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一場強流感,再次拷問脆弱的中國兒科

一場強流感,再次拷問脆弱的中國兒科

流感來襲,全國各大醫院兒科都被擠爆,很多地方甚至讓醫生們通宵坐診,但也只是杯水車薪,患兒還是經常要等上幾個小時,還有醫院因為超負荷工作而停診。是因為今年流感特彆強嗎?不完全是,每年這個時間段,全國各大醫院的兒科都會出現「爆滿」情況。孩子們看個病為何這麼難?

每年入冬,都是小兒流感的高發季,但是今年的情況比往年更嚴峻。1月8日,國家衛計委也發布通知,稱中國已處於流感疫情高發季節,2017年到2018年冬季報告病例數,明顯高於往年同期水平。

這場流感讓全國家長苦不堪言,不算花銷,時間成本就高得嚇人。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最近,北京、河北、陝西、浙江、天津等多地兒童醫院門診病人數量突破歷史新高,而且現在給孩子看病非常佔用大人的精力,中新社採訪的一位母親就說:「頭天晚上0點預約挂號,第二天早晨6點去,等到給孩子輸上液已經是下午的事情了。」而且至少得有三個大人跟著,一個負責停車,一個去排號,還有一個負責看孩子。即便如此,能掛上大醫院的號已經是非常幸運的了,還有的患兒只能去郊區醫院才勉強看上病。

門診諮詢現場

家長有怨言,醫院也不輕鬆。浙江溫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兒科門診從12月23日起,暫時取消了午休與雙休,並增加了夜間門診,現在是醫院門診部所有人員都被動員起來支援兒科門診,早中晚班24小時連軸轉。就算這樣,還有許多孩子看病需要等6、7個小時,醫生護士包括家長孩子每個人都折騰得不行。

最極端的情況出現在天津。1月7日,天津海河醫院發布一則通知:「因我院兒科醫生超負荷工作,目前均已病倒,自今日起兒科不得不停診。」

在這場流感的侵襲下,孩子不舒服、家長不滿意、醫護受不了,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兒科醫生真的不夠用了

各方都不滿意的根源是,中國兒科醫師短缺的情況不僅一直存在,並且他們的數量還在不斷減少。

據國家衛計委的相關統計顯示,在中國,0-14歲的兒童約佔總人口的20%,而目前兒童專科醫院僅有99家,占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的0.01%。2014年,每1000人擁有執業醫師為2.12人,而每1000名兒童僅擁有0.53名兒科醫生。截止至2014年,中國兒科醫師有11.3萬人,與美國對比,中國兒科醫生的缺口已達到20萬人。

《2015 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

兒科醫生已經不夠用了,但還是有越來越多的兒科醫生選擇辭職。根據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的數據顯示,平均每年每間醫院都有2名兒科醫生離開崗位。醫生圈內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金眼科銀外科,馬馬虎虎婦產科,千萬別干小兒科……」

為什麼醫生都選擇遠離兒科?

因為兒科被稱為「啞科」,給孩子看病,醫生和患兒通常很難直接交流,而家長的描述也未必準確,這就給確診帶來了風險,使得診療工作尤為困難和繁瑣,接診一個患兒的工作量相當於兩個內科成人病人。因此,要求兒科醫生有非常豐富的臨床經驗。

給小孩子檢查治療,並不是件容易事

要求高,但回報卻不高。在「以葯養醫」的體制下,很多醫院將各個部門的收入與工資水平直接掛鉤,但是小兒用藥劑量小,常見病的檢查也少,科室的收入很低,兒科醫生的工資也上不去。中華醫師學會兒科分會的一項調查發現,兒科醫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兒童醫生的1.68倍,但收入只佔成人科醫生的76%。

除此之外,兒科專業曾於1999年起停止招生。儘管有很多人認為,國外醫學院也沒有專門的兒科專業,但是中國兒科專業被取消後,新的兒科醫生的培養機制遲遲建立不起來,也始終沒有一個培養兒科醫生的規劃,造成了十多年的人才斷檔。

儘管兒科專業恢復招生,但願意學兒科的學生卻很少

直到2014年,才有醫學院恢復兒科專業招生。不過,培養一名兒科醫生至少需要11年,經過5年的本科和3年的研究生學習,兒科醫生畢業進入醫院後還要再接受3年左右的培訓,才能夠獨自出門診。就算2014年入學,也要到2025年才能獨立給孩子看病。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生育高潮的到來,可以想見未來兒科和兒科醫生們面臨的壓力會更大。

資源配置不合理,數一數二的兒童醫院看的最多的病是感冒。

兒科醫生已經不夠用了,醫療資源配置的不合理進一步加重了兒科醫生的負擔。

在中國醫療資源最為豐富的北京和上海,患兒家屬首選的醫院就是北京兒童醫院、首都兒研所、上海兒童醫院等兒童專科醫院。而這些在全國都是數一數二的兒科醫院,看的最多的病卻是感冒、發燒、咳嗽。

有人指責家長,認為他們不信任小醫院,小病就往大醫院跑,加劇了醫療資源的緊張。其實,家長何嘗不願意省事省力省時間,何況在流感季往人群密集的地方扎還有交叉感染的可能。

選擇去大醫院,都是被現實逼得。

以北京為例,很多社區醫院根本就沒有兒科,哪怕是感冒咳嗽,社區醫院都沒有診治能力,藥房也沒有可供孩子使用的藥品。一些有兒科醫生的社區醫院,醫生多數情況下只是給患兒家屬一些建議,甚至直接讓到大醫院檢查。

而針對此次流感,北京市衛計委在1月2日公布了北京147家可提供兒科診療服務的醫院名單,全部是二級以上的醫療機構。而根據統計,2017年北京一共有642家醫院,這就意味著全北京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醫院能看兒科。而且在能看兒科的醫院裡,還存在人手和設備不足的情況。

很多社區醫院根本就沒有兒科,即使掛了號也不會給你看病。

而在醫療資源配置相對合理的國家,全科診所的全科醫生,以及兒童專科診所就能夠輕鬆將這些搞定,患者在家門口就能夠搞定。以公立醫院佔主導地位的英國為例,其80%的醫療服務是由基層全科醫生提供的,而且很多就是醫生開的私立全科診所。

為什麼中國社區的全科醫生不能對兒童進行簡單的治療呢?有全科醫生認為,小孩病情變化快,自己的經驗不足,貿然看病可能會延誤病情。另外,財政對於基層公立醫療機構的大量投入,硬體是強起來了,醫生們卻不願意下沉基層,並持續出現優秀醫療人才被大醫院虹吸的現象。

未來誰會願意當兒科醫生?

為解決兒科醫生短缺問題,2015年國家衛計委曾下發通知,在醫師資格考試中,對兒科開展加試相關專業內容的加分考試。這被很多人解讀為「降分錄取」。哈爾濱醫科大學外科學碩士李清晨對此評價說:「降低兒科醫師的執業門檻,本來無法通過考試的差生,可以通過加試的分數取得兒科的執照,向外界傳遞的信號就是,兒科是劣等醫生。」

2016年,衛計委再次下發通知,提到「兒科醫務人員不足時,可以對高年資內科醫務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充實兒科醫療力量」。有醫生評價說:「兒科醫生和內科醫生是完全不同的執業範圍,怎麼能短期培訓後進行兒科執業?短期培訓就能發兒科執業證書?沒有證書屬於非法和超範圍行醫,出事誰負責?」根據《執業醫師法》第十四條第一款、第二款的規定,超科目、超範圍實質上就是無證行醫。

兒科陷入了「兒科醫生少—就醫體驗差—醫患糾紛多—醫生更不願意留在兒科」的惡性循環

那到底該怎麼解決這一問題?對於經濟寬裕點的家庭來說,還可以去私立醫院,但對於絕大多數普通家庭,只能指望公立醫院在兒科診療上能有所變革。

根本上的當然是誰都知道的提高待遇,取消藥品加成,改變「以葯養醫」的局面,讓醫生的經驗和技術成為收入的主要來源,藥物檢查耗材只是治病的輔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地成為收入的主要來源。

不過,體制問題一朝一夕怕是難以解決,想要解決目前的問題,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醫生周昭遠曾提出過一個解決方案:「把現在的14歲以下屬於兒科改為7歲以下(學齡前),7歲以上可以到普通內科或相關專科就診,因為7歲以上兒童的疾病病因臨床表現和處理原則和大人差不多,只是個頭小體表面積少,藥物的劑量需要相應減少而已,這通過簡單的培訓就可以讓醫生掌握,這樣屬於兒科的病人明顯減少,醫生的短缺問題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不過這也只是一家之言,畢竟這麼改的話要顛覆現有的醫學教材和醫療體系,難度也不小,而且成人醫生如何應對學齡期的孩子,恐怕培訓起來也不輕鬆。

學外科,面對的可能是一個大人;學兒科,面對的就是一個小孩,一群大人。

另外,幼兒園出事發現幼師缺,孩子病了發現醫生缺。中國的「人口紅利」不能停留在快遞、外賣這樣低水平的服務業上,相關部門有義務引導並提供更多的公共品,所以培養兒科醫生這樣的基礎性工作也必須要做,也許它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十年後這些醫生是不可或缺的。對於兒科專業的招生,或許可以借鑒免費師範生制度,由醫院出部分或者全部學費,定向培養,畢業之後要做滿一定年限的兒科醫生。

對基層醫療機構全科醫生的培訓也十分必要,在全科醫生的培養和培訓中應該補上兒科這一環。畢竟分級醫療體制可以大大降低患兒、家長和醫護三方的痛苦感。並且,根據《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對基層醫療市場,可以逐步放開,通過市場的力量合理地配置醫療資源,讓全科醫生和兒科醫生在提供醫療服務的同時,換回合理的報酬,唯如此,兒科看病難才有解決的希望。

很多人都喜歡呼籲家長要善待兒科醫生,用煽情的話語說「今天再不善待醫生,明天就沒人給你家孩子看病了」。的確,部分家長在就醫時需要更耐心和冷靜,但更核心的問題是,醫生的勞動強度和收入水平並不是家長能決定的,讓兒科醫生變成「劣等醫生」也不是家長乾的。兒科醫生得到家長的善待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得到醫療體系的善待,在醫院裡獲得公平合理的待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造就 的精彩文章:

這些硬科技將影響你的2018

TAG:造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