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7年中國寨卡病毒研究小結!

2017年中國寨卡病毒研究小結!

轉眼2017年已經過去,我國科學家2017年在寨卡病毒上的研究碩果累累。溫故而知新,請隨小編按時間順序再回顧一下去年的成果吧!

1.源於E蛋白莖區的多肽抑製劑的抗乙腦和寨卡病毒活性

2月21日,《Antiviral Research 》雜誌刊登了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生物化學學科組王薇團隊的論文「Antiviral activity of peptide inhibitors derived from the protein E stem against Japanese encephalitis and Zika virus」。

該研究通過設計源於乙腦病毒和寨卡病毒莖區的多肽,揭示了位於莖區第二個螺旋的多肽比位於第一個螺旋的抗病毒效果更好;包含與不包含莖區末7個氨基酸的多肽的抗乙腦病毒作用相當;然而,缺失莖區末端7個氨基酸的多肽不能抑制寨卡病毒感染。

該工作證明了有效濃度為納摩爾級別的多肽P5在體外和體內實驗中都能將乙腦和寨卡病毒複製有效抑制,為治療乙腦和寨卡病毒感染的臨床藥物研發提供了基礎。

原文鏈接: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6354216306118?via%3Dihub

2.寨卡病毒NS5的晶體結構揭示保守藥物靶點

3月2日,國際學術期刊《The EMBO Journal》刊登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施一及高福研究員的論文「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Zika virus NS5 reveals conserved drug targets 」。

該研究通過解析寨卡病毒RdRp和MTase的結構,揭示了寨卡病毒NS5的藥物開發靶點RdRp和MTase的結構跟其他黃病毒相比更保守,表明目前以登革病毒及西尼羅病毒等黃病毒的NS5為基礎研發的藥物對寨卡病毒可能也有效。

該工作為研發和優化抗寨卡病毒藥物奠定了結構基礎。

原文鏈接

http://emboj.embopress.org/content/36/7/919

3.25-羥基膽固醇保護宿主抵抗寨卡病毒感染及老鼠模型上的小頭症

3月14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免疫》(Immunity)在線刊登了中國醫學科學院系統醫學研究中心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程根宏、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許執恆及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等研究團隊合著的名為 「25-Hydroxycholesterol Protects Host against Zika Virus Infection and Its Associated Microcephaly in a Mouse Model」的論文。

該研究闡明了膽固醇-25-羥化酶和它的酶促反應產物25-羥基膽固醇在機體對抗寨卡病毒感染時的分子機制,首次揭示了25-羥基膽固醇能顯著保護機體抵禦寨卡病毒感染。

這一成果強調了膽固醇-25-羥化酶在寨卡病毒感染時的保護作用,及25-羥基膽固醇作為抗寨卡病毒感染和預防如小頭症等寨卡感染綜合症的天然抗病毒藥物的潛力。

原文鏈接: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74761317300742

4.蚊C6/36細胞的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揭示寨卡病毒感染的宿主蛋白

4月份,著名病毒學雜誌《Journal of Virology》刊登了中科院武漢病毒所肖庚富團隊的論文「Quantit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of mosquito C6/36 cells reveals host proteins involved in Zika virus infection」。

該研究呈現了被寨卡病毒感染的宿主細胞的宿主蛋白的調控圖譜,系統地闡明了寨卡病毒和宿主蛋白之間的作用,揭示了在人源細胞和蚊源細胞上,藥物Bortezomib都能抑制該病毒複製,它在小鼠上能有效抑制病毒複製且緩解病理損傷。

該工作首次呈現了被寨卡病毒感染的宿主細胞的宿主蛋白的調控圖譜,也為抑制寨卡病毒傳播和治療感染的藥物研發提供了新的思路。

原文鏈接

http://jvi.asm.org/content/91/12/e00554-17.full?sid=c299e628-6512-4489-ac33-2236d6cf59eb

5.寨卡病毒NS5蛋白對型干擾素信號的選擇性激活

5月,著名病毒學雜誌《Journal of Virology》刊登了香港大學金冬雁教授研究團隊的論文「Selective activation of TypeⅡinterferon signaling by Zika virus NS5 protein 」。

該研究揭示了寨卡病毒NS5蛋白能通過多聚泛素化修飾降解STAT2,增多STAT1-STAT1同源二聚體,使Ⅱ型干擾素信號通路激活,產生細胞炎症因子CXCL10和IRF1,進一步使病毒複製增強。

該工作首次揭示了Ⅱ型干擾素信號通路可以被寨卡病毒NS5蛋白激活,闡明了STAT2在Ⅱ型干擾素信號通路激活中的用途,明確了AG490在細胞上能顯著抑制病毒複製,為抗寨卡病毒藥物的研發提出了新的思路。

原文鏈接

http://jvi.asm.org/content/91/14/e00163-17.full?sid=74d1f816-1bc9-4a3e-8423-d1bbf452de4a

6.寨卡病毒的結構生物學

6月,國際學術雜誌《Cell》子刊《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院施一及高福研究員的題為「Structural Biology of the Zika Virus」的綜述。

該綜述總結了科學家在寨卡病毒E蛋白、全病毒及與不同中和抗體作用的複合物的結構研究方面獲得的進展,非結構蛋白NS1和重要病毒蛋白酶類蛋白NS2B-NS3及NS5的結構研究進展,也討論了當前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的機遇。

該研究奠定了寨卡病毒疫苗和抗體研發、藥物設計及病毒學研究的基礎。

原文鏈接:

http://www.cell.com/trends/biochemical-sciences/fulltext/S0968-0004(17)30048-8

7.多肽類病毒滅活劑

7月26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刊登了復旦大學基礎醫學學院陸路和姜世勃、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等研究團隊的論文「A peptide-based viral inactivator inhibits Zika virus infection in pregnant mice and fetuses」。

該研究通過序列分析寨卡病毒的E蛋白,研發出多肽候選藥物Z2。它在動物體內模型和體外細胞模型上均能抑制寨卡病毒感染,還能穿透胎盤,有效抑制寨卡病毒的垂直傳播。因Z2在孕鼠和胎鼠上良好的安全性,有成為防治孕婦(寨卡病毒感染高危人群)感染的新藥物的潛能。

該成果為防治寨卡病毒的藥物研發提出了新的思路。

原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15672

8.寨卡病毒直接感染周圍神經元且引起細胞死亡

7月31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刊登了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細胞工程研究所Guo-Li Ming,艾莫利大學醫學院人類遺傳系Peng Jin,中科院遺傳與發育所許執恆及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生物科學系的Hengli Tang研究團隊的論文「Zika virus directly infects peripheral neurons and induces cell death」。

該研究揭示了不管通過動物胚胎腦部注射還是通過腹腔注射,寨卡病毒都能感染動物模型的周圍神經系統,感染周圍神經和中樞神經的機制不同,及組蛋白乙醯化及表達異常可能與寨卡病毒感染後神經嵴細胞之死有關。

該工作首次在動物模型上驗證了寨卡病毒能感染周圍神經系統,闡明了在人源細胞上寨卡病毒感染的分子病理學,指出了未來寨卡病毒感染機制的研究方向。

原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n.4612

9.prM蛋白的一單個突變導致胎兒小頭症

9月28日,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在線刊登了中國軍事醫學研究院秦成峰及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許執恆團隊的論文「A single mutation in the prM protein of Zika virus contributes to fetal microcephaly」。

該研究揭示了在寨卡病毒prM蛋白上單個氨基酸的關鍵突變S139N,能使寨卡病毒的神經毒力顯著地增加,闡明了小頭畸形出現的分子機制。

該工作為今後寨卡病毒的監測及風險評估提供了靶點(S139N突變位點),為藥物和疫苗研發及寨卡病毒致病機理研究奠定了基礎。

原文鏈接: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7/09/27/science.aam7120

10.從蚊子分離寨卡病毒:一個2016年在中國田地和實驗室的調查研究

10月19日,《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刊登了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梁國棟研究團隊的論文「ZIKA virus isolated from mosquitoes: a field and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in China,2016」。

該研究通過在2016年夏季採集我國多個省數萬隻吸血昆蟲標本,分離蟲媒病毒及展開監測研究,揭示了貴州省採集的蚊蟲標本中存在流行性乙型腦炎、寨卡病毒和版納病毒等三科四種蟲媒病毒,且新分離的寨卡毒株的氨基酸突變位點與引起新生兒小頭症及格林巴利綜合症有關。

該研究首次證實了我國自然界中的蚊蟲攜帶有寨卡病毒,且它們具有引起新生兒小頭症的分子特徵,顯示了中國寨卡病毒預防和控制的新挑戰,提示了全球問題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原文鏈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427-017-9196-8

11.吸血通過γ-氨基丁酸能系統激活促進蚊媒病毒在蚊子上的複製

11月2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刊登了清華大學醫學院程功研究組的論文「Blood meal acquisition enhances arbovirus replication in mosquitoes through activation of the GABAergic system」。

該研究揭示了蚊子的吸血天性有助於蟲媒病毒感染,通過血液消化產生的谷氨酸轉化成的Gama-氨基丁酸,激活Gama-氨基丁酸信號通路,來抑制蚊子的抗病毒固有免疫。

該工作闡明了促進多種蚊媒病毒感染的普遍機制,對限制這類病毒在自然界快速傳播的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原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7-01244-6

12.寨卡病毒在豚鼠上的鼻內感染和接觸傳播

11月21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及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許執恆研究團隊的論文「Intranasal infection and contact transmission of Zika virus in guinea pigs」。

該研究通過豚鼠動物模型的建立,揭示了病毒感染的豚鼠可通過密切接觸,傳播病毒給同伴,使病毒在腦和腮腺等臟器中增殖,還闡明了滴鼻也是寨卡病毒在豚鼠、小鼠及獼猴體內感染的有效方式。

該成果強調了暴露於寨卡病毒污染物中的風險及該病毒在人群中親密接觸傳播的可能性,對寨卡病毒的預防及進一步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原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7-01923-4

小編水平有限,您還知道2017年我國科學家在寨卡病毒方面的研究是小編沒介紹的嗎?歡迎留言區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病毒學界 的精彩文章:

流感疫情更新,關於疫情與防治,如何積極回應?

TAG:病毒學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