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禮記·冠義》:成人之道在於禮義

《禮記·冠義》:成人之道在於禮義

導讀

在世界許多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中都設有成人禮,儘管各個文化傳統對成人年歲的規定不同,成人禮的儀式不同,但對成人禮的重視卻是是共同的,在人類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成年」成為了一樁兼具自然和社會意義的事件。

歷史上,禮樂文明隆盛的中國也有自己的成人之禮,對男子而言是冠禮,對女子而言則是笄禮,也就是通過髮飾的改變,將初成年者與未成年人區分開來。但髮飾的改變只是表面形式,在儒家看來,加冠禮作為成人之禮,還承載著更深厚的社會文化意義。

甫一開篇即云:「人之所以成為人,在於人有禮義。禮義的開端,在於端正容貌體態,神色表情得體,言辭和順,然後禮義才可能齊備。君臣關係端正,父子關係親切,長幼關係和睦,然後禮義才能確立。因此,對於一個人來說,行了冠禮,才能服飾完備,服飾完備才能容貌端正,表情得體,言辭和順。因此說『冠禮是禮的開端』,上古聖王都高度重視冠禮。」

服飾是古代禮制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是為了美觀和區分身份階層,更是一種符號系統,通過外在的穿戴提醒、約束穿戴者的形容舉止。譬如,腰間掛著珠玉環佩之飾的人,就必然需要小心走路,不能大步奔跑。身著寬袍大袖者,就必然不可隨意袒露手腳,舉手投足都需要庄矜持重。

在冠禮過程中,賓客要為冠者束髮、加緇布冠,而冠者本人在整個儀式過程中也要數次更衣,從未成年人所穿著的綵衣換成玄端服,又換成白色的下裳和蔽膝,再換上絳色的纁裳和蔽膝等等。冠禮過程中,服飾的變改,不僅提示著冠者身份的變化,同時,隨著衣服材質、樣式趨於成熟穩重,也提醒冠者,從今日起,自己的言行舉止、神色辭氣,都不可再如少年般放任肆意。

在儒家看來,禮義是用以區分成人與否的關鍵,要進入成人世界,就必須懂得遵守規矩、法度,因此,冠禮正是接引青少年進入成人世界的重要步驟,只有先具備了莊重矜持的外在,才能逐步修養自己的內心變得沉穩端莊。

伴隨著冠禮,還有一項重要的內容,便是冠者會獲得他的字。古人對姓、氏、名、字有著嚴格的區分。名相較於字為尊,因此,輕易不可直呼他人之名,是為極大的不尊重。三國時候,曹魏之臣盧志曾經在大庭廣眾之下問東吳名士陸機:「陸遜、陸抗是你什麼人?」陸遜和陸抗分別是陸機的祖父和父親,盧志當眾直呼其父祖名諱,可謂無禮之極,於是陸機也毫不留情地回擊道:「正像是盧毓、盧珽和你的關係一樣。」盧毓、盧珽是盧志的父祖,陸機以此回敬了盧志的無禮之言。

《曲禮》云:「男子二十,冠而字」。為什麼行冠禮後的男子會同時獲得一個區別於「名」的「字」呢?根據古人的解釋:「人二十有為父之道,不可復言其名,故冠而加字之,成人之道也。」男子二十歲被認為是成人的年紀,故有加冠之禮,既已成人,就意味著他將很快生兒育女,成為父親,而獲得了「字」的男子,他的「名」由此變得更加尊貴,只有父親和國君可以稱呼,而同輩與晚輩不再能夠直呼其名。如果說加冠是提醒冠者內心趨向成熟的話,那麼加冠之後的得字,則是要求周圍的人也以新的態度對待加冠者,從而全面地幫助冠者理解和適應自己的新身份。

古人非常清楚地意識到,從青少年向著成年人的過渡並不輕鬆,絕不僅是一個生理成熟的過程,而是需要在心理上經過一次重大的轉變。而在現代社會中,由於這種轉變教育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大量生理成年然而心理幼稚的「巨嬰」。在古人的冠禮中,則有頗多值得今人借鑒效法之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恕乎?孔夫子為何言既往不咎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