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法收藏的價值

書法收藏的價值

談到書法收藏的價值,在許多人的心目中,一度把它比之於投資股票,也就是關注它的保值、升值。

確實,斥資購藏一件名家的書法作品,在許多時候,可以達到保值、升值的目的。例如,1980年前後,像陸儼少、謝稚柳、唐雲、程十發等書畫名家的作品,繪畫僅15元一方尺,而書法則是奉送的;直到1990年前後,他們的繪畫到了上千元一方尺,書法幾乎還是白送的。所以又稱「白龍(諧音弄)山人」。到了1993年之後,他們的繪畫幾千元一方尺,而一幅四尺整紙的書法,還不過2000元左右。而今天,同樣一幅四尺整紙的書法,則高達1至2萬元!

又如,清末民初的翰林字,撇開狀元、大翰林不論,在1980年代,一副對聯大約200元左右;到1990年代,500元左右;今天,則都在3000元上下了。

但是,與投資股票一樣,單單從金錢上來考慮它的價值,風險也是非常大的。例如,1997年前後的金融風暴,便使不少收藏者,投資者「套牢」,5000元買進的一件名家書法,結果連3000元也拋不出去;今天,以天價買進的名家書法,是不是都能達到升值、保值,也非常難說。因為,這裡面有許多「看不懂」也「講不清」的因素在發生著作用。如果買進了一件假貨,當然更不能達到升值、保值的目的了。

那麼,它是真的也好,假的也好,由於各種原因,從金錢的角度,它貶值了,那是否就意味著書法收藏沒有價值了呢?並不是的。因為,書法收藏畢竟與投資股票不同,它的價值主要並不是體現在金錢的升值、保值上的,更不是單單體現在金錢的升值、保值上的。它的主要價值,乃是在於精神方面,我們稱之為「斯文所系」,是金錢所無法估量的風雅方面的價值。所以,如果因收藏書法而升值、保值了,那是物質、精神雙豐收;如果因收藏書法而貶值了,包括買進了假貨,物質上損失了,精神上則依然可以獲得豐收,甚至物質上的損失越慘重,精神上的收穫越豐厚。

唐代時,張彥遠酷愛收藏書畫,自弱年起,「鳩集遺失,鑒玩裝理,晝夜精勤,每遇一卷獲一幅,必孜孜葺綴,竟日寶玩,可致者,必貨弊衣,減糲食,妻子僮僕,切切嗤笑」,問他說:「終日為無益之事,竟何補哉?」他慨然而嘆,回答說:「若復不為無益之事,則安能悅有涯之生?」這裡所謂的「無益之事」,便是指撇開名利方面的有形收益而言,而它既然能「悅有涯之生」,給收藏者帶來精神上的享受,這「無益之事」實際上也就是無形的「有益之事」了。

書法收藏的斯文價值,作為一種精神上的財富,大約可以歸結為如下幾點:

一、陶冶性情,變化氣質

毫無疑問,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這是千古不易並放諸四海的真理。但對於精神的追求,又是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的本質,不僅在物質貧困的時候要追求精神的價值,物質富有之後更要追求精神的價值,否則的話,你這個人就顯得太沒有修養,會被人看不起。所謂「物質上的富人,精神上的窮人」,從來就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一個人的身價,必須體現在文化的方面,才能進入高雅的層次。而書法收藏,正是最能表徵一個人的文化修養的形式。所以,所謂「附庸風雅」,往往被人們用作對某些沒有文化而企圖裝出有文化樣子的人的貶詞。但事實上,第一,有這樣的企圖總是一件好事;第二,由「附庸風雅」又必然會越陷越深,變為真正的耽心風雅,迷戀風雅—因為,包括書法收藏在內,任何風雅的事情,總是可以比作「精神的鴉片煙」,一旦沾上了身,就會上癮,開始是裝裝樣子的,「白相相」的,逐步的就會沉潛進去,再也離不開它,最後,這個人也就有可能成為真正的風雅之士。

比如說,你收藏了一件陸潤庠的對聯,就必然會去了解:「陸潤庠是什麼人?」於是知道了蘇州陸氏一門叔侄倆狀元,知道了館閣體,知道了翰林字……這件對聯掛在客廳里,朋友見到了就會講它好,你就會很高興,與朋友談起陸潤庠,朋友聽了更覺得你了不起,你就會更高興……以後在朋友圈裡,一傳十,十傳百,你的名聲就會風雅起來。也許,這種風雅起初只是你的附庸,但一件書法作品畢竟是一個「文化場」,從它的筆墨氣韻、詩文警句,擴展而為書家的道德文章、書史的流衍邅遞、書論的優美雄放,乃至為人的準則、處世的學問,種種傳說的民族精神,它會一天一天地熏陶你,並由一件而兩件、三件……附庸的風雅就會變成真正的風雅,這就是所謂由量變而質變的潛移默化。從今以後,你的談吐、行為就會顯得很有修養,很有文化。

我們的國家,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兩手都要硬。而一個國家,是由13億單個的人所組成的,所以,物質文明的建設,是由「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帶動更多的人富起來,精神文明的建設,同樣是由「先讓一部分人文雅起來」,帶動更多的人文雅起來。張彥遠說:書畫的收藏、玩賞,是「豈同博弈用心,自是名教樂事」。意思是說,它作為業餘的愛好,是一件名教的風雅之事,終比名利場的賭博要有益得多。當一個又一個,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書法收藏而遠離了賭博之嗜好,不知不覺地陶冶了性靈,變化了氣質,我們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自然蒸蒸日上了。所以,伴隨著經濟的發達,收藏的熾興,文化也必然欣欣向榮。

二、繼承借鑒,弘揚書藝

如果收藏者是一位書法愛好者,平時經常地在臨習出版物的碑帖,當你投入了書法的收藏,對於傳統的繼承借鑒和弘揚光大,就會取得比之由出版物的碑帖所能獲得的更親切的認識。從歷史上來看,那些大的書法家,之所以會在書法藝術方面取得如此高明的造詣,與他們熱心於前賢墨跡的收藏有著直接的關係。如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家中便藏有歷代名人的法書甚夥,尤以晉人二王的作品更多,所以自號其齋室名「寶晉齋」,並刻《寶晉齋法帖》,撰《書史》。他從自己的藏品中,汲取了豐厚的營養,終於滋養起其超群的書藝。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董其昌,也無不是書法收藏的大家,從藏品中獲得了直接的借鑒,才建樹起個性化的書法風格。直到今天,一些傳統型的書法名家,還多愛好收藏,足以證明創作與收藏緊密關聯的這一書法史的優秀傳統。

一般來說,書法的愛好者之書法收藏,總是從與個人的書風追求相類的方向來購藏作品。如寫帖學的,他就會注意購藏沈尹默、潘伯鷹、白蕉的作品;寫篆書的,他就會注意購藏曆代印人的篆書作品,等等。之所以會如此地作選擇,是因為「藏以致用」,所謂「缺什麼,補什麼」,「活學活用,急用先學」,便於最快捷、最親切直接地用收藏來滋養創作,收藏與創作,遂成為良性的互動關係。當他購買了一件帖學的或篆書的名家作品掛在家裡,長期地與它面對目染,就會加深對於帖學或篆書的認識,得於目而應於心,識於心而應於手,它比之一本正經地臨帖,對於書法創作的幫助之大,可以說是潛移默化,甚於強記硬背。我們看有收藏的書家,其創作的傳統意境,比之沒有收藏的書家,其間微妙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三、鑒真識偽,提高眼力

撇開今天國家文博單位的中青輩鑒定人員不論,我們看古今的大鑒定家,必然與書畫收藏有著直接的或密切的關係。這是因為,書畫鑒定的眼力,必然通過面對實物才能獲得提升。而同樣面對實物,作為國家文博單位的鑒定人員與作為收藏者,情況又有本質的不同。前者所面對的東西,是國家的,而不是個人的,所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再敬業,也不可能像面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那樣全力投入。而收藏者就不同了,他的藏品是用自己的辛苦錢買進來的,所以,當他買進一件東西,針對這一件東西,在買進之前,他要反覆地研究,在買進之後,更要深入地研究。即使買進了假貨,交了慘重的學費,他也要「堤外損失堤內補」,而決不肯讓學費白交,這樣,即使損失了「堤外」的金錢,也能贏得「堤內」的眼力的提高,痛入骨髓,避免以後的走眼。

例如,當你買進了一件張大千的書法,你就要去研究至少一百張張大千的書法,各個時期的,各種風格的;進而還要去研究張的老師李瑞清、曾農髯的書法,尋出其淵源的關係;去研究與張同時的其他書家的書法,以作出橫向的比較。這樣,無論最後的結果是真還是假,你通過這一件張大千的購藏,都會極大地提升你對於書法鑒定的眼力。你可以切身地體會到,當沒有直接進入收藏之前,對於鑒定的認識是何等的膚淺!由一件而二件,不斷地慎重購進,購進之後又不斷地深入研究,你的眼力就會突飛猛進。

如上所述,書法收藏的三大斯文價值,都是「無益之事」。但「無益之事」正是「無形資產」,它可以轉化成為「有益之事」和「有形資產」。當你通過書法收藏而陶冶了性靈,成為風雅之士,你的身價便高了,你的身價高了,就會給你帶來有形的回報—無論你辦什麼事,都會更容易成功;當你通過收藏書法而提高了創作的水平,提升了鑒定的眼力,同樣也會轉化成為有形的回報。花錢買作品收藏,是物質變精神;通過收藏而贏得斯文的價值,進而轉化成為有形的回報,是精神變物質—確實,收藏書畫,作為「名教樂事」,又稱「天堂事業」,比之博弈性質的玩樂,好處不知要大多少!這好處,是屬於每一個收藏者個人的,同時也是屬於整個國家的,屬於整個民族文化的。中華文化的振興,民族精神的振興,千里之行,正可由這書法收藏的跬步累積而起。

一言以蔽之,正確地認識書法收藏的價值,目的是為了端正收藏的觀念,樹立正確的收藏觀。強調斯文的風雅價值,並不是主張「只算政治賬,不算經濟賬」,而只是主張斯文的價值是第一位的,經濟的升值、保值追求是第二位的。事實也證明,1990年代初,不少「收藏」者花1000元購進一件名家書法,一兩個星期內有人出價1500元,他看見有利可圖,馬上出手,似乎是升值了,實際上是大大貶值了。因為,同樣的作品,別人用1500元從你手裡購進,捂到現在,不僅從文化上收穫了更大的價值,而且它的價格也升到了幾萬元!

《書法》雜誌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雜誌 的精彩文章:

書法論壇 批判為何?

TAG:書法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