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濱海濕地連接海陸的生態屏障

濱海濕地連接海陸的生態屏障

文/方正飛

圖/陳建偉、黃冉、李東明、Maria Feck、王建民、肖詩白

《中國周刊》記者 楊劍坤、《中國周刊》記者 侯沁言

每個遷徙季,遺鷗總會如約光臨天津濱海新區的沿海灘涂。遺鷗是鷗類水鳥家族中最晚被人類發現並認識的鳥,因此得名「遺鷗」,意味「被遺忘的鳥」,是國家一級極瀕危保護動物。

每年十月,當廣闊的北方在秋風的輕撫下迎來一片金黃的時候,金黃秋葉圍繞的大海之濱卻有一道火紅的生命色澤,正煥發著勃勃生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這裡一簇簇、一蓬蓬的鹼蓬草在秋風中羞紅了臉,如同巨大的紅毯平鋪在綿延百里的海灘上,一眼望不到邊,草叢中嬉戲、藍天上飛舞的各色水鳥給這幅奇妙的畫卷增添了靈動的美。讓遊客沉醉不知歸途,樂而忘返。這裡是遼寧盤錦紅海灘,是我國風景優美的眾多濱海濕地之一。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景觀瑰麗神奇。在我國1.8萬公里大陸海岸線上,散落著由海陸交錯而形成的河口、灘涂、鹽沼、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和淺海水域等諸多類型的濱海濕地。從北到南,主要有鴨綠江口、雙檯子河口、黃河口、鹽城、長江口、珠江口和廣西北部灣七大濱海濕地。鴨綠江口濱海濕地是蘆葦、沼澤、湖沼及河口灣構成,是世界公認的觀鳥勝地;盤錦紅海灘所在的雙檯子河口濱海濕地以蘆葦盪和紅海灘著稱,也是珍稀動物黑嘴鷗、丹頂鶴等水禽遷徙的「中轉站」及斑海豹的繁殖區……濱海濕地是水生動植物的基因庫,是自然界為人類留下的寶貴遺產。

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海灣、河口泥灘上特有的常綠灌木和小喬木群落;它生長於陸地與海洋交界帶的灘涂淺灘,是陸地向海洋過度的特殊生態系統。紅樹以凋落物的方式,通過食物鏈轉換,為海洋動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

濱海濕地的生態功能

濱海濕地是海洋與陸地之間寬闊的生態過渡帶,兼具海、陸生態特徵,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許多近海海洋生物棲息地和繁殖地,是候鳥遷徙的「中轉站」,還是應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重要緩衝區,濱海濕地不僅是眾多水生動植物的家園,也在人類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據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濱海濕地與海洋保護區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濱海濕地研究中心」)主任劉長安介紹,濱海濕地具有涵養水源、降解污染、凈化水質、調節氣候、攔截陸源污染、固碳、護岸減災、提供生物棲息地、維持生態平衡等功能。

海陸交錯的地理特徵使濱海濕地浮游植物、底棲生物、植被、鳥類、哺乳動物等物種豐富。大量陸源懸浮物和營養鹽,為水生動植物的生長和繁殖提供了重要的養料,給生物種群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據中國海岸帶濕地保護行動計劃統計,我國濱海濕地生物種類共有8252種,其中有浮游生物481種、浮遊動物462種、游泳動物593種、底棲動物2200種。

由於紅樹林區內潮溝發達,吸引深水區的動物來到紅樹林區內覓食棲息,生產繁殖。

濱海濕地大量水生動植物又為水禽類提供了營養豐富的食物,使之成為候鳥南來北往的驛站、繁殖地和越冬地。濱海濕地生物間構成了一套完整的「生物鏈」,對物種保存和物種多樣性保護髮揮著重要作用。

由濱海濕地典型植被檉柳、海藻場、海草床、蘆葦、鹼蓬和紅樹林勾勒出如詩如畫的旖旎風光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但鮮為人知的是,這些典型植被也為我國沿海抵禦風暴潮、海岸侵蝕、海水入侵等海洋災害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提供了天然屏障,是海洋防災減災的「海岸衛士」。「我國沿海地區人口佔全國的40%,經濟總量佔全國的60%,是人口密集、財富集中的地區。濱海濕地對維護沿海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沿海地區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劉長安說。

鹽沼濕地上成群飛舞的澤鷸和黑腹濱鷸。凡淤泥質海岸分布的地方,也都有面積不等的鹽沼分布。鹽沼,即潮間鹽水沼澤,是中國最普遍的濕地類型之一。

濱海濕地還是天然的水質「凈化器」,能夠降解陸源污染凈化水質。劉長安解釋說,生活污水、農用肥和工業排放物等陸源污染物在濱海濕地承載範圍內,通常與沉積物結合在一起,通過濕地植被吸收,經化學和生物學過程轉換而被降解、儲存與轉化。濱海濕地中的許多水生植物能夠富集重金屬,從而參與金屬解毒過程,能夠有效緩和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間的突出矛盾。

除此之外,濱海濕地還有強大的固碳功能,濕地植被能夠利用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從而應對氣候變化。劉長安表示,紅樹林濕地固碳能力要強於陸地森林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濱海濕地每年的碳交換率和碳匯能力也顯著高於內陸濕地。

珊瑚礁,是成千上萬的由碳酸鈣組成的珊瑚蟲的骨骼在數百年至數千年的生長過程中形成的。

鳥類和魚類賴以生存的家園

魚類是濱海濕地的「原住民」,鳥類是濱海濕地南來北往的「常客」,濱海濕地為他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食物和長途跋涉的歇腳地。

長年從事海洋魚類研究的廈門大學楊聖雲教授介紹說,除了典型的深海魚類外,幾乎所有的海洋魚類都在濱海濕地出現過,估計有2000多種,約佔世界海洋魚類總數的10%,而一些淡水魚類也會在河口地區完成其生活史的一部分,如中華鱘。濱海濕地也出現了中華白海豚、斑海豹、儒艮、中國鱟、海龜等珍稀瀕危物種。

濱海濕地水域相對封閉、水流相對緩慢,生態系統多樣,生境條件各異,決定了濱海濕地內海洋生物特有種和地方性種類較多。楊聖雲說,以魚類為例,濱海濕地是海洋魚類不可或缺的繁殖地,絕大多數魚類要在濱海濕地完成產卵、育幼、索餌,成年後再洄遊到近海,補充到近海的漁業資源中;一部分定居性魚類則在濱海濕地完成它們的整個生活史;濱海濕地也是魚類重要的庇護所,與寬闊的海域相比較,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多樣,為魚類的仔魚、稚魚和幼魚提供了逃避敵害的場所。濱海濕地保護了水生動物的生物多樣性,因此也被人們稱之為「物種基因庫」。

珊瑚礁為許多動植物提供了生活環境,其中包括蠕蟲、軟體動物、海綿、棘皮動物和甲殼動物。過去50 年間,80% 的珊瑚礁已經消失。

濱海濕地對鳥類的繁育和生存尤為重要,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動物學會副理事長張正旺教授說:「濱海濕地是鳥類適宜的棲息地、候鳥的越冬地和長途遷徙的『加油站』。」

濱海濕地複雜多樣的生態環境,為各種鳥類提供了良好的隱蔽和棲息條件,同時豐富的魚、蝦、蟹、貝類等資源,又為鳥類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使濱海濕地成為鳥類理想的繁育場所。環頸鴴、反嘴鷸、鷗嘴噪鷗等都選在濱海濕地完成產卵、孵化、育幼和覓食。

濱海濕地也是候鳥越冬的棲息地。張正旺介紹說,在鄂爾多斯高原繁殖的遺鷗,每年入冬都會從鄂爾多斯高原來到渤海灣濕地灘涂中取食過冬,大約在每年4月中旬左右,遺鷗將繼續北遷,回到繁殖地。

珠海橫琴濱海濕地,是珠江口區域珍稀的紅樹林濕地資源區、珠港澳地區寶貴的海洋濕地生態系統。遊人在橫琴島欣賞到人類所創造的城市文明之美的同時,又能領略到大自然最美好的風光。

濱海濕地是候鳥遷徙的中間停歇地,候鳥長途旅行的重要驛站。在全球9條候鳥遷徙路線中,有3條經過我國,遷徙的候鳥中至少有27個全球瀕危物種,其中以中國濱海濕地為主要棲息地的達24個。張正旺說:「候鳥一次遷徙全部路途可能是幾千公里,甚至一萬多公里,它們不能一口氣完成長途遷徙,中途需要停下來取食,儲存能量,再繼續旅行。」我國的環渤海、鴨綠江口和長江口濱海濕地都是候鳥遷徙中重要的「加油站」。鴨綠江口濱海濕地每年落腳的候鳥種類達300多種、120多萬隻。

東亞- 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圖

生態功能退化不能承受之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迅速,人地矛盾日益緊張,濱海濕地保護通常讓位於經濟開發。交通建港要圍填海,漁民養殖要用海,企業生產要排污……向大海要土地,向大海要效益,使濱海濕地成為首當其衝的犧牲對象。

濱海濕地的過度開發利用導致我國濱海濕地面積銳減、水質明顯下降、生態功能退化、污染加劇、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據《中國濱海濕地》中的數據顯示,1975年中國濱海濕地總面積為736萬公頃,其中,自然濱海濕地面積為734萬公頃,人工濱海濕地面積為2萬公頃。40年後,2015年10月19日,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單位承擔的「中國濱海濕地保護管理戰略研究項目」發布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濱海濕地面積為579.59萬公頃,佔全國濕地總面積的10.85%。在過去50年中,我國已損失了53%的溫帶濱海濕地、73%的紅樹林和80%的珊瑚礁。

群鶴排雲上,悠悠麋鹿鳴。鹽城灘涂濕地不僅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基因庫最豐富的野生麋鹿種群,而且還是全球最大的丹頂鶴越冬地,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濱海濕地生態環境惡化,帶來的是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陸源污染物排放超過濕地承載能力,濱海濕地不能進行生態恢復,使濱海濕地生物群落結構發生改變,生物多樣性降低。污水中的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超標,水體富營養化嚴重,引起赤潮頻發,附近水域貝類體內污染物殘留量超標,浮遊動植物和底棲生物棲息密度偏低,導致生物種類和數量急劇減少,直接影響物種的繁殖、擴散、遷移,進而使許多珍稀動物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

圍填海造成的濱海濕地面積銳減,使濱海濕地魚類的繁育地縮小,使魚類的棲息地和索餌場遭到破壞。以文昌魚為例,據2006年廈門市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2006年廈門市文昌魚平均棲息密度為每平方米78尾,平均生物量為每平方米2.55克。10年過後,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的數據顯示,2016年5月監測到文昌魚平均棲息密度僅為每平方米17尾,平均生物量為每平方米0.891克。

濱海濕地處處蘊藏生機,是自然饋贈給生靈的寶藏。

濱海濕地環境惡化,也對候鳥遷徙造成巨大影響,使候鳥棲息地萎縮,覓食困難,這也是造成近年來候鳥數量大幅較少的原因之一。張正旺說:「與魚類的遭遇相同,水鳥類的生存形勢也異常嚴峻。近年來,鳥類的種類沒有太大變化,但是沿海地區水鳥數量下降非常快,有些鳥類已經非常瀕危。」目前,中華鳳頭燕鷗總數量不超過100隻,很容易滅絕;勺嘴鷸數量不超過500隻,青頭潛鴨數量在1000隻左右。曾經數量非常多的水鳥,數量下降得也非常快,紅腹濱鷸是在北極繁殖,在澳大利亞紐西蘭越冬的候鳥,遷徙過程中經過我國東部沿海,主要停歇地是河北曹妃甸濱海濕地,2000年做調查時,一天見到的最大數量有5萬~6萬隻,現在看到的最大數量能看到兩萬多隻。

默默地為動物們提供賴以生存的空間。斑海豹、勺嘴鷸、泥螺、各種彈塗魚。

濱海濕地是沿海地區抵禦海岸侵蝕、海水入侵、風暴潮的天然屏障,濱海濕地的破壞會改變原有的水文動力環境,打破原有的泥沙沖淤動態平衡,導致海水侵蝕和滲透,海水對淡水系統的影響直接威脅著當地的淡水資源,尤其是地下水超采地區導致海水大範圍倒灌。濱海濕地植被的破壞將會降低抗禦海嘯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能力。

以及多個珍稀鳥種。它們依靠濱海濕地生存,卻隨著濕地的縮減慢慢消失。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把濕地保護提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位置,濱海濕地保護將迎來新的發展時期。事實上,濱海濕地生態功能退化的嚴峻形勢早已引起國家有關方面高度重視,2016年12月16日,國家海洋局印發了《關於加強濱海濕地管理與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我國將加強重要自然濱海濕地保護,開展受損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恢復修復,嚴格濱海濕地開發利用管理,加強濱海濕地調查監測。力爭到2020年,修復恢復濱海濕地總面積不少於1.8萬公頃。

《中國周刊》是由共青團中央主管的綜合新聞雜誌。全國發行,每月5號出版。 郵發代號2-11 。

2018年第1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周刊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