隱岩」三字石刻,通長1.38米、寬0.51米;字徑高39厘米、寬27厘米,為陽刻篆體。岩內「壽」字右側刻有"大清道光己酉仲春呂洞賓壽"較清晰的字,左側"謝肇崧「等字則有些模糊。

明朝《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一》也對橋渡的龍隱洞有所記載,在丁丑(公元1637年)閏四月初十至十一,他來過橋渡,還住了一夜。原文如下:「石規,《志》作石燕,南為龍隱洞,〔小山獨立江上,〕洞門西向。出洞而西,即為桫木渡橋,宿。〔橋度水東自龍水出口,山聳秀夾立。〕十一日由渡橋西北行,五里為石鼓村,又三里為白沃村,過七里岡為寨墟。」

5、自然景觀

全州縣龍水鎮千古名村橋渡村,與其它全州永歲鄉大崗村、才灣鎮的才灣村、龍水鎮的龍水村等名村一樣,也曾附風雅,有自己的「小八景」。

橋渡村的豬頭山,便是當年橋渡村的八景之一。該村當年的八景,因世事變遷,也廢了幾處,但豬頭山還保存完好。豬頭山旁邊是一處小學。村民謝雙壽介紹說,豬頭山這是一個老天開雷的地方,也就是龍頭的所在之地,每當開雷的時候,附近的雞鴨便亂叫不歇,這是提醒人們注意要打雷了。有龍就有水,當年這裡有個大塘,也是一道風景,後來修學校時填滿了。龍水人有句古話叫做"龍頭在龍水,龍尾在歌陂。"但橋渡人也有句古話則叫做"龍頭在橋渡,龍尾在歌陂"。謝雙壽說,龍水鎮龍水村到廟頭鎮歌陂的山脈,有一處連不上,算不得一條整龍。但從橋渡村到歌陂是連得起的。 由於豬頭山是起雷的地方,這裡打雷時便有危險。當年全州鎮大新村的人來此讀書,就有學生被雷打死過。為了防止雷擊,這裡安有避雷針。

非常形象的豬頭山

還有像玉屏似的玉屏山,也是橋渡村的古八景之一,山前曾有戲台一個,是村裡大戶人家請人唱戲的地方。解放後廢棄。

村後有個山,山上有一景,橋渡村人稱之為仙人下棋。

村裡曾有橫跨萬鄉河的橋亭一座,時稱花橋,為村裡的古八景之一。橋亭像一幢很美的房子,兩邊還有凳子,橋上鋪石子路。端午節拔龍舟時,人們便在橋上看龍舟賽。1944年日寇入侵時,為阻日軍對抗日根據地的侵犯,蔣余蓀的挺進縱隊曾將橋炸毀。日本投降後,花橋被修復,但已經不如原來的美觀。該橋最後的消失,其原因解放後新石拱橋的修建缺乏維修而毀。村裡仍保留一定程度的石板路、釘子路,但大多被水泥路所取代。

村裡的非常形象的螞蛙石,也是村裡的古八景之一,位於村西公路旁(地圖上的村北方)。古往今來蛙口長期出水,蛙口空可睡人,因修水渠而斷流。相傳有此石,村裡可避邪氣,沒有妖魔鬼怪。

該村的自然景觀還有岡飛石燕、江心秋月、古梯子、石巷子等眾多的自然美景。

四、名產與民俗、民間傳說

1、 聞名八方的豆腐

橋渡村,也是全州縣三大豆腐村之一。民間有「橋渡豆腐龍水酒」之說。

橋渡村的水豆腐為什麼好吃?村民說,橋渡村的豆腐之所以聞名,便取自山川河與萬鄉河交匯的水。民間文化人士陶啟兄先生對橋渡村的豆腐也做了專門研究,他寫的《橋渡豆腐享譽全州考》總結了橋渡豆腐好吃的三條理由,大意是:當地上喜歡在田埂上種「五月黃」黃豆,這種黃豆質量好,香味重,營養豐富;有一口古井,冬暖夏涼,清冽甘甜,一年四季流量如故,;三是製作講究。因此,該村磨出來的豆腐筋道綿柔,嫩滑爽口,被公認「最佳」。此說為多數人所認同。

豆腐的製法,原是手工,現為機械所替代。村民相傳,機械生產出來的豆腐味道不如手工生產出來的豆腐有味。過去豆腐手籃可提,現在的韌性則不如從前。村裡的豆腐好吃雖然是指水豆腐,但村裡生產的榨乾豆腐與油榨豆腐的味道也是不錯的。

磨豆腐用的原始工具

民間傳說中,壽佛爺也是常去橋渡拿水豆腐吃的。有人認為此傳說雖然反襯橋渡村的豆腐比較好吃,但故事本身可能是傳聞。原因是,謝氏在橋渡建村是宋代,此時唐代的壽佛爺已經仙逝了。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即謝氏來橋渡村前,原來的居民已經能生產出高質量的水豆腐了。若這樣,壽佛爺去橋渡村拿水豆腐吃就不足為奇了。

2、過年吃素的民俗

大年三十日過年不喝酒,不吃肉,在全州縣龍水鎮橋渡村,這一習俗竟相沿數百年。說起其原因,還涉及到一樁歷史案件。明代崇禎末年,村裡有個謝良珩,博覽群書,素有俠氣。十八年中秀才後,被 堂兄、官太常寺卿的謝良瑾帶在身邊,交了很多朋友,其中一 位就是桂林靖江王府的王子。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煤山弔死,謝良珩痛 哭數天,欲以身殉難為家人所阻。隨後清兵入關,靖江王子逃到謝良珩家中住了將近一年。 不久,吳三桂叛亂。作為舊臣民,且父親謝日新也是崇禎朝舉人,謝良珩便想趁機起事,以為外援。但想到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便與族兄謝允復商量。謝允復字子貞,號文山,崇禎6年(1633)舉人,在明末擔任過 河間府景州知州,分巡河東汝南兵備道。這職務相當今軍分區司令。不想 清政府不久便平定了吳三桂之亂,並向全國發出通令:「有私藏前明皇族 者死無赦,投首者受上賞。」謝允復聞說心動,與良珩商量要獻明王子以邀功討賞。謝良珩正色道:「始事之而終棄之,忠臣義士尚不忍為,何況 比拋棄更過份的檢舉呢,怎麼做得?」第二天便給明王子一筆路費,讓他 逃走了。事發之後,謝允復很不甘心,便向良珩索賂,說如果能借萬金則 可以免罪,否則,是生是死,性命就捏在手裡。謝良珩非常憤慨,答道: 「與其改節貪生求榮於世,不如追隨文天祥、謝疊山後塵於地下。死有重 於泰山,有輕於鴻毛,古人早就說過了。」這文天祥,謝疊山都是南宋末 年不願做元朝的官,大義凜然,寧死不屈的典範,其中謝疊山還是橋渡謝 氏的遠祖。最後的結果是謝良珩被鋃當入獄,臘月三十日死在牢中。而謝允復則被清皇朝任命為陝西布政使,官職僅次於一省的巡撫。 自謝良珩慷慨赴義之後,他的後人每逢除夕,均素食,以示紀念。筆者在撰寫此文時,橋渡森房古稀老人謝敦元親口告知筆者,他的家族解放 初期過年都以蘿蔔為食。謝允復僅生一子,名孝蓮,但早夭,只好過繼弟弟允謙的次子為後。而謝良珩卻有五子,且兩個成秀才,兩個中舉人, 清代兩百六十多年間,橋渡謝氏幾修其譜,謝允復也算族中顯貴,卻不讓他入譜。譜中幾篇文章涉及到謝允復,則冠以「族惡」二字。到了辛 亥革命的第三年,橋渡重修族譜,有個叫謝以度的老先生,則秉筆直書, 把這件近300年前賣親求榮之事,寫進族譜,以示揚善懲惡。而1995年橋渡再修族譜時,也不為惡者諱,照錄入書,此事足見人間正氣常在,橋渡古風猶存。

3石臼出米的傳說

古時,豬頭山有一處道觀。因為是起雷之處,道觀叫雷興觀。相傳很久以前,這洞里住著一戶人家,一個娘帶著一個兒子討米要飯(乞丐)。 龍興觀前有一石臼,不管這對娘兒能否討得了米,總有神仙作法,讓它每天生出一些米來。但米不多,它不會讓這娘兒倆有多餘的拿出去賣,也不會讓這娘兒倆餓死。有一天,孩子起床發現娘不見了,便起來尋娘,但尋了一天沒找著。夜裡,她母親託夢給他,說她因為做了好事已經被神接上了天上。娘吩咐已經長大的他,要勤勞做事,儘快成家立業,早日擺脫對石臼的依賴。但這男子養成了好吃懶做的品性,他不是按他娘的意思勤勞做事,而是聰明地以為他想出了一個發財的竅門!他想,石臼能出米,這是蒼天恩賜他的法寶,但石臼太少,生出來的米不多,何不弄來一把鑿子,將石臼鑿大一些,這樣,出的米多,自己吃不完,可以拿出去賣,豈不妙哉?說干就干,他便借來一把鑿子,將石臼鑿大,滿以為這樣第二天石臼便會生出許多米來。豈料,他第二天一看,石臼里已經生不出米了。原來,神仙嫌他好吃懶做太貪心,已經讓那石臼失去了法力。結果,這個好吃懶做的男子,因為沒有想辦法靠自己的能耐謀生,就活活地餓死了!

傳說中的石臼

這個故事還在這裡代代相傳。它告訴人們,做人,一是要靠自己的勤勞,二是凡事不要太過於貪心,否則,反而不美!

4仙人下棋的傳說

橋渡村山後有一景點,稱為仙人下棋。相傳,很久以前,當地村裡有位青年人上山砍柴,見山上有兩位老人坐在石頭上下棋,青年也是位棋手,對此也有興緻,便在旁邊觀看。結果回家時,村裡的人都認不得他。而村裡的變化也非常這大,原來他雖然只看別人下了幾盤棋,但人間已經過去了幾代人了。

通過大家商談,才知這青年是在看仙人下棋才有此奇事!

鳴謝:在此稿寫作過程中,蔣欽揮先生提供了大量資料。廖文麗和許多橋渡村的朋友也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謝意!

探秘桂北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走進廣西的貢院:歷史上開科取士的地方

劉祟龜巧擒殺人犯(歷史人物)

全州縣歷史上的第一位解元,原來就是廣西唯一的宰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康熙六次南巡催生山東臨沂蒙山——疊衣庄村的來歷與傳說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