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殺胡令的是與非

殺胡令的是與非

如果把中國古代的名將排名,按照個人戰鬥力的強弱,以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多寡,這個人絕對可以排進前三,甚至是榜首,他就是冉魏政權的創立者冉閔。

這是一段被塵封的歷史,五胡亂華時代,冉閔扛起了漢人反抗的大旗,眼看著北方漢人都要被胡人殺光,冉閔發出了至今仍然存在無限爭議的殺胡令,無數漢人揭竿而起,數十萬胡人被殺,漢人與胡人互相攻伐,戰爭無已。

「冉閔所乘赤馬曰朱龍,日行千里,左杖雙刃矛,右執鉤戟,順風擊之,斬鮮卑三百餘級。」正史中這樣記載冉閔的英姿,一個人單槍匹馬斬殺數百人,歷史中有明確記載的,也不過寥寥數人而已。

最為關鍵的是,他十戰十勝,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憑的就是不怕死的勇氣:首戰以漢騎三千夜破匈奴營,殺敵大將數名,逐百里,斬匈奴首三萬;再戰以五千漢騎大破胡騎七萬;三戰以漢軍七萬加四萬助戰的農民起義軍,擊潰眾胡聯軍三十餘萬;四戰先敗後勝以萬人斬胡首四萬;五戰以漢軍六萬幾乎全殲羌氐聯軍十三萬;六戰以步卒萬人敵慕容鮮卑鐵騎十四萬,不退反進收復失地三百里……

這是他的最後一站:公元352年,冉閔將城中的軍糧分給百姓。獨自帶領1萬步兵去燕地截糧。結果被鮮卑第一名將慕容恪的14萬大軍包圍。冉閔以1萬對14萬,打的燕軍滿山亂跑,一連十戰皆破敵軍。最後慕容恪使出連環馬戰術,才全殲漢軍。冉閔左手使雙刃矛,右手持鉤戟。單人匹馬殺向燕軍,一連殺了三百餘人,終於殺出重圍,但自己的朱龍戰馬卻因過度疲勞而倒下,冉閔被俘。

燕帝慕容俊嘲笑冉閔:「你只是個奴僕,憑什麼敢妄自稱天子?」冉閔怒道:「天下大亂,爾夷狄禽獸之類猶可稱帝,何況我是中國英雄,為何不得稱帝。」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了冉閔三百鞭子,然後送至龍城,斬於遏陘山。

歷史還這樣記載:冉閔死後,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從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驚,派人前往祭祀,追封為武悼天王。

有人這樣評價:冉閔把一生都獻給了自己的族人,值得我們尊敬,人無完人。殺胡令的確是冉閔犯下的一個大錯。但是我們就因此而去抹殺他的歷史功績。這是不應該的,我們還是要客觀的去看待這段歷史。

公元前350年,正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五胡亂華」時期,主要的五個胡族為:匈奴、羯、氐、羌、鮮卑等,當時因各種原因遷入中原和關中的胡族達五六百萬之多,在中原地區前後有七個民族建立了二十幾個政權,漢人遭到了嚴重的清洗。魏郡漢人將軍冉閔,推翻了胡人的石趙政權,建立漢人冉魏。冉閔要求各胡退出中土,各還本道,被眾胡聯軍圍攻。

冉閔發布了「殺胡令」,致書各地,號召中國漢人掃清中原,河南、山東、山西、河北常山以南、安微江蘇北部等地被殺的胡人不計其數。在這場民族的血腥報復中,有些長的像羌、氐的漢人也被濫殺,山西南部更被濫殺過半。冉閔還親自帶兵殺胡,魏書中冉閔攻下鄴城後,僅在鄴城一地就殺滅胡族二十幾萬。在那樣一個年代,很難用理性的眼光看待這一舉動,因為戰爭每天都在降臨,千里白骨的場面,人吃人的慘劇,不斷上演。

晉史對他的描述「身高八尺,善謀略,勇力絕人,攻戰無前」。350年以冉閔為首的中國勢力由內部攻襲胡羯,胡羯人大部被殺,一部西遷,從此以匈奴為名的有組織的力量就不再見於中國的歷史。

冉閔希望在政治和軍事上,能夠得到東晉朝廷的支持,「閔遣使臨江告晉曰:逆胡亂中原,今已誅之;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結果東晉朝廷沒搭理他,史書記載「朝廷不應」。結果,東晉也很快就滅亡了。

其實,中國古代的歷史也是漢族與其他民族不斷融合發展的過程,後來的唐朝統治者也有著鮮卑人的血統,再後來元朝、清朝,也是外族統治華夏,但隨著歷史的演進,這些民族也成了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不再有著明確的分野。

中國是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古國,在今天,當民族團結融合成為主流,我們重新回顧那段歷史,不是討論正義與否,也不再爭論殺胡令的是與非,而是正視民族的苦難過去。更為重要的是,冉閔作為一個符號,有著其出現的歷史必然性,也不應該湮沒於歷史的塵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字文書法 的精彩文章:

百川論道 妙道

TAG:千字文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