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算無遺策的諸葛亮,北伐屢屢失敗的根本原因?

算無遺策的諸葛亮,北伐屢屢失敗的根本原因?

在被陸遜火燒聯營七百里後,劉備病逝於白帝城,諸葛亮受託孤之重。此後諸葛亮在戰略重新回到了聯吳伐魏。他派鄧芝等人出訪東吳,修復了於東吳的關係;然後親自率大軍南鄭,平定了蜀國南部的蠻族叛亂;至此蜀國的外部基本安寧。這個時候諸葛亮的就轉向了伐魏,克複中原。從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諸葛亮一共率大軍出並五次,與曹魏展開激戰,最終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宣告諸葛亮時期北伐戰爭的結束。縱觀這七年之間的六次北伐戰爭,雖然蜀國有所斬獲,但是並未對魏國政權有實質性的傷害,至於達到「光復兩都,匡扶漢室」的戰略目標更是無從談起。從三顧茅廬開始,諸葛亮的用兵生涯基本鮮有敗績,那麼為什麼這次北伐戰爭卻屢屢被魏國擊退呢?

第一個:整體實力的對比

當時三國中,蜀國無疑是最弱的。我們先看看兩國的人口對比:曹魏約700萬,蜀國約100多萬;還有地盤:曹魏佔據著整個北方以及中原地區,蜀國只是四川大部。諸葛亮每次北伐的軍隊最多不過10萬,這已經是蜀國軍力的極限;因為蜀國一共約100萬的人口,出去老弱無法服兵役的,那麼這10萬士兵幾乎就是蜀國青壯年的大部分;如果算上後勤保障,蜀國北伐期間幾乎全部青壯年都在前線和軍營。那麼蜀國的國內生產那肯定就是非常慘淡,畢竟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反觀曹魏幾乎每次抵禦諸葛亮都在10萬以上的軍隊,縱讀三國志幾乎沒有說魏國軍隊缺糧的記載;而蜀軍卻因為缺糧被迫撤退過;也就是說魏國的士兵數量和後勤保障遠遠不是蜀國可以比擬的。蜀國的每一次北伐都是全國動員,但是屢次北伐未果,使得國內民生凋敝愈發艱難。魏國的防禦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不需要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動員,對國內的生產消耗並不大。

第二個:蜀國軍隊人才的凋敝

劉備剛剛奪取益州的時候,蜀國可謂兵強馬壯;文有孔明,糜竺等人,武有關羽為首的五虎上將。此時蜀國的軍事實力達到巔峰,士兵的數量和士氣處於高峰狀態,將領也是身經百戰,勇猛過人。但是隨著關羽敗走麥城被殺,張飛遭小人暗算身亡,劉備伐吳使得精銳盡失,後來的黃忠等人的逝去,使得蜀國幾乎無可用之將領。正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迫不得已起用的馬謖等人都不堪大用,後期的魏延雖然善戰但是和五虎上將相比差距明顯。諸葛亮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縱然有良機妙策,但是執行的人總是無法幫他達到目標,馬謖失街亭就是典型。

第三個:魏國的堅守策略和蜀國的內部矛盾

整個北伐期間,魏國一直處於守勢力;魏國的策略很簡單,不讓蜀國佔得一座城池,自已不主動出戰;和蜀國比後勤保障能力,魏國背靠中原,補給相當容易;但是蜀國則是要翻越崇山峻岭才能達到軍營,長期對峙蜀國必定會因為糧草問題而退兵,魏國不用付出巨大的傷亡就可以保住城池。蜀國則會大傷元氣。

蜀國內部的矛盾就是諸葛亮和李嚴的矛盾,以及和四川本地的士族的矛盾。劉備是屬於外來統治者佔領四川,而且高層的領導幾乎都是劉備從荊州帶來的,本地的士族處於被打壓的狀態。但是隨著劉關張等人的逝去,原來荊州派系的實力大大削弱,本地士族勢力開始抬頭。諸葛亮本身就是荊州派系的代表人物,他的北伐其實沒有得到蜀國內部的一致認同。所以北伐期間就出現了劉禪突然召諸葛亮回成都,以及李嚴不給於發糧草的情況。這些內部的矛盾使得本來就弱小的蜀國更加虛弱。

一場滅國級別的戰爭不僅僅需要的是指揮官的能力卓著,更需要己方國家實力具有碾壓對方的優勢;但是蜀國此時面對魏國在各個方面都處於下峰,縱然諸葛亮算無遺策,也無法彌補國力之間的巨大差距。所以諸葛亮的北伐更像是自己努力的在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但是天不允命。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五丈原前的諸葛亮能都想起當年隆中對時的指點江山,赤壁之戰時的羽扇綸巾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航嘉小董說 的精彩文章:

一人走而大廈傾,太平天國失敗的根本原因

TAG:航嘉小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