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諾獎得主的「0」引用論文:被引率當中的那些玄機

諾獎得主的「0」引用論文:被引率當中的那些玄機

歡迎點擊「中國科學報」關注我們!

那些沒人「碰」的文章

(圖片來源:pixabay)

去年1月,91歲的遺傳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Oliver Smithies去世。Smithies是一位溫和、謙遜的發明家。不過,只有他才會炫耀其最大的失敗——一篇發表於1953年並且和測量滲透壓相關的論文獲得了「從未被引用過」的不光彩的殊榮。

「沒有人曾引用過它,也沒有人用過這種方法。」在2014年於德國林道市舉行的會議上,Smithies告訴學生。

Oliver Smithies(圖片來源:nobelprize.org)

其實,這篇文章獲得了比他意識到的更多的關註:在發表的10年間,有9篇文章引用了它。不過,Smithies的錯誤可以理解。很多科學家對無人引用的研究持有錯誤印象,無論是關於此類研究的分量還是其對學術成就的影響。

在一篇1990年發表於《科學》雜誌的頗具爭議的論文中,一項廣為流傳的估測顯示,超過半數的學術論文在發表的5年後仍未被引用。

美國華盛頓大學信息科學家Jevin West表示,科學家真的很為這個問題煩心。畢竟,被引次數被普遍視為學術影響力的標準指標:一種不僅表明研究工作被人了解,還證明其對隨後研究有幫助的標記。研究人員擔心,較高的未被引用率意味著一堆沒用或者不相關的研究。

事實上,未被引用的研究並非都是無用的。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信息科學家Vincent Larivière表示,更重要的是,未被引用的研究並非真的那麼多。

文獻中充斥著未被引用的研究?

認為文獻中充斥著未被引用的研究這一觀點,要追溯至兩篇分別在1990年和1991年發表於《科學》雜誌的論文。前一篇稱,在1981~1985年發表的論文中,有55%在發表的5年間未被引用過。

不過,這些分析具有誤導性,主要原因在於它們統計的論文包括來信、更正、會議摘要和其他編輯素材等文件,而這些通常都不會被引用。如果將它們去掉僅留下研究論文和綜述文章,未被引用率會大幅下降。

(圖片來源:pixabay)

2008年,Larivière和同事重新審視了科學網(Web of Science),並且報告稱,不僅未被引用率比此前認為的低,未被引用論文的比例幾十年來也一直在下降。應《自然》雜誌請求,Larivière和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的Cassidy Sugimoto進一步深化了此項分析。

只將研究論文和綜述計算在內的最新數據表明,在大多數學科中,未被引用的論文比例在發表後的5~10年內趨於平穩,儘管該比例在每個學科中都不同。

對於所有發表於2006年的生物醫學科學論文來說,時至今日僅有4%未被引用。在化學領域,這一數據為8%;在物理學領域,該數據接近11%。同時,在工程和技術領域,2006年被科學網索引的論文中未被引用率為24%,比自然科學高很多。Larivière認為,這一較高的數據可能同此類論文的技術性相關,即工程技術類論文解決的是特定問題,而非為其他人的工作提供基石。

對於整體的文獻來說——科學網記錄的從1900年到2015年底涉及全部學科的3900萬篇研究論文,約21%尚未被引用。不出所料,大多數未被引用的論文出現在鮮為人知的期刊上,同時幾乎所有發表於知名期刊的論文都被引用過。

引文分析中的缺陷

這些數據提供的只是局部畫面。不過,填補文獻研究方面的空白是一項不切實際的任務。

光是分析少數論文就已經足夠困難。例如,2012年,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學生物學家Petr Heneberg決定分析科學網記錄的1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數據,以便確定一篇聽上去很荒謬的論文的真實性。該論文宣稱,在諾獎得主發表的研究中,約有10%是未被引用的。他對科學網進行的初次分析表明,該數字接近1.6%。

隨後,Heneberg利用谷歌學術進行了核實。他發現,在剩下的論文中,有很多實際上被科學網索引的其他研究工作引用,但因為數據輸入錯誤或者論文中的錯別字而未被統計在內。同時,還有一些期刊和書籍中的引用是從未被科學網索引的。等到Heneberg放棄搜索時,即開始此項工作約20個小時後,他已將未被引用的比例縮減至原來的1/5,即0.3%。

此類缺陷是人們無法得知從未被引用的論文數量的原因所在:在如此大規模的範圍內重複Heneberg的手動核實方法將花費太長時間。同時,各學科在受這些缺陷的影響程度上也各不相同。例如,科學網的記錄顯示,2006年發表的65%的人文學科論文未被引用。

的確,很多人文學科文獻未被引用,部分原因在於和自然科學相比,人文學科的最新研究較少依賴於此前累積的知識。但科學網並未準確反映該領域,因為它忽視了人文學科的很多期刊和書籍。

(圖片來源:pixabay)

同樣的問題出現在各國之間的比較中。科學網顯示,同在美國和歐洲撰寫的論文相比,由中國、印度和俄羅斯的科學家撰寫的論文更有可能被忽視。但該資料庫並未追蹤很多用地區語言出版的期刊。Larivière表示,如果它們被考慮在內,這一差距將被縮小。

他同時認為,儘管關於未被引用率絕對數據的警告一直不斷,但科學網內未被引用率的下降顯示出一種強勁的模式。網路讓人們尋找和引用相關論文變得如此簡單。同時,讓論文可被公開獲取的驅動因素可能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不過,Larivière警告說,不要對這一趨勢進行過度解讀。他和其他人在一項2009年的研究中發現,未被引用率之所以正在下降, 是因為科學家發表了更多的論文並且將更多參考文獻「裝進」他們的文章。來自荷蘭萊登大學的文獻計量學研究人員Ludo Waltman對此表示贊,「我不會將這些數據解讀為更多的科學研究工作正在提供有用的用途」。

並非完全沒有

或許,一些研究人員仍然傾向於認為未被引用的論文是不相關研究。畢竟,如果它們真的重要,甚至有一點點重要性,為何沒有人提及它們呢?

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並非總是如此。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植物學家Michael MacRoberts表示,學術界人士受到遠超其實際引用論文數的更多論文的影響。

在一篇發表於2010年的關於引文分析缺點的文章中,MacRoberts引用了自己在1995年發表的關於在得克薩斯州發現點頭石松的文章。這是該論文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引用,但文章里的信息已被植物地圖冊和大型在線資料庫記錄。利用這些資料庫的學者正在依靠這篇以及上千篇和它一樣的植物學論文。「這些所謂的未被引用論文中的信息正在被利用,只是文章本身未被引用。」 MacRoberts解釋說。

(圖片來源:pixabay)

與此同時,未被引用的文章仍在被閱讀。2010年,紐約市健康和心理衛生局發表了一項研究,利用軟體對基於唾液的艾滋病檢測的缺陷進行了分析。幾年後,相關的檢測工具已被診所停用,儘管後來又被恢復。論文作者想利用診所的經歷作為個案研究,以便確定該軟體能否在問題出現時被用於分析此類工具的性能。

他們的論文被發表在《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上,但從未被引用過。不過,目前在杜克大學全球衛生研究所任職的該文章共同作者之一Joe Egger介紹說,這篇文章已被查看1500多次,並且被下載了近500次。「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改善公共衛生實踐,而不是真的推動一個科學領域向前發展。」

(宗華編譯)

《中國科學報》 (2018-01-11 第3版 國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守護衛星「臍帶」的人:第26、27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前的最後兩小時

TAG:中國科學報 |