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艱苦攻關,土法上馬,代號「1059」,我國「東風一號」導彈不為人知的一些故事

艱苦攻關,土法上馬,代號「1059」,我國「東風一號」導彈不為人知的一些故事

我國地地戰略導彈的研製,起步於「東風一號」,這款導彈是我國在蘇聯P-2導彈的基礎上改進而來,它的研製成功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關於「東風一號」導彈,曾經有一個神秘的代號,叫「1059」,這四個數字的具體含義是指「1959年的10月份」。關於我國「東風一號」導彈的研製內幕,外面流傳有多個小故事,這些故事一方面說明我國地地導彈的研製之艱難,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科研人員的創新精神及堅韌意志。

關於國產「東風一號」地地導彈的內幕故事,我所知道的主要有如下五個方面:

國產「東風一號」導彈

第一,它的仿製原型是蘇聯的P-2導彈,當時總共有9枚。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在地地導彈研製方面剛剛起步,沒有技術沒有資料沒有產品,在蘇聯老大哥的幫助下,我們開始著手研製。當時蘇聯給我國提供了四種產品,即P-2地地導彈、K-5M空空導彈、C-75防空導彈、C-2岸艦導彈,期中的P-2地地導彈就是「東風一號」的仿製原型,當時蘇聯共給我國提供了9枚樣彈,包括5枚訓練彈和4枚解剖彈。就是在這9枚樣彈的基礎上,再結合蘇聯嚴格控制後部分殘缺的設計資料,我國開始了「東風一號」導彈的研製。

第二,它的大部分科研人員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學習資料就是國外的報刊書籍。當時的國內,百廢待興,「東風一號」面對的是國防工業基礎薄弱,沒有研製經驗,工作環境簡陋等困境,但科研人員邊學邊用邊改進,在探索中進行著研製。

第三,就是研製過程中,蘇聯專家中途退出。在「東風一號」導彈研製之初,蘇聯提供了樣彈、部分資料、相關設備等,但僅僅合作了三年時間蘇聯便中途撤回技術人員,不再進行技術指導與設備援助。

第四,就是它的強度實驗室,是用舊飛機庫改進而來。在對「東風一號」導彈部段的強度試驗中,科研人員面臨著沒有測試實驗室的窘境,後來找到了一個廢棄不用的舊飛機庫,但高度又不夠,經過將飛機庫地面深挖後才解決了機庫高度不足,順利解決了強度試驗問題。

博物館裡陳列的國產「東風一號」導彈

第五,就是對它的推進劑輸送系統上連接用的波紋管進行了技術攻關。當時蘇聯提供給我國的設計資料,有些是進行了保密限制,比如導彈上推進劑輸送系統上用到的四種波紋管就只有幾個字的簡單描述,細節問題模糊不清,蘇聯專家也不指點和講解,我國「東風一號」導彈的科研工作人員根據設計經驗,頭腦風暴後成功將「東風一號」導彈所需要的波紋管加工工藝進行了國產化處理,這個技術創新可以媲美蘇聯原產品。

這款空射戰術巡航導彈很神奇,隱身性能好,還能打擊堅固外殼底下深藏的重要目標

從水下發射,朝鮮「北極星」-1潛射彈道導彈技術突破明顯

偏要採用慣性制導方式,竟然還有相控陣火控雷達,日本81式近防導彈系統值得肯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城的鷹 的精彩文章:

這款空射戰術巡航導彈很神奇,隱身性能好,還能打擊堅固外殼底下深藏的重要目標

TAG:東城的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