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愛喝茶的你,怎能沒有一把紫砂壺?

愛喝茶的你,怎能沒有一把紫砂壺?

愛喝茶的你,

怎能沒有一把紫砂壺?

開門七件俗:柴米油鹽醬醋茶;文人七種雅:琴棋書畫詩酒茶。無論是俗還是雅,茶都是唯一不可或缺者。但這「唯一不可或缺」的,除了茶,還有壺。——沒錯,說的就是在茶器中排「第一」的紫砂壺。

為什麼這麼說呢?擁有一把紫砂壺,為何對「喝茶」這件事至關重要呢?這其實跟人們的飲茶方式有關……且聽小編細細道來。

都是「為茶而生」,但是我們不一樣

唐以前的飲茶,屬於粗放煎飲,談不上什麼高雅、什麼文化。唐宋以後,人們傾向於把茶葉都碾成細末,調製成茶膏,也講究茶湯的色、香、味,但與其說「喝茶」,不如說是「吃茶」。當然這時候,文人雅士都參與了進來,茶從作為葯飲、解渴的「牛飲」,一變而為細煎慢啜式的「品飲」,正式成為「燒香點茶,掛畫插花」的文人四般雅事之一。

唐 越窯青瓷荷葉帶托盤茶葉盞

(藏於浙江寧波博物館)

但我們可以發現,這個時期因茶而生的茶器,大多是為了襯托「茶色」,幾乎不強調「增益茶味」的功能,主要的設計還是為了美觀、優雅。比如唐代茶具,以越窯的青瓷茶盞為上,「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只因其「奪千峰翠色」能突出茶色之美;

現代點茶

宋代茶器以建盞為尊,也是因為宋代「鬥茶」之風盛行,建盞的黑褐色能顯現茶沫白色湯花的色澤。蔡襄《茶錄》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最為要用。」推廣建盞的功臣蔡襄,也是從「色澤相襯」這個角度,解釋了它流行的原因。

現代人的飲茶方式,則是從明代流傳下來的。明代時出現了綠茶製法——炒青製法。茶葉的品飲法,也改煎飲為泡飲(即清飲,開水沖飲),成為喝茶史上的一大轉折,遂開千古茗飲之宗。

在小編個人的認知里,茶其實是很微妙的東西。更準確地說,明代發明的「清飲」,把飲茶變成了一種很微妙的感受。唐宋時期的煎茶,最終是把茶葉都「吃」下去,從視覺上、味覺上,它是濁的、白乳的、有固體物(茶粉)摻入其中的,更傾向於實在而穩定的「物質」(重形色),這就不難理解 為何他們會偏重於關注 茶器對於茶之「色澤」的呈現效果了。

「清飲」更像「雁過無痕」,它把茶葉的「形」撇去,留下了茶葉的「精魂」與水融合(重精神)飲茶時在舌尖留住它的香氣,還有若有若無的餘味回蕩連綿,而那一瞬間的美妙感受,只有在當下才全然體會。不喝茶的人會笑話愛茶者把喝茶說得玄而又玄,這也不怪雙方,因為喝茶過程中,就是需要極敏銳的感受力,才能嘗到美妙而難用言語形容的滋味;而不喝茶的人,只是將之視為「喝飲料」解渴,同喝水無異。

好了,我們回到紫砂壺。泡飲法自明代成為主流,而紫砂壺也是從明代開始流行,這絕不是巧合而已,兩者有必然的聯繫。人們常常說,某種某種茶器是為茶而生(當然如此,那還用說!),而紫砂壺不同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是為茶而生,而且是為「泡飲法」而生,它具有天然的「宜茶性能」,它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和展現茶的「微妙」魅力。

這首先在於紫砂泥料的奇特,胎體自帶雙重氣孔結構,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透氣性能,故而用它泡茶,既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且不易變質。

更妙在於,不僅壺能助茶,茶亦能養壺。紫砂壺使用越久,壺身色澤就會越發光潤,沏出來的茶湯也會越發芳醇香郁。歲月沉澱下來的,也是贈與人的莫大欣喜。

因而,「壺宜茶,茶宜壺。」兩者互相成就,是最完美的結合。世間茶器稱為首,單從喝茶來說,紫砂壺的「第一名」可不是白當的。

>>>>在熱拍

愛喝茶的你,

怎能沒有一把紫砂壺?

集珍網拍第67期·紫砂藝術專場,

為茶友們呈現11件紫砂壺,

其中不乏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

以下是本期拍品:

1

11

清碗壺

袁國強作《清碗》壺

15.5×10.6×8.3cm,380cc

袁國強,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1970年出生於宜興,從八十年代末期伊始學藝,至今二十年有餘,以傳統類作品展現個人風采,期間得到師傅張慶臣、師祖工藝美術大師何道洪的悉心指導,受益以「師法古人」的精髓要義。經刻苦鑽研,技藝基本功紮實,尤以全手工見長。作品多以難度較高的菱花、方器、素器等為主,製作工藝精湛,穩重而樸實。

2

11

菱花壺

陳宏林作《菱花》壺

18×11×7.4cm,400cc

陳宏林,高級工藝美術師,擅長刻繪。首屆「寧朗杯」陶刻大賽金獎得主。二十年來不斷揣摩與修鍊,已達信手揮灑之境。無論何種題材,不假思索,放手刻去,無有敗筆,任何題材略一思忖便能運斤成風。師從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徐安碧,又遍學百家,風格多樣。顧紹培、王福君等名家均邀其合作。

5

11

玉玲瓏壺

朱鴻鈞作《玉玲瓏》壺

14.5×10×7.5cm,360cc

朱鴻鈞,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字「虹儒」、號「陶玄子」,1948年生,資深陶人。其所製作品承古鑄今,博採眾長,法古思變,堅持以「心匠自得為高」的創作原則,並崇尚「字隨壺傳、壺隨字貴」的高品味要求,充分張揚個人文學修養,使作品達藝術審美之最高境界,形成相對獨立的藝術風格, 歷年來,作品參加各類展評先後榮膺過國家級金銀獎。同時,也先後入編國內外各類壺譜、圖、典中。醉心入道,志樂壺藝,造詣漸臻,藏賞悅心。

3

11

蛙趣壺

唐志平作《蛙趣》壺

11×8×6.5cm,200cc

唐志平,國家級助理工藝美術師,1979年出生於江蘇宜興陶藝世家,自幼受到紫砂文化熏陶,喜習陶藝和書法。師從工藝美術師陳成,在此後漫長的學習創作過程中不段推陳出新,納古博今,其塑造的作品,古樸大方,線條流暢,工藝精細,充滿神韻,採用最純正紫砂,運用最傳統手法,體現紫砂原生態的本質。尤其擅長將人們對大自然的真、善、美之追求融於自己的紫砂作品中,具有濃厚現代氣息,堪稱古今相溶,雅俗共賞。

4

11

清影壺

沈彩娥作《清影》壺

16.4×10.6×9.7cm,360cc

沈彩娥,1964年生於江蘇宜興,助理工藝美術師(宜興市職改辦評定),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1983年進宜興紫砂工藝二廠從藝,1999年作品《掇圓壺》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銅獎,現宜興紫砂工藝二廠助理工藝美術師。

6

11

水平壺

孫秀平作 水平壺

12×8×6.8cm,240cc

7

11

荷趣壺

儲國良作《荷趣》壺

14×10×8cm,400cc

儲國良,1972年出生於陶都宜興,從小受紫砂傳統文化的熏陶,酷愛紫砂陶藝,作品構思新穎、造型古樸、做工精細、線條流暢,具集了精、氣、神一派的儒生風雅,在繼承和發揚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作,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作品,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含量和文化內涵。

8

11

荷塘清趣壺

凌燕琴作《荷塘清趣》壺

16×11.5×7cm,380cc

凌燕琴,國家工藝美術員,工藝美術師,出生宜興陶都制壺世家,從小深受先人制壺藝術的熏陶,在王福君的指導下,茶壺製作方面有了不段的進步,後來進紫砂工藝廠深造,在名師的指導下,制壺技術有了不段的提高。所做的方、菱、圓、花、圓條等深受國內集壺愛號者喜愛,產品遠銷海外,目前正在創作新品,並有許多佳作入編《茶與壺》、《紫玉金砂》、《當代中青年英才集》、《收藏家》等,讓更多愛壺者欣賞。

9

11

四方壺

顏坤作《四方》壺

11.2×5.8×9cm,280cc

10

11

笑櫻壺

陳恵琴作《笑櫻》壺

13.3×9×8cm,280cc

陳惠琴,1972年生於陶都宜興丁蜀鎮,從小受到紫砂文化的熏陶,從事紫砂工藝製作二十年有餘,制壺技藝日趨成熟,同時在紫砂理論,書畫藝術上得到了中國陶瓷大師儲集泉、江蘇省陶瓷藝術名人書畫家査元康先生的悉心指導。在不斷學習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注入自己的藝術觀點,形成自己的特色,許多作品在多種大賽中獲獎,並受到紫砂藝術愛好者的喜愛及藏家的青睞。現為中國工藝美術紫砂專業—高級工藝美術師。

11

11

一粒珠壺

陳恵琴作《一粒珠》

134×8.8×7.5cm,360cc

本文部分文字、資料來自網路,

及唐和平 《俗之基因:世間茶器稱為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這樣的季節,最適合喝紅茶了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