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張愛玲活在我們這個時代,她也許能成為聞名遐邇的時裝設計師
張愛玲的才情不單單在寫作上,在服裝上的見解也是驚世駭俗的。
曾經有一次,她從香港帶回一段廣東土布,是鄉下嬰兒穿的,她在上海做成了衣服,自我感覺就是:「彷彿穿著博物院的名畫到處走,遍體森森然飄飄欲仙」。旗袍外邊罩件短襖,也是她發明的奇裝。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她穿了清樣式的繡花襖褲去參加婚宴,「粉紅底子的洋紗襖褲上飛著藍蝴蝶」,成功地搶了新娘的風頭;與女作家們聚談,則是「桃紅色的軟緞旗袍,外罩古青銅背心,緞子繡花鞋」。 張愛玲對時尚的敏感是極其超前的,她不墨守成規,她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假如不是她自己說出來,誰能想到,照片上錦上添花的服飾竟是臨時披的浴衣!她到印刷所去校對稿樣,整個印刷所工人會停下工作,驚奇地看她的服裝。她到好友蘇青家做客,整條里弄為之震動,她在前頭走,後面跟著一大群孩子,一面追,一面叫。張愛玲穿著打扮一直標新立異,當時就為人所熟知。她曾為當時女子不能穿得出眾一點感到憤慨。她親自為自己設計衣服,在香港讀書時,就把所得的獎學金,自選衣料設計服裝,連弟弟張子靜問她是不是香港最新樣子,她笑道:「我還嫌這樣子不夠特別呢!」張愛玲曾經與好友炎櫻打算合作開服裝店,因故未能正式開張。暮年的張愛玲雖早失去在服裝上驚世駭俗的興趣,但在一些場合下,她仍注意自己的服裝。庄信正夫人楊榮華說:「張愛玲很高,很重視儀錶,頭髮梳得絲毫不亂,淺底灑著竹葉的旗袍更是典型出色。」其實她晚年穿的旗袍大多是用她媽媽的舊衣服改的。
照片上錦上添花的服飾竟是臨時披的浴衣
對於張愛玲而言,衣服恐怕永遠不只是人體輪廓的烘雲托月。衣服的深情款意,有顛沛淪落的寄託,也有生命狀態的寄寓,這都是張愛玲對服飾的牽牽掛掛。交遊廣泛的周劍雲評價道,張愛玲的文名和她那身打扮不免令人生怯。張愛玲的服裝有兩大特點:一是將古董穿出現代風來,她要的就是那種反差感,她是把穿衣,視為和寫作同樣的展示自我的渠道;二是,她的衣服質地都極好,絲與棉,柔滑,輕盈,與她敏感的天性正相宜,她看似恣肆的外表下,住著一個不肯委屈自己一丁點的豌豆公主。張愛玲對衣服的見解源於她的見多識廣,倒不是物質上足夠豐盈。人人知道她的名句:「八歲我要梳愛司頭,十歲我要穿高跟鞋。」如果張愛玲活在我們這個時代,她也許成為聞名遐邇的時裝設計師。她服裝方面的才情就不會被埋沒了。


TAG:金土地銀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