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十三陵的傳說】之——遮羞山

【十三陵的傳說】之——遮羞山

明十三陵

舉世聞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封建皇帝的陵墓.這裡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輝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世系表)。是當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有人要問,明朝十六帝,為什麼叫十三陵呢?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歷史。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分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遮羞山:仁宗朱高熾死後埋葬在獻陵。陵寢中間有一道小山樑,使祾恩殿和後面的方城明樓在院落上彼此不相連屬。前面以祾恩殿為主,建為一進院落,後面以寶城、明樓為主,前出一進院落。這座小山,正好從正面擋住陵園的明樓和寶城,民間叫它為「遮羞山」。傳說墓主仁宗皇帝生前曾誤入其父妃子的寢宮,朝野以為失禮。仁宗為保持天子尊嚴,對天起誓,失口否認,說如有此事,就讓龍把自己吃掉。不意金鑾殿上真有一龍飛騰而下,一口將仁宗吞下,大臣們急忙救駕,卻只搶下一隻靴子。嗣皇帝宣宗只好將父親的靴子葬入陵中。為了遮掩此事,特意把真正的陵體安排在這座小山之後。其實,陵園的這座小山,真名叫「玉案山」,與遮羞並無關係。選擇中隔小山這種布局的真正原因與陵園的風水有關。

Hello,夥伴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明朝萬曆皇帝為何28年不上朝,仍把日本打退三百年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