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鐸:明書法第一,五百年來無此君

王鐸:明書法第一,五百年來無此君

微信號:I-danqing

點擊「盛世丹青書畫網」可關注置頂

晚清、民國書法家吳昌碩:文安健筆蟠蛟璃,有明書法推第一。

近代書法家沙孟海:一生吃著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結果居然能得其正傳,矯正趙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於明季,可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主。

書法家林散之:覺斯書法出於大王,而浸淫李北海,自唐懷素後第一人,然盡變右軍之書法,而獨辟門戶,縱橫揮霍,不主故常。

五百年來無此君

文丨王幅明

原文發表於《時代青年》

清末書畫大師吳昌碩極為推崇王鐸,稱其「有明書法推第一」。享有「當代草聖」之譽的林散之評價王鐸是「自唐懷素後第一人,非思翁、枝山輩所能抗手」。1966年林散之借到一本日本珂羅版《王覺斯草書杜詩》,1972年歸還時在其尾特書跋語:「朝夕觀摩,不忍釋手,『文化大革命』運動中,亦隨身攜帶……佳書如好友,不忍難別,因題數語,以志留連之意雲耳。」

王鐸像

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書學》一文中這樣評價王鐸:一生吃著二王帖,天分又高,功夫又深,結果居然能夠得其正傳,矯正趙孟、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於明季,可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主』了。」啟功先生用七言絕句盛讚王鐸:「破陣聲威四海聞,敢移舊句策殊勛。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並在附註中寫道:「……如論字字既有來歷,而筆勢極奔騰者,則應推王覺斯為巨擘。譬如大將用兵,雖臨敵萬人,而旌旗不紊。且楷書小字,可以細若蠅頭,而行草巨幅,動輒尋丈,信可謂書才書學兼而有之,以陣喻筆,固一世之雄也。『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倪雲林題王黃鶴畫之句,吾將移以贊之。」

王鐸行書《致梅公李年信札》故宮博物院藏

20世紀40年代後期,日本出現了一個以宗法王鐸等明末清初書風而得名「明清調」的書法流派,風行一時。「明清調」的核心是王鐸。村上三島因寫王鐸書風而出名,後來成為關西書壇的領袖人物。書風是與時代相應而生的。也許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明末清初長條幅書風,與日本戰後開放自由的氣氛十分協調,所以,一種時代書風就自然形成了。日本人認為王鐸書法雖然個性很強, 但他的用筆仍屬於正統的二王系統。王鐸用筆的魅力在於,學習到他的筆法,就無往不利,無論改寫什麼牌帖都可以適應,而不用再從頭學起。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書法出現了王鐸熱,一直持續至今。這與日本當時形成王鐸熱的背景,有某些相似之處。

王鐸草書臨《諸從帖》

王鐸是一個天才人物。他不僅是大書法家,還是頗有成就的詩人和畫家。王鐸早年因詩名世。他與弟弟王青年時代活躍於洛陽一帶,被稱為「孟津詩派」。王鐸在給王的信中曾說:「初為詩文千餘卷,清初赴燕都,焚於天津舟次,行世僅十分之二。」台灣學生書局1969年6月影印了清順治蘇州刊本《擬山園選集》(共54卷),其中載詩4900餘首。以此類推,王鐸的詩作應在兩萬首以上。從《選集》張鏡心的序中得知,原書140餘卷,乾隆時,經軍機處奏毀,今殘。《選集》共有21篇序文,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嗜書如命知識淵博的學人形象。

王鐸草書《忭京南樓詩卷》

馬之駿的序文說:「憶交先生,初讀中秘,窺見其一廬四壁,子無長物,惟書充棟,一切造訪,交際宴集,悉屏去。日坐卧充棟書中,所宗經史子集……皆手翻胸評天下,博而洽者,未能或之先也。」呂維祺的序有這樣一段:「洛陽距孟津一山耳。每至擬山園,觀覺斯已刻稿二百本,未刻稿八百本。如蓮岳矯空舞,掌削五千壁,履縈蘿,手攤雲,數欲叩其呼吸處,不得也。」文震孟在序中說:「覺斯於書無不窺,於作者之源流,宗派,無不晰。而為有韻無韻,於諸家之體,靡不備。一往孤詣,直追詩書渾噩之遺,而置位於先秦、兩漢之上。及其覽乎。後世者,間有推許,然詩惟少陵,文惟昌黎。」

王鐸有很深的杜甫情結。他傳世的行草作品中,有相當數量寫杜詩。他在顛沛流離的歲月,曾寫五律一首:「始信杜陵叟,實悲喪亂頻。恆逢西散卒,驚向北來人。老大心情異,衣冠祿秩新。渾亦不見,淚盡詰青。(《始信》)杜甫的喪亂遭遇引起了作者的共鳴,深知杜甫的「三離」、「三別」等詩,均源於詩人的切身經歷。

王鐸行書臨《汝帖·顏真卿與李太保帖》

二進院後端與前廳對應的是客廳。這是王鐸接待地方官員和一般客人之處。現展出王鐸的巨幅行書作品。大門的兩邊懸掛著當代書法家馬世曉寫的對聯:「天馬行空,慣從萬匯收元氣;玄機運理,自能一心窮大觀。」可視為對王鐸書法的綜合評價。從王鐸傳世的作品看,行草書最富個性,蒼老勁健,縱橫跌宕,左右欹側,多有奇趣,最受世人推崇。王鐸善於從不平衡中求平衡,從險奇里得和諧。漲墨的運用是他的創造,成為他行草書的特色之一。

王鐸楷書《一覺庵銘》

出客廳前行進入三進院。東西廂房分別是王鐸第三子無回和第四子無技的兩家居所。現展出王鐸的楷書和隸書作品。王鐸曾夫子自道:「行草宗山陰父子,正書出於鍾元常,書於鐘王為模範,但出於己心。」他的楷書師法鍾繇,再摻入顏真卿,最後自成面目。王賓在《鐵函齋題跋》中寫道:「明末書家當稱南董北王,董長於行,王長於楷,其楷書小字可為《麻姑仙壇記》之嗣。」這是為高鏡庭藏《王鐸小楷杜詩帖》所寫的跋語。高的藏帖已失傳,但從此跋語中,可看出王鐸楷書在當時的影響。王鐸的隸書傳世亦較少,有《三潭詩卷》等。從字形看,大抵出於《曹全碑》,再加入己意。翁方綱稱其隸書「自有拔俗之氣,知其平日未嘗染指開元以後八分也」,錢坫也認為「蓋有漢人之骨而間以北魏之趣者」,都給予很高的評價。

王鐸草書《忭京南樓詩卷》

三進院與客廳對應的是中堂。這是王鐸會見高級官員及至友親朋之地,現展出王鐸巨幅草書作品。王鐸早年的書法創作以楷書和行書為主,涉獵狂草在中年以後。以巨幅長條為主,晚年則多見手卷。在宗法「二王」的基礎上博採晉唐名家之長,並糅入自家的欹側險絕的體勢。王鐸說:「凡作草須有登吾嵩山絕頂之意。」造險是他的美學追求,也構成他狂草的一大特色。加上在筆法、墨法和章法上的大膽創新,他把晚明的浪漫書風推向極境。

出中堂向前進入四進院。東廂房是王鐸長子無黨一家居所,現展出王鐸行草書作品。西廂房是王鐸次子無咎一家居所,展出王鐸的繪畫作品。次子無咎是王鐸5個兒子中最有出息的一個。順治三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終太常寺少卿。受父親影響,能文能書,有《十二芝園文集》、《崢嶸山房詩集》傳世。

王鐸行書《贈湯若望詩翰》

王鐸的畫作不多,與他的詩文和書法作品相比,只能算作是主業之餘的副產品。據書史記載,他擅畫山水和梅蘭竹石。其山水畫師承廣泛,不專一家,脫卻時習,饒有古意。他曾在一套設色山水冊頁的末頁自題云:「用宋元人筆法作此山。」此畫冊渾厚雄勁,格調清新質樸,極富文人畫情致。牆壁上懸掛一幅放大了的「枯蘭復花圖卷」。評家認為此畫可視為王鐸存世花卉畫的代表作。卷末有王鐸創作此畫的記述。作品表面上如實記載祥瑞之兆,實際上是況花喻人,頌揚主人公宋權(商丘人,王鐸的文友,亦是降清二臣):「雨先生為國家發無窮光華,流磬千里,為王者篤材,不與凡卉伍。」以枯花比喻宋權,也許還有自況之意。會不會有更深一層的寓意,暗示大明王朝有朝一日還會復甦?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王鐸的筆墨理想,全部蘊藏在這些牽絲映帶里

後堂是王鐸起居,研究學問及處理要務之地。中為堂屋,右側是書房,左側是卧室。堂屋的後壁上懸掛一幅山水畫,兩側是王鐸的行書對聯:「對吟必映群花下,閑卧情游古史前。」主人的愛好情趣全在聯語之中。我們無法看到王鐸當年讀過的書卷,但卧室中的頂子床和桌椅花瓶,古色古香,還像幾百年前的舊物,令人頓生幾分睹物思人的幽情。

王鐸行書《奉龔孝升書》

從王鐸故居後門走出,橫穿一馬路,便來到風景如畫的再芝園。再芝園原為王鐸故居後花園,是一處古典林園建築,因園中生兩株靈芝草而得名。園中照壁牆上鐫刻著王鐸的一首自作五律行書:「花林深礙日,細徑曲隨人。雞犬歷年熟,池塘依舊新。畦平堪理竹,地潤較宜蒓,鞅掌空繁暑,回頭悟世塵。」由詩可以想像當年再芝園的風貌。

王鐸行書《擬山園帖》

再芝園基本上按當年樣子修建。其建築布局以一湖碧水為中心,曲徑迴環,值景而造。正面建有讀經堂,東側有挹秀軒,西側有友聲亭。疊石參差,小橋橫卧,花木扶疏,湖光雲影,秀色映目,流香宜人。湖中片片葉舟,是園林的點睛之筆。顯然,它是會盟鎮人休閑的好去處。

碰巧,在園中遇見王鐸故居景區管理處的付主任。我便就有關王鐸故居的問題向他請教。管理處主要經營王鐸書法的拓片,年收入十幾萬元。

王鐸自作詩《吾洛與津為寇破》

說起賣拓片,付主任說日本人買的拓片最多。日本人來沒有零客,都是旅遊團,少則20人,多則50人,幾乎每人都買。日本是一個書法大國,國民喜愛書法的人很多,王鐸在日本名氣很大。他們到中國來,又到了王鐸故居,怎能不帶回去一點紀念品。王鐸的書法拓片,被日本人視為最好的紀念品。

說起王鐸故居的修復,不能不提到村上三島。村上三島20世紀40年代來過中國,到過孟津王鐸故居。他把所能收集到的王鐸真跡,全都帶回日本。他不僅學寫王鐸,還是研究王鐸的專家,編撰出版了多部有關王鐸的書籍和畫冊。1982年秋天,作為中日恢復邦交1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在鄭州和大阪兩地分別舉辦了王鐸書法展。兩年後,又在鄭州、洛陽和開封三地舉辦了村上三島學習王鐸的書法展。兩次書展成為中日兩國文化界友好交往的佳話。村上三島在展出後還把他的43幅作品捐贈給河南博物館。

王鐸行書冊頁《琅華館帖》

在王鐸故居開放前,村上三島來過兩次。1984年,他以16萬元的價格,買走了王鐸親手書寫的王氏家譜。這是王鐸的後人所為。16萬元,在當時對一戶農民而言,已經是天文數字。可家譜畢竟是一個家族的傳家寶。出賣祖宗家譜常被人認為是敗家行為。此舉引來了同村人的頗多微詞。1989年,村上三島再次來到孟津,帶來了一大筆錢,據說有100多萬美金,作為修復王鐸故居的捐贈。當時縣裡修路急需資金,暫時挪用了。後來,鎮政府又籌集了約1000萬元的專項資金,用於修建王鐸故居和再芝園。

傳說王鐸三代子孫由於吸食鴉片,家業從此敗落。王鐸已有13代後人,其中有教授,有官員,也有農民。有人說,他的後人中也有人在美國,但他們從沒有與家鄉聯繫過。

王鐸臨王獻之《鵝群帖》

王鐸身為明清二臣,是一個頗受爭議的人物,但他在家鄉卻有口皆碑。會盟鎮一直流傳著關於他的感人故事。在明朝末年,河南大災荒,餓莩載道。王鐸聞此從京城返鄉,變賣家產,把所有收入全部帶回。他要官府開倉放糧,救助災民。自己在家門前開設粥場,施捨饑民每人每天一頓粥,以救活命。

很遺憾,王鐸墓今已不存。王鐸祖墳在孟津雙槐鎮。王鐸死後,順治帝念其明朝降清重臣,選邙山宋皇陵區的風水寶地給予厚葬,史載「賜葬於偃師黑石關」。一說為偃師石家莊。1950年擴修鐵路時,墓冢被平,為鐵路覆蓋。

王鐸《雒州香山作》

在夕陽的餘輝中告別王鐸故居,告別再芝園。再芝園此時波光點點,顯得異常靜謐,似有幾分神秘。350多年過去了。歷史遺忘了太多的人,但沒有遺忘王鐸。如果王鐸地下有知,應該感到欣然。也許,還會有幾分凄然。筆者一己之見,墓冢只是一種象徵,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進入人心,為人們所懷念。一個藝術家死後幾百年,仍能受到後繼者狂熱的崇拜,那才稱得上最大的殊榮,可謂不朽,可謂永生。

王鐸繪畫《秋窗讀易》

京東臻畫旗艦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盛世丹青書畫網 的精彩文章:

TAG:盛世丹青書畫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