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累了,該如何休息呢?

心累了,該如何休息呢?

文/太橋旦曾堪布

身體累了,可以躺下來休息,心累了,該如何休息呢?

從究竟意義來說,心的本質是空性。

《金剛經》中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所以,並沒有一個叫做「心」的東西需要休息。

心就像廣大清凈的虛空,而妄想雜念就像虛空中的烏雲,二者的本質是相同的。

聖者的心就像虛空,如如不動;凡夫的心就像烏雲,起伏不定。

烏雲是虛空的莊嚴,而非阻礙;雜念是自心的莊嚴,而非染污。

烏雲讓虛空更加多姿,雜念令自心更加精彩。

由於雜念是因緣合和時就產生,因緣消散時就消失,所以並不需要對治,只需要覺知。

我們並非因為雜念而流轉輪迴,而是因為沒有覺知。

禪宗說:「不怕念起,就怕覺遲。」

我們不需要斷除雜念,只要像一個觀眾一樣,在雜念生起的當下覺知它,然後不跟從,不追隨,不執著,雜念就不會影響我們。

正如密勒日巴尊者說過:「內在產生的一切心識,不明白其本質時,它是無明,並造成一切業煩惱之根本;當你明白時,它是智慧,一切功德與眾善之根源。」

一旦發現我們的心跟著雜念走了,要立刻把它抓回來,就像發現壞人要把自己的孩子拐走,必須立即把孩子抓回來一樣。

在《恆河大手印》中有這樣一個比喻,一艘船航行在遼闊的大海中,船上落著很多鴿子,無須擔心鴿子飛走後一去不回,因為除了這艘大船之外,海上並沒有其他的落腳之處。

雜念也是如此,除了自心之外,它無處可去。

所以,修行人不必害怕雜念,修行不是要讓念頭越來越少,而是要了解其本質,隨時隨地覺知雜念。

我們要學習孫悟空,讓自己的覺知保持機敏、活潑,不要像豬八戒一樣整天渾渾噩噩,總是睡懶覺。

我們要在打坐、做功課、走路、開車、行住坐卧任何時刻都保持覺知,對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從前,我們正是因為缺乏覺知,才會說錯話、做錯事,甚至在說錯、做錯之後還茫然無知。所以現在要提高覺知的串習力,所謂「串習」,就是要養成覺知自心的習慣,這就是最好的禪修,也是最直接的禪修!

真正的修行是直接在心上安立,修好了心,身、語的修行自然就會達成。如果只修身、語而不修心,最後達不到修行的效果。

一位大德曾經說過,佛教的很多修行方法是先斷煩惱障,再斷所知障,而噶舉傳承是先斷所知障,再斷煩惱障,這是噶舉的特色。其他法門是通過觀察外境來抉擇空性,比如觀察桌子是不是空性,房子是不是空性等。而噶舉是觀察自己的心,在心的本質上觀修,直接斷除所知障。

對於初學者來說,首先要訓練自己的心不散亂,可以在禪修時進行這樣的訓練。

比如說,一開始在十分鐘的禪修中可能有九分鐘都是散亂的,生起雜念時,可以學孫悟空那樣眨眨眼睛,意識到自己的心在散亂,把心抓回來,過一會兒雜念又生起時,覺知到自己的心在散亂,再眨眨眼睛,讓心回來。

這樣堅持下去,讓散亂的時間逐漸減少,減少到六分鐘、五分鐘……一分鐘,最後能時刻保持不散亂。

這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堅持訓練,覺知力自然會提高。

同時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之中也訓練自己的覺知力,從觀察粗大的雜念開始,慢慢能夠覺察到更細微的念頭,直到對自己當下的念頭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這時,我們的心就能得到徹底的休息。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藏在佛首中的密碼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